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淼 金翔
摘要:利用數據中臺對業務和管控數據進行匯聚,采用信用預設和資格審核來前饋控制[1],減少風險客戶;業務在線流程管控來實現現場控制[1],減少風險發貨;業務預警監督和數據跟蹤來反饋控制[1],提前發現風險,減少壞賬發生。
關鍵詞:信用發貨;業務在線;數據跟蹤;數據中臺
一.緒論
資金回籠率是企業的生命線,對于利潤率為10%的產品,100萬的壞賬需要1000萬的銷售才能平衡。作為以信用發貨為主銷售模式的藥品企業,減少壞賬損失,是企業獲取更多效益的關鍵。傳統應收管理,通過人工或者普通ERP資源共享,可以實現各個節點的業務,但由于涉及的業務量大、業務線長、控制點多,難以有效整合全鏈條關聯業務,通過企業信息化針對性開發,建設數據中臺,在業務各節點精準反映業務狀態、控制要點,支撐業務人員判斷,實現有效管理,從而減少壞賬損失。
二.信用發貨管理訴求
(一)客戶經營能力變化
隨著市場機會的變化,不同客戶把控機會能力也不同,經營能力也隨時變化。在企業眾多客戶中,經營能力趨弱的客戶造成壞賬的可能性趨大。如何找出這些經營能力趨弱的客戶,并采取各種保障措施是個業務難點。
(二)數據全面性和時效性
傳統紙制審批與OA審批在數據提供的全面性與及時性受媒介影響,不利于審批人員統一、全局把控客戶信息。
(三)信用追溯管理
信用發貨后,需要及時追索企業債權,傳統做法是人工針對性制表。關聯性的缺乏導致制表過程繁雜,分析問題中去追溯信用,從申請、審核、發貨、開票、回籠的追溯需要大量人工去還原,導致效率較低。
三.采取的針對性措施
(一)客戶經營能力變化
1.加強市場前端客戶調研,保證客戶變更信息及時進入信息系統;
2.進行客戶經營能力年度性考核,劃分客戶的信用額度與賬期,將結果導入控制系統,作為年度客戶考核基準,也作為日常業務異常審批點發起;
3.加強周期性分析,通過系統快速體現客戶經營能力變化,并與目前年度信用再匹配;
4.增強預警現場作業,通過日常業務在線及時在業務發生前進行客戶經營能力再確認。
5.信息節點扁平化[2],隨著網絡化、虛擬化推進,原先企業內部操作的流程,進行私有云部署,各地業務能在線辦理業務,實現節點下沉[3],節點減少有利于數據準確。
(二)數據全面性和時效性
1.業務在線審批,把關鍵信息作為要點,通過信息化開發,做全面在線呈現;
2.與其他系統做信息動態關聯,將審批信息能有效傳遞。
(三)信用追溯管理
1.承諾追溯,允許客戶承諾后超信用發貨,并按承諾時間進行承諾自動回溯,定時分析
承諾完成情況,按承諾責任追單。
2.應收預警,對超信用的客戶進行應收預警。系統跟蹤回復信息,重點客戶進入監管區。
3.應收對帳,對客戶回訪對賬,明確差異,將差異進入系統,重點客戶進入監管區。
四.數據中臺的助力
(一)符合企業信息化戰略
企業信息化中,大平臺,如ERP、LIMS、QMS、OA,此類系統平臺本身在不同的企業有其通用性、穩定性,使用此類軟件,購買更能保障企業利益。雜糅各個系統以及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系統通常需要開發,匯聚并開發的數據中臺符合企業的信息化戰略需求。
(二)支撐變化的業務
商務前線,瞬息萬變;內部,管理方式需不停變革適應,一些主要系統平臺也在不斷升級變更。標準化大平臺很難為一家企業的需要做整體的系統化平臺變動。而開發的數據中臺,完全能勝任此類變化,快速、靈活響應變化是數據中臺最大的優勢。
(三)打通“任督”二脈,建立數據關聯
不管是紙制或者OA審批流程,結果數據都無法直接體現為業務,也即形成了數據孤島[5],分析數據時,比如分析審批有效性,需要再次人工挖掘。中臺就是把此類數據進行業務梳理,建立業務數據流,形成數據關系,支持業務數據共享。做到數據源頭、數據流程、數據標準的全面標準定義
(四)提供業務創新工具
業務轉換為信息,經過信息加工,又反饋為業務支持。數據中臺提建一些創新型的工具,比如,信用承諾。首先在業務過程中采集客戶超信用發貨承諾,對照ERP回籠,不斷進行信息反饋測試該客戶有無完成該承諾,分析者提取數據支撐業務判斷是否對下一輪的該客戶業務信用放行。
五.數據中臺響應信控發貨的經濟意義
(一)降低風險發貨
對客戶資質、業務能力的前饋控制,讓企業各個業務節點管理人員都能完整呈現該客戶情況,發現異??蛻?,減少風險發貨。
(二)提升應收賬款回籠率
通過不斷的對賬、承諾追溯、預警分析,一方面達到了與客戶的交易數據結構,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應收的追欠,提升了應收的回籠率,有數據表明:通過嚴格的控制應收可以達到100%,比人工去控制的94%-98%提升4%。
(三)減少壞賬發生
壞賬發生是由于客戶業務能力的下降,用信息化模型捕捉客戶能力的變化,降低發貨而相對減少壞賬。通過預警分析去追索信用相對比較差的業務單位,收回資金,避免某些賬期比較早的業務變成壞賬。
六.建設數據中臺的合理化建議
(一)企業對信息化的戰略支撐[6]
1.指明技術創新突破方向;
2.推動信息化部署與演進升級;
3.給信息化賦能。
(二)業務團隊對業務的探索
1.對業務本身的創新精神;
2.對信息化工具的理解;
3.對信息化需求的持續推動。
(三)增加數據中臺團隊建設
1.數據源取自其他系統,如何與其他系統建立關系,需要信息化技術力量比較強的團隊支持。
2 .業務的靈活變化需要,如何適應營銷團隊面對市場挑戰而不斷提出的需求,需要技術人員支持,需要培養自己的技術團隊,以應對變化的需求。
3.建設有創新意義的信息化工具,更需要一支理解業務又會技術的團隊。
參考文獻:
[1]《高級經濟實務-工商管理》.中國人事出版社.P11,2020.7;
[2]張延華 劉璞《實施扁平化管理的利弊分析》萬方 2019
[3]肖曉東《以信息化、數字化為依托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天津港焦碳碼頭有限公司 中國期刊網 2020
[4]歐創新 鄧頔.《中臺架構與實現:基于DDD和微服務》.大數據DT,2021;
[5]郎廣平《論企業信息孤島問題》納稅 2019
[6]許旭 魯金萍 等《發揮信息化創新賦能全域作用,著力推進產業數字轉型》中國電子報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