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瑞黎 湯文娟
摘要:在推進教育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學前教育產生了明顯的變動,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許多教師開始站在學生的角度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能夠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科學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比較足,幼兒能夠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高效獨立的參與各種動手操作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科學活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興趣
引言
幼兒學前教育需要以啟蒙教育和養成教育為基礎,關注對幼兒的行為規范以及指導,保障幼兒能夠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科學活動的開展對幼兒的成長以及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精心篩選形式多樣的科學活動,進一步調動幼兒的參與能動性,保障幼兒能夠有所收獲和成長。
一、科學活動與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興趣
科學活動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以及育人策略,有助于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對于學前教育來說,實踐性和應用性較為明顯,幼兒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自主判斷能力較為有限,因此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科學活動則有助于彌補這一現實困境,讓幼兒獲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積極主動參與各種科學活動,實現個人學習能力等綜合提升。幼兒教師需要著眼于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幼兒主動動手操作,發展幼兒的興趣愛好,讓幼兒在各種科學活動中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動性。很多幼兒躍躍欲試、能動性高漲,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及提升,能夠自主自覺的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幼兒教師只需要抓住有效契機,關注與幼兒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動,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確保對癥下藥和舉一反三。
二、利用科學活動培養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興趣
(一)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非常直接及深遠,為了實現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激發幼兒的興趣愛好,幼兒教師需要主動培養愛科學的風氣,確保幼兒能夠萌發動手操作的意愿和動機。首先,科學技術的作用分析以及有效宣傳取得的效果比較顯著,幼兒教師需要有意識、有目的的利用幼兒比較感興趣的方式,積極介紹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新成就,比如氣象衛星,神舟飛船,人工降雨及火力發電。這些都直接關乎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能夠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教師需要需要主動跳出課堂的局限性,引導幼兒走出課堂、走向自然,在外出參觀和感受自然的過程中意識到自然科學對改造社會的重要作用以及偉大的力量,讓幼兒能夠真正學習科學知識,進而產生良好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意識。其次,幼兒教師還需要主動介紹著名的科學發明故事,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讓幼兒在自主聆聽和參與的過程之中產生一定的崇拜之情。幼兒教師只需要選擇幼兒比較熟悉的科學家,比如蔡倫發明造紙術,愛迪生發明電燈。很多幼兒能動性高漲,能夠真正實現自主探索和勇于發現。最后,幼兒教師需要將課堂歸還給幼兒,鼓勵幼兒動腦動手動口動腦,肯定幼兒的新發現,引導幼兒自主參與,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讓幼兒能夠學會自主探索。
(二)調動幼兒能動性
教育教學活動需要以幼兒為中心,圍繞幼兒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全面調動幼兒的興趣愛好。科學環境的創設非常有必要,首先,幼兒教師需要創設豐富的自然角,了解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的開展要求,嚴格按照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以及科學教育的現實條件,設置不同的工藝品及動植物、蔬菜水果,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指明道路及方向,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其次,幼兒教師需要主動開辟種植園區,關注幼兒的勞動興趣,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教育學生,讓幼兒能夠自主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變化,自主利用不同的操作材料。這一點能夠充分彰顯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幼兒自主設計不同的小實驗,比如光的折射、摩擦起電。
(三)提供適宜的實驗材料
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分析最為關鍵,幼兒教師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主動提供充足的科學活動材料,關注對材料類型的分析以及研究,確保材料的活動性以及形象性和趣味性,盡量選擇色彩比較艷麗的材料,讓幼兒能夠產生更多的興趣以及探索動機。幼兒教師需要盡量避免簡單直白地照搬照抄,先讓幼兒對不同的材料特征有一個簡單的認知,然后鼓勵幼兒自主自覺地完成整個探索過程,這一點對彰顯幼兒的主野性、實現幼兒的自主動手操作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幼兒教師還需要關注與幼兒之間的良性互動及交流,盡量避免簡單直白的照搬照抄,給予幼兒更多自主參與的機會,肯定幼兒的付出,盡量避免苛責命令以及要公開批評,主動維護幼兒的自尊心以及好勝心。只有這樣才能夠規范學前教育教學的行為舉止,確保學前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實。
(四)設置科學活動情境
情境教學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有助于降低幼兒的理解壓力,調動幼兒的參與能動性。幼兒教師需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注重生活化元素的有效融入,確保幼兒能夠產生自主操作的欲望。幼兒的主動參與非常關鍵,幼兒教師需要積極優化教育教學環境,讓幼兒能夠對不同的科學活動進行分析以及研究,在小組參與以及與他人合作探究的基礎之上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提供實用性和有效性比較強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主動發散個人的思維,實現大膽想象和主動聯想,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使用效率,真正實現物盡其用。每個幼兒的教育背景及參與能動性有所區別。幼兒教師還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先的教育教學理念及原則,采取循序漸進的模式引導幼兒、鼓勵幼兒,盡量避免簡單直白的呃滿堂灌和一刀切。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自身所創設的教學活動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各類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有效落實,不斷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素養。
結語
在推進學前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科學活動的出現頻率比較高并且成效較為顯著,教師需要注重教學思路的有效調整以及教學策略的全面改革創新。關注幼兒的興趣愛好,分析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幼兒主動動手操作,讓幼兒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興趣,進而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
參考文獻
[1]張麗麗.有效開展科學活動,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J].中華少年,2017.
[2]王丹.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原則[J].未來英才,2016,000(002):263.
[3]顧甜甜.游戲化的載體 有效性的回歸——引導幼兒在寓教于樂的游戲中"動手玩科學"[J].好家長,2018,000(053):P.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