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很多,但一定要從自身出發并結合實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建立自我創作的思維體系,利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語言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讓藝術的表達倒向視覺的形式感的空殼。
關鍵詞:當代藝術;裝置;版畫;邏輯;情感
一、對版畫思維優勢的解讀
自偶然接觸版畫開始,我就先為版畫藝術里通過各種技巧產生的不同于純手繪呈現出的豐富的畫面形式和藝術效果所折服,藝術家們將最簡單的制版印刷的基本手法在不斷創作的藝術作品中發展到了極致……但其中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這門藝術的邏輯思維方式。因為在我的認知當中,版畫創作形式是和最常見的直接繪畫的形式語言剛好是相反的;大多數版畫藝術都是在用“減法”的思想去構建畫面,最后呈現出的主體或是需要留下的部分,都是不能被剔除的部分;或者說是上色墨料不涉及的部分都是會被減掉的部分,正是基于這個基礎,版畫人在制作和印刷的時候就會潛移默化地產生一種對空間安排的把控意識,在平面的畫面里就會有一種需要去選擇空間安排的問題。正是因為在做“減法”,所以藝術家在選擇的時候就會變得愈發嚴謹,不然有些失去的畫面也許會成為平面空間里無法填補的漏洞。在創作或者繪畫的過程中,秉承著這種思維方式養成的慣性,就會逐漸在腦海里產生一種空間上的預設,預設經歷過制作的版面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是否還是自己所需要的痕跡,所以從制版一直到印刷完成的過程里,藝術家都是在不斷對畫面有著思考和修正的,這種嚴謹的思維方式會不斷讓藝術家自己本能的去完善和重構有自我風格的畫面秩序。而上述所說的版畫特有的作畫方式帶來的思考,是在我們平常接觸的主流的涂繪形式的創作中所欠缺的。像基礎訓練的素描油畫等等,不論具象還是抽象,都不是一種反給的過程,都是在主動涂畫、修改、梳理觀念上的漏洞和不完美,而很多時候潛意識中認為可以被修正的事會容易被忽視。主動繪畫更多的是依賴于習慣和條件反射,思考一般都會略微滯后于行為。雖然最后的作品都可以體現出意識中固有的情緒,但相較于版畫的畫面來說,制版時由于材料帶來的局限性,會“強迫”著藝術家在制作和創作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思考和總結畫面,如若養成了這樣的思考慣性,就會促使有做版畫經驗的藝術家在思考和創作中更顯得更為嚴謹一些[1]。
二、版畫與當代藝術的關聯性
筆者在公共藝術專業學習時,從基礎的學習開始就接觸了很多觀念藝術和現當代藝術形式的作品,但從本質來講,基本上藝術品的性質都是藝術家們在延續美術史脈絡發展時對自身內在的觀念和想法的表達,然而因為作品材料和形式更加多元,傳遞的信息與方式也更加多樣,在理論范疇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內容。但如果從基礎的學習開始時,不是純粹受到西方當代藝術思潮熏陶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在思維方面還是會有一些表達欠缺的部分,如空間的利用,作品觀念性與形式感比例的把握,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思考時容易忽視的精神內核層面的表達,而“反觀外國美術家,鮮有不會做版畫的,但國內,對版畫有正確認識,并加以重視的更是寥寥無幾”[2]。所以這時如果接觸過版畫創作帶來的思維邏輯上的優勢,仿佛就像一個通用的理論一般,可以被拿來思考如何讓當代藝術這種抽象且不確定的空間表達成為一種有理可循的范式。
三、當代藝術創作的觀念
從我的創作和觀念上來講,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從自己的生活日常入手,帶入到當代的裝置的觀念當中,然后再將日常體驗和素材轉化為作品的表達。這樣的過程會讓我有種將平面與空間相互轉化的體驗感。筆者認為不論是美術或是其他藝術門類,在不同時代都有它當下的形象。我們現在學習的學院派藝術體系是受西方藝術的基礎繪畫和十七十八世紀寫實主義的影響,再結合我們自己的國情拿來學習的[3]。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是有它的意義與必然性的,通讀藝術史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時新的藝術的形態與主流思想有各種對抗,當代藝術走到今天這個時代他經歷了各種形態的洗禮,就像文藝復興打破傳統一般,在當下人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沖破過去的枷鎖、想傳達出自己的情緒、不想拘泥于表現方式、和過去的主題不再雷同,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不管是什么藝術和語言,他們都埋藏著當代藝術的影子,并且在當下藝術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當代藝術的作品和表現形式有很多,但是真正要從自身出發去結合實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實現對社會的價值,讓當代藝術成為有思想有意義的藝術品,而不只是為了形式感而表現的空殼,是需要一些理論和工作方法來支撐的。