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提示:作為本地域黨史研究的應有之義,梳理河南黨史精神圖譜,發掘不同時期涌現的代表人物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從建黨初期大革命時代工人運動高潮中的“二七精神”,游天洋、高斌等;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別山精神”,吳煥先、劉名榜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改革開放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任長霞精神”,其內在都閃耀著共產黨人的情懷與追求,河南這片土地上黨與群眾血脈相連的傳統。
關鍵詞:河南黨史精神圖譜;代表
一、河南簡明黨史
1921年11月,河南第一位黨員游天洋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入黨,12月,河南洛陽,隴海鐵路洛陽車站站員司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順三位黨員組成了河南第一個黨支部——中國共產黨洛陽組,游天洋任組長。
以工人為主體的早期黨組織和工人運動迎來了第一次高潮。
(一)大革命時期:開天辟地、黨工一心的“二七精神”
1、早期工人運動的背景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發動勞工,工人運動高潮迭起,以城市為中心發展河南早期黨組織。
河南身處北方,五四運動前后河南大約有產業工人4萬人,多集中在京漢、隴海兩大鐵路附屬工廠和焦作煤礦中。1921年,李大釗曾在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講課,受其影響,趙子健、游天洋、李震瀛、羅章龍、包惠僧等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
2、“二七精神”:第一次昭示了中國工人的力量
1922年,隴海鐵路洛陽車站員游天洋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洛陽組,游天洋任組長,是黨在北方地區最早發展的黨支部、黨小組之一。
早期因為黨員少,集中力量發動工人工會,隴海鐵路工人罷工到二七大罷工,中國工人運動掀起了第一次高潮:原定于1923年2月在鄭州舉行的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因為吳佩孚的制止激發了工人罷工,鄭州鐵路工會委員長高斌更是被逮捕并慘遭酷刑后犧牲,之后,吳佩孚調動軍警血腥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引發了“二七慘案”。
“二七精神”的價值在于創新實干、黨工一心,在中國第一次爆發出了工人等無產階級的力量。
(二)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紅旗不倒、火種不滅的“大別山精神”
1、土地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從柴山保到箭廠河;紅四軍主力離開、二十五軍兒童團北上長征、二十八軍開展游擊戰,一批批黨的軍隊力量從河南出發,而新縣也成為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毛澤東同志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河南黨史的精神譜系也通過二十五軍長征路上的故事得到傳播,例如吳煥先帶領二十五軍在南陽方城獨樹鎮的戰役被習近平同志稱為“鏖戰獨樹鎮”,與血戰湘江等一起并列為長征八大著名戰役戰斗。
2、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劉少奇同志領導過的確山縣竹溝被稱為“小延安”,八路軍、新四軍改編,成為中原地區活躍的抗日力量,為民族存亡和中國共產黨的解放戰爭夯實了群眾基礎。
3、解放戰爭時期:中原突圍、千里躍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河南作為中原重地、全國糧倉,在自北向南的解放全中國戰役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壓艙石作用,劉名榜堅持游擊,讓大別山上始終紅旗不倒,火種不滅。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寧愿苦干不愿苦熬
1、“紅旗渠精神”
在探索社會主要建設的過程中,河南作為歷來征戰密集之地,人民好不容易迎來了安定與和平,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埋頭發展,有奔頭的大干勁頭勃發強大力量,創造了人間奇跡紅旗渠。
2、“焦裕祿精神”
一心為民的公仆,焦裕祿能成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就是憑借一片共產黨員的初心,為了群眾,忘我工作,與群眾在一起,為群眾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是一切為了人民的最好詮釋。
(四)改革開放時期:不畏強暴、保人民平安的“任長霞精神”
1、改革開放后社會價值風氣的變化
改革開放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解放了很多原本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但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價值沖擊,當什么都可以金錢化、資本化的時候,共產黨員的初心不能被腐化。
2、“任長霞精神”
