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納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醫學認知的變革,醫療體系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以診療為主的單一模式正逐步轉向集預防、診療、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模式。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也促使人們對康復醫療服務提出更高的需求,康養護理類建筑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急需康復治療的人群進行的醫養模式下的康養綜合中心建筑改造的設計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市普陀區康養綜合中心的改造設計為例,該項目是醫養結合康養項目,擬改造成以養老行業國內前沿理念為核心,以康復醫用為依托的醫養綜合型康養中心。從項目定位、功能布局以及適老化及無障礙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探討“醫養結合”類建筑項目的設計要點。
關鍵詞:建筑改造;醫養結合;新型養老建筑;適老化無障礙設計
一、項目定位
1.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核心區域,武寧路蘭溪路路口,地塊西側及北側為居民樓東側臨蘭溪路,南側為武寧路。本建筑為地上6層地下1層的建筑,為多層(高層)民用公共建筑,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屬框架結構,總建筑面積為3356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為2580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為7758平方米,建筑高度約23.8米。原有建筑是2010年建成的農貿市場,中途曾被改為商業,現改造為成能容納500床的醫養結合的康養綜合中心。
2.功能定位以及特色
本康養中心以中醫醫療為特色,覆蓋基礎醫療、高端醫療、身心疾病、中醫養身的中醫門診部,同時提供居家、社區機構綜合康養服務,并打造“醫養結合,智慧養老、養老介護、社區網格化、醫療康復”五維一體的中高端養老機構,其中部分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也提供一定床位。
本項目位于真如老街,原建筑外形為紅色圓柱結合青灰色瓦屋面的傳統仿古風格。墻面改造選用金屬褐色仿木紋板以及保留部分白墻鋁板飾面,改造后的效果整體自然淡色調為主,優雅而明快,體現了新中式的特色,以符合老街歷史風貌。
二、功能布局
本項目的難點在于無法像新建項目一樣去劃分空間,只能在原有的建筑外殼下進行改造,并在局限的空間中把中醫門診,中高端養老設施,社區養老以及一些醫技設施等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各功能空間相對獨立,又互相融合,潔污分流、動靜結合。
1.利用原有建筑的中庭空間打造交通核
利用原有的中庭空間,打造成交通核,通過本交通核,可到達一層的日間照料等社區化養老設施、門診、掛號收費區、醫技用房、藥房、消毒中心以及門廳展覽區。各功能相對獨立互不干擾,又能利用本交通核做到相互聯系。本交通核又可做到垂直聯系,通過本交通核,從地下車庫可到達一層,二層門診區以及三層至六層中高端養老設施的公共醫輔區。
2.利用原有垂直交通合理布置功能空間
在設計時把西側的其中一部貨梯改成醫廢電梯。在地下一層,在醫廢污物電梯背面及北側設置太平間及醫用垃圾房,通過兩道門,達到管控力度更高,污物直接裝車外運,避免二次污染。在一層,消毒中心靠近醫廢電梯,方便醫用品快速進入消毒中心,避免與其他流線造成交叉,造成污染。在二層,靠近醫廢污物電梯附近,布置社區養老機構的臨終關懷病區和失智專區,如遇病人逝世,可以快速將病人運至停尸房,避免與其他人流交叉,造成其他人心理上的不適。
利用原建筑中一層到二層的自動扶梯,在其周圍布置人流量較大的門診以及康復治療中心功能。
在東側將兩部原有客梯改造為一部醫梯,通過此醫梯既可用于聯系門診及地下室的醫技用房,方便門診病人進行X光以及CT等的檢查,又可讓三至六層養老機構的人員進入門診部進行治療及康復。因此地下室考慮在東側布置醫技功能。
在南側將兩部原有客梯改造為醫梯及凈梯。此醫梯平時也作為辦公人員對各功能區的垂直聯系。因此應業主要求,將辦公區域放置在地下室的南側。凈梯作為平時運送潔凈物品以及養老用品的媒介,應該可以方便到達各層的養老設施中,同時考慮到南側光照比較好,二層南側作為長照病房區。