通過了解版畫藝術,版畫的思維對我在創作中的觀念和意識有了很深刻的影響,慢慢地也讓我對從平面到空間的這種轉換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四、作品個案分析與總結
我在本科剛接觸版畫時構思的作品名叫《第九的聲音》,版畫邏輯中那種反向思考的味道也在我創作觀念上產生了很大的啟發和引導,促使我對自身去探索發覺那些對我內心深處產生過影響的事物和情感經歷。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是在我從小生長的廠區子弟環境里一個叫做陜西第九棉紡廠的地方。當時建國初期正是國家以大力發展的輕紡重工等經濟支柱產業為主要政策的時代,父輩那一代人生活的時期有很多地區都是以工廠為生產生活的經濟中心,周圍生活區中有很多隨廠區建設的住宅樓、學校、醫院、電影院、圖書館、棋牌室、運動場等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在那個年代里,就是一個廠養一批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鉚足干勁為國家貢獻生產力,身為一名工人是一件光榮且有保障的事,然而就在我們這批90后成長的時間里,國家政策改革,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廠子逐漸倒閉破產、工人下崗潮等事件,這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變革中也許是遲早的事。但在我剛步入初中的時候,我生活的廠區政策性破產,很多人都無法接受,工人們仿佛一群無頭蒼蠅一般,鬧事,罷工,因為大家在工作了半輩子在廠里等到的不是想象中的安心干到老,然后下崗,退休,領著退休金的生活,那些生活的想象都被時代的變遷無情打破,一時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有的出門打工、有的一把年紀出去創業、有的上有老下有小走不掉,就在工廠里拿著微薄的薪水勉強維持生活、更有甚者妻離子散頹廢度日...這一切仿佛發生在一瞬,工廠賣地賣房,開發商買地蓋樓,原本平靜的小鎮在幾年前突然發展巨變,這一切改變的太突然,仿佛昨日樸素的幸福是一場夢……
雖然這段歷史很近,但在蓋起高樓后的第一年人們仿佛就已經忘了這片土地原來是什么模樣...正好我有幸目睹了這個時間的尾巴,希望用當下常態的藝術形式讓這一切重現在空間里,所以我想要記錄,想要表達,想讓裝置藝術能承載起我的情緒再發光發熱,在展覽館里,尋找更多的共鳴。這件作品的始終是以我個人的情感為線索出發點,借助父輩工作過的織布工廠生產車間使用過的梭子和重新構建的模仿織布機的機械裝置作為媒介,利用裝置藝術的形式,建立這種耐人尋味的機器和發出的噪聲,使觀者可以從中讀到很多,關于時間空間,關于狀態聲音的諸多可能性,更多的是想引發大家對自我認識、對時代的探討反思。我想留下一個運動的東西在生命里讓其成為我情感表達的窗口[4]。
而對版畫一系列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使我對整體創作有一種關聯性的思考,是一種從平面素材到立體空間,從日常積累到藝術性的轉化,從自身經歷到情感輸出的藝術表達。所以從我的思路來講,版畫工作方法養成的習慣已經成為影響我創作觀念的重要板塊,同時對于當代藝術創作時思維的嚴謹性和觀念的促進已然成為了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所以在當下學習藝術的我們,應該觸類旁通地去面對這些相互關聯的藝術形式,也許在這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最終都會成為作品創作或情感表達時的精神養分。
(西安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奠宇:《西方版畫史》[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
[2] 廖修平:《版畫藝術 The Art of Printmaking》[M].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74年。
[3]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 頡鳳:《第九的聲音》[J].《西北美術》,2018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