張莉
五中全會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論述的范圍不僅是未來五年,而是未來十五年,一直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五中全會所有提法中,只有構建新發展格局是2020年5月中央提出來的,并在五中全會中進一步系統的論述。這一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主動選擇,也是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的戰略舉措,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一、國際大循環與沿海發展戰略的成功
(一)1987年10月底,時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建向中央提出了《關于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這一構想很快引起中央的重視,并促成了“沿海發展戰略”的提出。緊接著1987.11-1988.1,趙紫陽到江蘇、福建考察后,向中央遞交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二個月后,1988年3月,十三屆二中全會就討論了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的有關問題。
(二)“國際大循環”構想下的“沿海發展戰略”的三個特點:
1.利用我國勞動力充裕的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三資企業”;
3.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經濟運行由國內循環擴大到國際循環。
(三)沿海發展戰略實施的歷史背景
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經濟結構大調整和國際分工格局進一步演化。發達國家美、日、德紛紛將勞動力成本高的行業和生產鏈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轉移就需要有來人接盤,誰來接盤呢?接盤的第一波人很多,包括智利、巴西、阿根廷,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還有東歐一些國家。接盤最成功的就是亞洲四小龍。因為這個規模特別大,四小龍不能完全接住這個盤。恰逢其時,80年代我們改革開放,抓住了這個戰略機遇,成為最大的接盤者。接盤的主力是2.8億農民工,近3億優質的人工,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工資很低。這是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叫杠桿優勢。我國進入了世界工廠的時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經濟更快融入世界經濟秩序。
(四)1979-2011年33年,中國經濟以平均9.68%的速度發展。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92-2011年,中國累計利用外資達1.1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同時,中國從全球第12大出口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最大貿易國,并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到2011年11月,以《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頒布實施為標志,我國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形成了從南到北比較完整的體系。國際大循環構想下的沿海發展戰略獲得巨大成功。
二、國際大循環戰略日益面臨挑戰
國際大循環背景下,我國經濟外向型特征十分明顯。中國外貿依存度最高2006年達到64%。中國出口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在2015年達到峰值13.8%,這是美國1968年在全球市場的占比,此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達到這個程度。2016-2019年一直保持在12%-13%之間的水平。2020年中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接近15%,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我國經濟過度依賴于投資、出口,不但面臨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和外部壓力,國內也面臨收入分配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產業升級遭遇瓶頸,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在此背景下,2006年十一五規劃指出,應“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2011年十二五規劃指出,“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經濟政策的重心從側重國際循環,轉向國內國際循環協調發展。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期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2019年完成了去產能目標,去杠桿、防風險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主要解決我國經濟中存在的“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與供給側改革的“補短板”互相銜接起來?!把a短板”包括:民生補短板、基建補短板、產業升級補短板,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了具體抓手。2020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暢通經濟社會循環”。疫情之下,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供給側改革的補短板擴展到了產業鏈安全的補短板。
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了“雙循環”概念:“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5月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給雙循環加了一個前提: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個前提特別重要,是點睛之筆。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边@次會議“從持久戰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了“雙循環”的發展格局。至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空間上拓展到了“雙循環”,在時間上拓展到了持久戰、中長期的范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已經成為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2020年7-9月,習近平在多次會議上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行闡述。2020年10月26-29日五中全會提出: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至此,新發展格局塵埃落定。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第一,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形成大循環,不是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的自我小循環。不需要各自為戰,要全國一盤棋。第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雙循環就是要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第三,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主動作為和長期戰略,絕不是被迫采取的戰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