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伸 張延 孫浩


摘 要:“十八大”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把“建設小康社會”改成“建成小康社會”[1];“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終目的是破解“三農”問題,加速農業由“大”向“強”轉變,載入黨章[2]。自此,新農村建設大放異彩的環境土壤條件已經具備?!拔?農”融和發展,讓新農村經濟盈千累百,正是“三農”瓶頸破解之道,特色小鎮業態架構的核心,是激發當地社會經濟復蘇、經濟指標逐年提高、惠民政策有效落實的產業體系和服務系統。
關鍵詞:新農村;“文+農”特色小鎮;經濟發展;研究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引領下,帶領全國人民踏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最終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七十一年的艱苦奮斗,到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擺脫貧困。歷經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讓“耕者有其田”,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恢復國民經濟貢獻巨大;農業合作化發展,改變了生產資料非公有制,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再到人民公社,從挫折中積累經驗,為未來農業發展奠定基礎,推進農業現代化。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大發展五個階段,從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神話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成就輝煌仍要砥礪前行。
目前相關國家新政如云,新機遇與新挑戰擺在面前,洞悉大勢綜觀全局靜水深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者,可謂又逢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跌宕莫測,國內經濟又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相互影響。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人民生計為重,穩健持續奔小康為重,因而新農村建設涉及國本,新農村建設勢必要符合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創新發展。
一、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因素
縱觀新中國農業發展,歷經了以平均地權為切入點激勵農民的革命意識,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還權讓利為切入點激勵農民的改革意識,贏得了經濟體制轉型的成功;現在應以賦權增能為切入點激勵農民的創新意識,去贏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勝利[3]。綜上,未來農業發展,激發調動廣大“農民”的創新意識,尤為重要!
本文所指“農民”,不僅是傳統農業勞動者,也包括圍繞新農村建設,服務于“三農”的回鄉大學生、復轉軍人和各類專業人才等。
從表面上看,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是巨大的城鄉差異導致人才流失、鄉村農業粗放式生產、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教科文衛滯后、農耕文化失根、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水平低、農民人居環境差等。
其實不然,因實際涉農層面局限性,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和現實存在的假象,換個角度來看真相各地區千差萬別,深層次因素更尚未可知,豈能斷言。新農村建設,如同人身體不適,需要解決,追求其未來健康“不病”的問題?,F實社會卻因把“健康”與“治病”混淆視聽,僅用西醫的方法應急罷了“治標不治本”,自然無果,還需探究“同病異因”之理。
當前,鄉村振興國策新政齊備,如何以多維視角因勢利導“賦權”,因地制宜客觀求實“增能”,構建屬地新農村創新發展之路才是正道。
下面概述發展過程中主要的“瓶頸”:
(一)對“三農”認識狹隘和急功近利
現實經濟社會中,特別是具體“三農”相關或從業者,無論基層政府、機構單位和農業公司等,大多過于主觀以自身角度構想農事,局限在“事”本身,把關乎當地社會環境資源市場的問題,本位化為自身的利益得失,所以沒有預期結果,只是曇花一現,這就是狹隘和急功近利所致。
其根源在于,農事必須從“三農”角度而為,多維視角看具體農事,首先認清“勢”,包括大政方針、區域地緣和自然資源等;再找準“市”,主要是精準定位,布局業態、確定國際化或是國內市場等遠景;最后確定怎樣做事,完成技術、產能、產業鏈和產能出口等問題。而不是,自以為老大,想怎樣干就任性做。當然,這些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志同道合的專業團隊,更需要辯證的思維和精準的解決辦法。