任長霞,作為一名公安局長,職責之內,務盡本分,人民警察為人民,當經濟社會劇烈變動,一些仇官仇富的社會心態滋生時,任長霞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捍衛著黨與公仆的榮耀。
二、河南黨史完整精神圖譜
(一)河南黨史的獨特精神譜系
1、河南的歷史人文與群眾風骨
從歷史來看,河南誕生了璀璨的文化,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是農耕時代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搖籃,河南的地理位置、歷史人文過往,都注定了河南的精神圖譜不同于其他地區,更加中庸,更加傳統。
河南作為戰爭頻發之地,百姓更苦,人口不斷地遷出遷入,為了生存而遷徙,每次安定下來,人們就進入繁衍生息,這里歷來是人口密度較高的省份,也是最平和、最能忍耐的中原人。當中國走到無路可走的時代,中原地區的人在匱乏、貧窮之下的絕地反擊也最為迫切,工人運動、土地革命時期勃發的河南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帶領的隴海鐵路大罷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都體現了河南的韌性。大別山火種不倒的背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失無可失,唯奮力為新生活一搏,正如堅韌的中國共產黨,在曲折中創造歷史,走向輝煌。
2、中國共產黨在河南的奮斗
中國共產黨在河南的奮斗,既是全民族、全中國革命、建設、發展的一部分也是與河南人民建立信任、獲得支撐的根本原因。
吳煥先、徐海東、王樹聲、皮定均、劉名榜、鄭維山,這些共產黨員押上家族血脈,為了全中國的人民,因為信仰的力量,也因為黨組織讓他們信賴。
有些人因看到而相信,有些人因相信而看到,對中國共產黨的很多先驅們而言,他們比普通民眾更早相信馬克思主義、相信中共共產黨,然后才帶領人民一起看到了新中國、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一批批的共產黨員,帶領人民,才在100年的時間里,從世界鄙視鏈的低端逐漸攀升到無限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
黨的先鋒代表人物的示范,讓更多人因看見而相信,匯成巨大的民族力量和國家實力,發展到今天,在一代代河南黨史精神譜系中,唯一不變的是黨群血濃于水的聯系 、共創民族國家未來的樂觀信心。
(二)河南黨史代表性精神圖譜間的關聯
1、建黨初心:為國為民
建黨之初,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共產黨員的使命,雖弱小,卻始終宏圖之志不改,中原河南苦難深重,黨群信賴也更易建立。
解放戰爭時,人民的小車幫助解放軍取得了一場場戰役的勝利,陳毅元帥曾說過:“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解放軍打到哪里,就把糧食推到哪里。
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的。戰役規模空前,作戰時間長,戰區面積大,軍用物資的供應量和傷員的運送量都很大。
地方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針一線、一塊銅板、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集中起來,送往前線,人民群眾提出了“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傾家蕩產,支援前方”的豪邁口號。各地涌現出許多父子爭著上前線、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動人場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海戰役期間,先后有12個縱隊在徐州東南作戰,每天需要糧食300萬斤,后來隨著戰事的演進,每天需要500萬斤之多。前線和后方的解放區人民,節衣縮食,想方設法為子弟兵籌集糧食、碾米磨面、運送糧草。
“紅旗渠精神”也是在黨的帶領下,樂觀昂揚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建設任務,創造了世界奇跡,寧愿苦干也不愿苦熬,在改天換地的精神之下,帶領人民創造了不同于以往時代的新生活,讓人民看到希望,自愿并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
2、立黨為公:恪盡職守
“焦裕祿精神”和“任長霞精神”,是建國后河南干部隊伍的代表,立黨為公,不忘初心,勇挑重擔,在新發展時期牢記一名黨員的職責與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員的本色,他們做到了極致。
貫穿河南黨史精神圖譜的主線是“一切為了人民”,加強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閃耀在河南黨史圖譜上代表人物的典型特質。
參考文獻:
[1]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簡明河南黨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版
[2]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陳忠貞主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中央宣傳部組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單位編寫:《中國共產黨簡史》[M]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聯合出版2021年版
作者簡介:
史玉琴(1983--),河南魯山人,鄭州大學新聞學碩士,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