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參加了“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張德蘭校長工作室集中研修”。會上張德蘭校長擲地有聲:“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諄諄教誨記憶猶新,同時激起我的反思:我聽見了生命拔節的聲音嗎?
2020年是不平凡的,雖有疫情,但疫情無情人有情;雖有難,但大難面前顯本色。南漳縣卞和小學為提高學生素質,拓展學生思維,開展了異彩紛呈的線上學科競賽活動,一瞬間百花齊放,群芳爭艷。
活動生活化。借線上學科競賽活動的“東風”,我結合班級特點和低年級兒童特征,以“奇思妙想增數感,別出心裁拓思維”為主題,組織了“趣味日記”、“創意游戲”、“豐盈繪本”、“精美手抄”、“快樂魔方”“智慧七巧”6個項目的自選項目評比展示活動,將數學文化、數學活動與數學知識有效融合,學生興致盎然,樂此不疲。一個個精巧的構想,一份份新穎的創意,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不僅凝聚了學生的智慧,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樂趣,更是讓數學文化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悄然生根、萌芽......我將學生賽前、賽中、賽后的精美照片、感言、成果做成視頻,編成美篇,發布在南漳縣卞和小學公眾號上,由此更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
活動課程化。疫情期,我除了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還承擔了南漳縣教育局組織的全縣大課二年級數學主播工作。長期網課學習,學生新鮮感漸失,興趣漸減,怎樣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呢?線上教學有亮點、熱點,也有焦點、痛點,怎樣將此轉化為行動點、生長點呢?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跳出平時的數學課本,在繪本閱讀中學習數學,效果是否會更好呢?經過實踐探究發現:在數學學習中引入繪本故事,將會給孩子的數學閱讀打開一扇數學的窗,讓他們能跳出課本讀數學,跳出考試品數學,跳出課堂學數學。我嘗試運用繪本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每節課前花2-3分鐘展示學生自創的繪本故事,不斷引領學生學習知識。學生掀起了學數學繪本故事的熱潮,爭先恐后將數學知識制作成繪本故事,自編自創自講,每天的數學課是孩子們最期待、最幸福、最享受的時刻.....湖北省特級教師、南漳縣教研室教研員有小玲評價說:“施培俊老師的系列數學繪本成為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催化劑’,變成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加油劑’,形成學生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補充劑’,這3‘劑’必將化作孩子們群花綻放、異彩紛呈的動力源!”
活動課題化。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已做成了課程化的雛形,那怎樣將活動課題化呢?結合自己北師大研究的課題,我提出了“四美”的數學策略與建議,并引領全校師生跟我一起付諸于實踐行動。⑴善美數學——經典故事,家國情懷:搜集、介紹、講解劉徽、陳景潤、蘇步青、華羅庚等愛國的數學家故事,讓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堅定信念,激發愛國情感。學生把對數學的愛與對數學家的敬濃縮在一張張精美的手抄報中……⑵慧美數學——潤澤心靈,彰顯價值: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數學史料并將這些內容與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例如:“認識人民幣——解決問題”教材呈現“我國的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楚——蟻鼻錢,趙——布幣,燕——刀幣,秦半兩——錢幣,唐代——開元通寶,元代中統——元代交鈔,清代光緒——元寶銅幣”,讓學生體會其藝術之美,同時,補充介紹其他國家貨幣的情況,通過對比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還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了關于學到的數學知識,各種奇思妙想躍然字里行間……通過日記的方式,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寫出自己的收獲與困惑,還能激發學生用“數學日記”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⑶和美數學——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華,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學生都愛玩,在游戲中學習,一直是學生的愿望。學生自己學著設計數學游戲,在設計與操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師生、家長的情感,享受了數學游戲的樂趣,感悟了從古至今數學獨特的價值,更體現了數學的“和美”思想!⑷行美數學——創新實踐,提高素養: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例如:紙魔方、數獨、數學思維導圖設計、“我的一本數學好書”讀書分享會等。
我想:有行動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生命拔節脆脆響,不光是自我的成長,也是引領老師們成長,從而我們一起幸福聆聽孩子們拔節的美妙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