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鄭路
摘要:國有林場大多建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國家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林業生產機構。國有林場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及生產產品,如林地、木材、廠房、機器等,都是國有資產。為豐富和提高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政府對適宜開展職業造林和森林建設的地區進行投資,建立國有林場,這些地區包括了生態脆弱地區、廣袤無垠的國有荒山荒地等。充分發揮國有林地生產潛力,豐富和提高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綜合提升國有林地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國有林場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林場改革;可持續發展
林業是國家經濟中的基礎產業之一,也是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之初,林業也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時光流轉,我國的國有林場已經存續了半個多世紀,經過幾代林業人的辛勤建設,國有林場成績斐然,在我國林業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尤其是在森林培育和保護方面已得到社會認可并取得明顯的成效。然而,國有林場在建設與改革過程中也漸漸顯露出一些弊病,如林場效益不高,職工生活困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發展動力不足等。當前,國有林場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國有林場雖然還可以勉強維持經營,但應用價值急劇下跌,因此國有林場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改革對于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由于林業生態脆弱,生產周期長,獨特的公益性地位,此外,國有林場功能定位模糊,運行管理體制僵化,國家財政投入低下,保障機制不完善,職工積極性不高,循環林產業起步較晚,近年來,很多國有林場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林場的發展幾乎停滯,林場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若不及時加以解決,將會對林場正常生產經營帶來極大影響。
(二)重要性
一方面,中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森林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及其巨大,森林資源總量在世界上堪稱首屈一指。國有林場不僅充當著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安全衛士的重要角色,同時還兼具木材生產、加工和人文旅游的重要功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以及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
另一方面,國有林場的改革與轉型關系到我國林業發展的整體大局。同時,國有林場的改革與轉型也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因此,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激發國有林場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來保證國有林場高效順暢運行,是國有林場改革中需要審慎考量的問題。林業人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國有林場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通過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實施精細化管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林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提升國有林場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林場的發展需求,推動林場高效經營。
二、 國有林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底子薄,科技水平低下
我國森林資源總數巨大,但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建設對原木、初級木材等原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林木成才周期長,林木生長速度難以跟上木材需求增長速度。致使可用林木資源的日益萎縮,相應的,國有林場的林木資源短缺、木材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逐漸顯露。同時,由于國有林場建立較早,大部分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老舊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國有林場木材加工能力低下,產品單一、產業鏈不長,國有林場收益不高。
(二)資金短缺,財政危機嚴重
一方面許多國有林場建立時間早,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沒有建立完整的林業產業鏈,產品加工程度不高,林業產品單一且科技含量較低,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因此林場的收入水平低下,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國有林場管理機構繁多復雜、職工數量龐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造成資金周轉困難,誘發財政危機。
(三)運行機制僵化
國有林場的特點是和農村交叉,一般是跨鄉鎮、跨縣,部分大型林場跨市經營,運營監管難度大。與其他產業相比,林業產品生產周期較長,且國有林場對林業產品的加工程度不深,產業鏈不完整,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低下。目前國有林場的產出主要依賴于木材與木材的粗加工,產業結構相對簡單,產業抵御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相對脆弱。
三、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
(一)明確林場改革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沒有目標的努力如同在黑暗中遠征。因此在國有林場的改革過程中,若想實現林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明確林場的改革目標和轉型方向,所有的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展開,創新運營方式和創新監管體制,建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激發國有林場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保證國有林場高效順暢運行,林業人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國有林場進行全面而深刻地改革,通過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實施精細化管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林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國有林場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林場的發展需求,推動林場高效經營,提高國有林場發展質量和效益,引領國有林場走現代化發展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構建合理的林場運行機制
在明確林場改革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后,在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國有林場應該轉變觀念,建立和完善用人管理、監督審查、財政分配等制度,構建全面而完備的國有林場運行機制,保證林場工作的順利運行,為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三)科技興林,努力提高林場效益
國有林場改革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要點來進行,林場改革要綜合考量林場所在地區的自然、人文條件,不能不顧實際地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改革措施和經驗。國有林場應基于自身實際,走科技興林之路,例如通過科學預防管理病蟲害、種植速生豐產林、推動木材的加工,提高林業產品附加值、發展森林旅游等措施,增加林場收入,提高林場效益。
四、結語
國有林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力量,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社會各界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國有林場妥善地進行改革,促使其進行產業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劉云光.國有林場改革與可持續發展初探[J].綠色科技,2019(13):247-248.
[2]廖蓮花.國有林場改革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家參謀,2019(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