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恒建
摘要:近年來,我國水利事業繁榮發展,建設規模日漸加大,建設數量日益增多,在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設通常規模較大,且施工工期較長、占地面積大,在施工中會對地表產生一定程度的擾動,進而破壞所在區域植被,引發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科學指導施工中水土流失的防治,實現生態保護目標。
關鍵詞:生態修復;水利工程;應用
1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1.1提升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
一般情況下,水利工程在受到一定程度的雨水沖刷后會產生泥沙淤積現象,使水利工程無法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進而影響工程建設目標。水土保持能夠減輕雨水對河道周邊土壤的沖刷作用,從而減少河道泥沙淤積,提高水利工程地表抗侵蝕能力。水土保持能夠提升水利工程的實際運行能力,有效控制河道與護坡等的泥沙淤積量,促進水利工程發揮自身作用,延長水利工程使用年限,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提升的目的。
1.2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十分復雜,往往會導致河流所在地的水環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如果將水土保持工作運用到水利工程建設中,既能減輕水土流失現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流域內的水環境。一是種植植被能夠提高地表土壤的抗侵蝕能力,讓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物質不會隨著水流進入到水利工程中,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工作質量。二是水土保持能夠保護當前所在流域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過度流失導致泥沙進入河道,破壞生態環境平衡,不利于水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3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實現對雨水的全面運用,雨水較多時蓄水,干旱時放排水。我國夏季雨水多,水土流失會導致河床升高,大量淤泥在阻礙河道的同時,還會持續沖刷河堤,甚至造成河流決堤,如果不能及時增強河流的抗洪能力,就會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栽植植被可以保護河堤兩旁的土壤在雨水沖刷作用下不會過度流失,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增強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2水利工程建設引發水土流失的原因
2.1擾動地表,破壞植被
在建設水利工程過程中,開挖建筑物基礎、平整場地等,都需要進行大量土石方挖填作業,會強烈擾動原地面組成物質、地形地貌,破壞地表覆蓋植被、結皮,導致地表裸露,固土防沖作用受到影響。植被被破壞的情況下,植被加固作用減弱、土體保水能力下降,在強降雨天氣下加快水體流速,最終發生水土流失危害。
2.2棄土棄渣轉存
水利工程施工中,在開挖土石方作業時,雖然會采取措施平衡調配土石方,利用開挖土石方回填,但仍會產生不少棄渣。這些棄渣會被運送到棄渣場堆存,在處置不及時或者不當的情況下會引發水土流失危害。同時,施工中大量砂石料、回填土需要在現場堆放,若未采取有效遮擋措施,降水沖刷會引發水土流失。
2.3土石料場開采
在進行水利工程壩體填筑、修建構筑物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土石料、砂石料,這些土石料可以少量采用開挖料,但其余部分仍需從土石料場開采。在開采過程中,對原地貌和植被會產生擾動、破壞而裸露地表,使其抗侵蝕性降低。同時,施工中需要沿山坡修建道路,開挖、填筑和護坡等施工環節容易引發水土流失,邊坡開采后變成臨空邊坡,嚴重破壞其自熱穩定性,引發崩塌等災害,造成水土流失。
綜上可知,水利工程施工中工作流程繁雜,產生的水土流失形式多樣、復雜,不同的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案。除去地形條件、降水等外力因素,施工中開挖、采料和棄渣堆放等也會影響水土保持。此外,在當前水利工程建設中很多施工單位并未對員工加強培訓,導致其采用傳統方法作業,對水土保持重要性認識不足,會加重對地表和植物的破壞,進而引發水土流失危害。
3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策略
3.1退耕還林還草策略
現階段,水土流失情況極為嚴重的區域就是坡耕地,若25°以上的陡坡未能落實貫徹退耕還林的發展政策,將會加劇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進程,導致我國水土流失問題愈演愈烈。為此需要充分利用我國推行的相關政策,加快陡坡地的退耕還林、還草進程,保證我國農民收入的同時,促使水流工程順利進行。
3.2封山禁牧養畜策略
為了加快水利工程周邊植被生長,促進周邊生態環境的修復,應貫徹封山禁牧、圍欄飼養以及輪休輪牧等策略。通過加強對當地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控制,減小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加速半農半牧區域的生態環境恢復與建設。工作人員可利用喬灌草混交方式強化水利工程的固山固水作用,繼而有效緩解工程的水土流失情況。
3.3沿河生態修復技術
沿河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可減緩河流生態的退化進程,確保周邊生態環境的持續性發展。第一,生態修復技術人員需要利用復合斷面形態進行主河槽、馬道的建設,生態修復技術人員可根據當地施工條件選擇性修建季節性河道。第二,生態修復技術人員可根據河流的需求,選擇性構建生態性的混凝土岸坡防護結構,利用當地區域內的天然材料,結合植被護坡技術緩解河流岸坡地質硬化情況,為河流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恢復奠定基礎。第三,生態修復技術人員可在河流岸邊設置生物隔離帶,避免河流被外來物種所污染。生物隔離帶的設置能夠為河流水生物的棲息以及周邊植被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最大限度豐富河流水生物的營養源。
3.4過度經濟開發的生態修復技術
第一,工作人員需要合理規劃糧果、林木的種植方案,實現對山地的自然坡度開發。第二,借助土地輪作制度提升當地的農作物產率,最大限度提升當地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第三,模擬當地區域的生態系統食物鏈,在當地構建可循環的經濟模式,可選擇在林地種植可食用蘑菇,借助產業鏈組合效益提升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保持當地的生態建設,避免過度經濟開發給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壞。
3.5生態退化修復技術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倘若已經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導致周邊生態環境發生環境退化問題,應立即停止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人員需要組織技術工作人員重新編制水利工程的建設方案,應用滿足區域環境發展以及成活率相對較高的植被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此外,對于水利工程周邊的棄土棄石區域,針對性應用生物覆蓋技術,實現對于周邊地理環境水土流程問題的有效控制管理。
結束語:
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時間長、對生態環境破壞大,因此在項目實施中需重視水土保持,采取合理的技術措施完善防護體系,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并促進水利工程建設健康發展。為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成效,相關部門必須起到帶頭作用,將水土保持工程當作水利工程建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嚴格監管項目生態措施,在達不到防治要求的情況下,不可對項目辦理竣工驗收、交付使用手續。
參考文獻:
[1]馬麗,王曉云.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規劃研究的意義[J].科技視界,2015,(8).
[2]杜發興,吳厚發,肖博文,等.屬性識別模型在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2019,(5).
[3]胡青.當前形勢下農田水利建設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環境與發展,2019,(4).
[4]陳巧云,袁華光,章龍飛,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論述[J].工程技術研究,2019,4(21):237-238.
[5]張華.水利工程護坡生態化設計技術研究[J].珠江水運,2019(3):66-67.
河北省肅寧縣水務局?河北肅寧?06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