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瀟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用于新課改之前部分省份的初中三年級上學期世界歷史的教學。筆者進入初三學習的時間為2010—2011年,當時的陜西省還未實行課改,正處于這部教材的覆蓋之下,因此本文結合筆者當時自身的學習經驗,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析。
該教材共分為八個單元,分別為《人類起源與上古文明》《中古歐亞文明》《文明的沖突與融合》《古代科學技術與文化》《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國際工人運動》《殖民擴張和殖民地人民的抗爭》《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壯大》,其中第一至第四單元為世界上古中古史,第五至第八單元為世界近代史。
本文把該教材分為兩個部分,分別選取一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世界上古中古史,第二部分為世界近代史,文末再做一個總結。
世界上古中古史
這一部分選取的單元題目為“中古亞歐文明”,該單元分為兩節課時,分別為第五課《中古時代的東亞和西亞》、第六課《中古時代的歐洲》。第五課主要介紹了中古時期的日本和阿拉伯文明,教材指出,公元6世紀,日本在面對內外交困的社會矛盾的情況下,決定仿照中國實施改革,645年6月,改革派發動政變,鏟除以蘇我入鹿為代表的頑固派貴族勢力,擁立孝德天皇上位,實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在課本的小字部分,教材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大化改新的具體內容。接下來,教材講述了“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相關的內容,先介紹了伊斯蘭教形成的背景,后來又在小字部分介紹了“徙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一般在大學的歷史系教材中會被詳細提及)。隨后,教材講述了阿拉伯帝國的形成與衰亡,教材指出,至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已經發展成為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接下來的第六課,教材講述了“中世紀時期的歐洲”相關內容,教材提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一些大大小小的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法蘭克王國。公元8世紀初,法蘭克王國的宮相查理·馬特推行“采邑改革”,形成了國王依次到騎士的封建等級制。接下來,教材提到了“羅馬天主教廷”,指出在歐洲的中世紀,教皇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隨后,教材講述了西歐城市的復興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且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西歐誕生了最早的一批大學。最后,教材介紹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這一塊屬于重點內容。
世界近代史
這一部分選取的單元題目為“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該單元主要分為三節課時,分別為第二十二課《美國南北戰爭》、第二十三課《俄國農奴制改革》、第二十四課《日本明治維新》。在第二十二課,教材主要講解了“美國南北戰爭”,教材指出,美國獨立之后,存在兩種對立的經濟制度,即北方各州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力制和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度,關于奴隸制的存廢已成為南北雙方的矛盾焦點問題。接下來,教材講到,1860年11月,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內戰初期,北方由于林肯政府在解決土地和黑人奴隸等重大問題上舉棋不定,導致軍事行動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局,1865年,北方軍攻陷里士滿,代表持續四年之久的內戰宣告結束。在第二十三課,教材在主要介紹“俄國農奴制改革”,教材指出,在19世紀上半葉,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奴制國家,野蠻的農奴制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在反對農奴制的過程中,一批俄國平民知識分子成長起來,沙皇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終于決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廢除農奴制度。雖然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雇傭勞動力,從此,俄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第二十四課,教材主要講解了“日本明治維新”,教材指出,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處于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封建統治階級,但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隨后,教材講到了明治維新的背景及內容,在1853年“佩里叩關”和19世紀50年代末的“倒幕運動”的雙重背景下,日本終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從此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華東師大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作為國家義務教育歷史學科課程標準編寫的實驗教材,較為完善地講述了從史前時期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長達幾百萬年的歷史,依據國別類型劃分,分別介紹了日本、美國、俄國等國家,并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領域分別進行了闡述。
(作者單位系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