3.爭取采光空間創造舒適豐富的養老環境
三層至六層為護理病房區,設計床位數500床,其中六層為部分VIP房間及多功能活動區。護理區按其功能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分類,分為三大功能分區,分別是公共空間、醫療及輔助空間、病房空間。考慮到護理病房區病房數較多,方案設計采取衛星護士站模式,中間核心區設置總護士臺為衛星總站,分設三到四個補給室為小衛星站。使護士更能靠近患者,減少走動距離、節省了時間。
滿足護理區采光及日照也是本次改造項目的一大難點,本次改造首先利用原本的中庭空間,其次在不影響建筑主體結構梁柱,并滿足消防排煙防火等要求前提下,設計考慮建筑東側三至六層打開兩跨樓板作為中庭,屋頂相應位置做成采光頂,這樣一來,滿足了護理居室的日照要求,使建筑內部環境空間更自然敞亮。在能滿足日照的建筑四周以及新打開的中庭四周布置病房區,在兩處打開的中庭區域周圍,留出自由組合空間,通過垂直綠化、水幕等景觀設計,使空間更富有動感、層次感。不僅賦予需要康養的人群活力和動力,去休息冥想、思考學習、社交聊天,而且滿足了50%以上護理居室冬至日全天2小時以上日照要求。
圍繞舊中庭一圈區域,設計考慮部分公共休閑場所、休息交往空間如健身區,禪修室,水吧等以及醫療及輔助空間。既保證使用功能及流線合理性,又豐富空間層次。
設計中還創造了更多服務于交流與活動的公共空間,在三層及五層露臺、屋頂層設置了綠色花園活動區,整個平臺通過活力元素的支撐、環形路徑的串聯、景觀綠化的烘托,成為了功能多樣、收放有序、環境宜人的交流活動場所。
三、適老化及無障礙設計
1.居室部分
對于患者及老人來說,疾病會降低肌體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因此他們在生理及心理層面均較普通人群敏感、脆弱,康復患者由于住院時間較長,對環境的感受更敏感,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1】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營造“家庭化”“去醫院化”的空間環境是設計的首要思路。在居室空間設計上采用偏暖色調的新中式風格,在整體風格上營造一種家的溫馨。
每個病床配備一張900mm寬專業護理床及專業康復折疊椅,為術后修復及老年人者提供專業舒適的硬件服務。每床均設一個搖臂電視·,為入住者提供娛樂設施。同時在居室細節部分,多處采用暗藏手法,如暗藏吊水掛鉤及一體化醫用設備帶,第一為了美觀第二使用起來更加安全便利。同時在病房墻面上暗藏無障礙扶手,不僅使界面平整美觀,扶手內還暗藏燈帶,使使用者在起夜時提供光照。在三人間中每床之間提供了新中式風格電動簾,不僅起到烘托氣氛及隔離空間,而且在使用上方便衛生安全整潔。
2. 衛生間
衛生間是無障礙設計的重點。本衛生間應業主要求,采用兩套病房合用一個淋浴間的模式。除了在洗漱臺、馬桶以及淋浴間設有無障礙扶手外,衛生間還配備緊急呼叫按鈕,以防老人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意外,可以及時通知工作人員進行搶救。
衛生間采用干濕分離,干區及濕區以及衛生間與病房之間的門均采用電動移門,方便開啟。馬桶采用智能馬桶,有清水沖洗、自動烘干、墊圈加熱、抗菌除臭等功能,同時配備靠墊,保護老人腰部,防止后仰。在馬桶區配備電動隔簾,既節約空間,又保證私密性以及輪椅的回轉半徑。在淋浴區設有一個寬大的坐臺,方便換衣,同時也配備輔助椅,寬大的座椅既方便老人自己清洗,也方便護理人員的幫助。淋浴區采用頂噴與花灑兩用,盡量使墻面平整,避免造成磕碰。
四、結語
本文結合普陀康養中心改造項目,分析“醫養結合”建筑改造設計中一些設計手法以及功能的優化。介于本項目為改造項目,很多都受原有條件限制,在流線及功能上還有些不足之處,但在“醫養結合”建筑改造設計的探索及創新,希望給讀者朋友在今后的“醫養結合”建筑改造設計中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車俊穎,現代都市養老建筑設計及其改造對策,《名城繪》2019年第06期
[2]鄒揚,養老建筑設計的弊病與改進路徑,《裝飾裝修天地》2017年第03期
[3]JGJ/T 40-2019《療養院建筑設計標準》
[4]GB 51039-2014《綜合醫院建筑合計規范》
[5]GB 50867-2013《養老設計建筑設計規范》
[6]14J819《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標準設計樣圖》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