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悅
摘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奮斗目標。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初心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有堅持人的自由解放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并且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理論體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人民立場就需要對我黨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思想理論進程有著深入地學習把握,同時要將其與實踐維度相結合。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也正是踐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最好體現。只有在明確其科學內涵同時加以合理布局規劃才能夠真正落實“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的目標。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實踐維度
一、人民立場是我黨一貫堅持的立場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產生,是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學的人民觀。中國共產黨信奉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是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所以歷代中國領導人都以為人民做實事、謀利益為己任,不論在何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矢志不移的堅守和貫徹這一根本立場。
毛澤東是堅守和貫徹人民立場的先行者與實踐者。在當時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根據革命實踐的需要,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明確了“人民戰爭”“人民軍隊”。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群眾緊緊相依、取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走過28年的艱辛歲月最終建立了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了革命的意義即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接下來,黨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為保護人民利益的綱領文件、法案。1921年,中共一大的綱領就明確提出 “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1]。隨后,在《中國共產黨告農民書》中進一步把“耕者有其田”作為基本口號和目標提出來。1944 年9月,在追悼八路軍戰士張思德時,毛澤東做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堅持人民立場的首要表現就在于維護和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的最大訴求就是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中國共產黨正是把人民的最迫切的訴求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與奮斗目標,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直至最終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幾乎沒有工業基礎與體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最終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人堅守“人民立場”、憑借“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艱苦實踐最終成功帶領人民徹底改變了建國初期“一貧如洗”的局面。黨的七大在《黨章》總綱和黨員應盡義務中第一次寫進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徹底的將這一根本立場深深的根植于所有中國共產黨人的心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認知與砥礪終身的追求。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
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接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并進一步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發展思想。通過這些對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調整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于人民主體論的認識是根據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與發展的。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群眾史觀,以及中國歷任領導人的豐富理論成果后,結合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已經成為一個思想內涵豐富、邏輯思維嚴謹、理論論證豐富的科學思想體系。
首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為人民做實事、謀利益的初心,體現了堅守人民立場、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要做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根據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條件,準確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并進行深入分析。接著,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分析方法出發,科學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論解釋與論證。這要求我們根據現階段人民的需求,更加關注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特點,它已經具有了廣泛性、多樣性、高質量的需求特征,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做到更加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始終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高的發展位置。
其次,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4]。中華上下五千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都是人民所書所寫,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社會的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離開了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的強大生機也就無從談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都離不開人民。當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逐步迎來了曙光,但這絕不能忽略這一偉大曙光的到來是所有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一起奮斗得來的。因此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始終與人民緊密聯系,把億萬人民的智慧與能力凝聚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緊緊依靠人民鑄寫中華民族新一段偉大歷史成就。
第三, 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當代中國人的普遍理想和最大共同利益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小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與這一目標不謀而合。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社會變革的絕對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使十四億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辛勤致富,先富帶動后富、朝著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積極邁進。從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
第四,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中國共產黨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取得政權,黨的力量就在于人民的支持與擁護。黨也因此提出了群眾路線,并且把它作為黨的根本路線與生命線。要大力發展優良作風、堅持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對脫離群眾的危險保持高度警惕。歷史實踐證明,堅持群眾路線與發展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習近平新時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角度看,它是社會實踐產生的產物,又反過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為了能夠更好更快的實現美好的生活,就需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貫徹落實這一工作安排、讓這一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際生活。
第一經濟建設要處理好“量”和“質”的關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量”和“質”是衡量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指標,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首先要夯實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特征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并且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不同行業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工農、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公共產品供給不足、供給質量不優等引發人民強烈不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剪刀差”。經濟發展速度已經不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單一因素,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因此,經濟建設要針對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難與需要展開,更加重視經濟建設的規劃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重視處理好經濟發展中“量”與“質”的關系,時刻謹記發展為了人民,集中力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第二,政治建設要處理好“謀劃”和“落實”的關系,保證人民能夠真正當家做主,沒有人民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嚴謹的制度安排是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不論是從世界各個國家崛起的歷史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歷史來看,制度優勢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其實就是制度競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共具有十三個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國家制度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我們的制度始終得到人民認同、人民支持和人民擁護。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體現和實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原則。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制度設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制度的落實卻關系制度謀劃與安排的最終成效。因此,在新的奮斗征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政策部署都得到切實有效地落實。用制度體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
第三,文化建設要處理好“深入”和“淺出”的關系,扎根群眾為民立言。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獨特文化傳統,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命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要走適合自己發展的文化發展道路。因此,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處理好“深入”和“淺出”的關系。“深入”就是要抓住理論的根本,要切實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淺出”就是要善于運用貼近群眾生活的語言進行對理論的解說,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眾化、普及化。文藝創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做到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道德修養的同時,自覺擔負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緊緊依靠人民,為人民立言的責任。重視研究人民現實生產和生活,關照人民精神生活,深入實地調研,了解百姓生活狀況,走進人民內心世界,與人民對話,著眼于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人民群眾聽得進、聽得懂的語言進行理論闡釋,創作出廣大人民真正喜聞樂見的作品,從而讓理論更好地為群眾掌握。
第四,社會建設要處理好“過一山”和“登一峰”的關系,維護人民切身利益。社會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美好生活建設的基礎工程。社會建設的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社會建設,在脫貧、醫療、教育、就業等社會問題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人民幸福感也有了顯著提高,這些成果給人民帶來的都是確確實實的益處,但這并不代表社會保障就沒有了需要改進和潛在的隱患。社會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毋庸贅述,因此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維護好廣大人民真正關心的。
第五,生態建設要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很早就運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闡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金山銀山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綠水青山其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對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也起到重要作用,這一點是多少金山銀山也無法替代的。所以不應該再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也不應該以舍棄經濟發展的方式達成生態保護的目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應該作為對立關系而存在,它們實質上是辯證統一的,應該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使人民的幸福感更強烈,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04.
[3]建黨以來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