(二)對屬地新農村建設定位不明
通常新農村建設,只要符合當地政府的規劃前提,大多基于投資人的主觀想法而確定。少有建設定位,自然成功無望或不能持久。即便有,定位也不能主觀臆想,首先要依據自然資源和社會歷史延續所賦予,據此再精準定位,這是根本。
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趨勢下,世界各國時空距離變得越來越“小”,高效與變數,交融和復雜交織在一起瞬息萬變,難于取舍。
因而,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世界眼光審時度勢創新定位。筆者認為,可從地緣戰略、區域經濟、產業鏈、行業趨勢四個角度,實現精準定位。
1、地緣戰略
從自然資源發展的角度,小鎮發展與地緣關系不大,但從國際經濟環境和全國經濟戰略安全發展角度,就涉及到政治經濟地緣戰略布局問題,要長遠持續穩健發展必須依據地緣戰略來定位,這是第一步。
2、區域經濟
在全球經濟波浪式發展的情況下,立足國內城鎮一體化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尤為重要,正是鄉村振興發展下的第二步曲。
比如,陜西佛坪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特色小鎮,以地域文化、歷史遺產、自然風光、特色建筑等獨特資源為依托,通過挖掘、融合、轉化和創新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文化內涵,打造生態體驗、環境教育和科普游憩等多元民俗與山珍產能輸出小鎮,拉動屬地經濟整體發展。
當然,特色小鎮所處的區域經濟環境往往是多重的,比如地處西湖的云棲小鎮[4],圍繞新產業布局,既可以是信息經濟產業主導,也可以是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特色文化、特色農業、特色手工藝等,擁有多種選擇。
3、產業鏈
在地緣戰略定位與區域經濟定位基礎上,產業鏈定位是特色小鎮定位的第三步曲。筆者認為,合理的產業鏈定位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資源戰略要素,二是以主產業構建集群產業鏈體系。
(1)資源戰略要素。深入發掘“一村一品、一鎮一牌、全縣強力打造“龍頭”產業品牌的資源戰略發展思維。構建“滿足城鄉各自需求的供需產能通路和服務系統”。
(2)以主產業構建集群產業鏈體系。在“龍頭”產業品牌資源戰略發展基礎上,延伸和孵化各類地方經濟產能等,引進科技創新,提高附加值等,帶動當地和周邊社會經濟整體發展。
4、行業趨勢
行業發展趨勢具有前瞻性,是眼光視野問題,判斷失準可能步履維艱發展緩慢或徒勞無功或全盤皆輸。
以上述三步曲定位行業趨勢,為第四步曲。從行業預測的角度,甄別篩選發展具有良好前景、潛力的朝陽產業,并指導行業的創新方向和轉型升級,融合前三部曲,最終構成一個科學、合理、完整的特色小鎮定位戰略。
比如:智慧農業國內潛在市場[5],2015年規模已達137.42億元;2017年增長至175.73億元;2018年突破200億元,達到了203.06億元,增長趨勢強勁。
二、“文+農”破解“瓶頸”
為什么“文+農”破解“瓶頸”?
“文化”,本身具有廣泛傳播性。獨特性在于發掘體驗價值、感受價值和使用價值等,內生無限育人樂趣和力量。
“文化”又是一種能變成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最終結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體意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融于生活常態過程。因而生生不息,自然發展永續,比如祖國各地春節習俗、節慶、婚慶和餐飲文化等。
人人明白,在生存權得到解決以后,精神訴求自然排在第一位,而且欲望強烈無止境。而精神表達就蘊含文化內涵,擁有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的力量和價值源泉。
中國文化上下5000年,各地富有獨特的歷史、內容和故事,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關鍵在于策劃設計為啟發、感動和受用的文化品牌產品或項目,發掘其無限力量和使用價值,這就是本人研究和悟道的成果。
(一)“文”
此“文”,不是在重復文史符號,而是基于屬地文脈,提煉升華富有認同感的文化元素和原型,專業策劃設計成為品牌文化產品或不同業態項目,目的是幫助今人、服務今人解決各自的需求,由此構建其文化產業鏈體系和服務系統。
更重要的是,本人認為,現實社會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過于籠統模糊,分不清楚辯不明文化、文化人、文化項目或文化事業,自然一知半解浮在水面游離,抓不住文化生生不息的靈魂屬性。所以,文化力量和源泉不在,只表達了軀殼業態步履維艱難以為繼。
其實,現實社會文化表達大多是學術文化、知識文化、娛樂文化、商業文化等,特別是城市文化表達基本上與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關系不大,有些已經偏離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正軌。
目前,大中城市的改造與發展建設,讓遺存文化根脈已面目全非,高速運轉的市場化節奏,更讓絕大多數人無暇參與傳統文化,現代化商業建筑群比比皆是,傳統文化陣地被無端侵占,空間所剩無幾,因而世風日下。
豈不知,只有傳統文化具有普世價值和無限內生力量而生生不息……此刻筆者疾呼,傳統文化弘揚需要其哺育的環境沃土,比如文化根脈承傳、眾多文化參與者和文化表達空間場所等,而能滿足這些環境條件的目前只有鄉村集鎮可為。
原因在于,鄉村集鎮自古以來就延續著諸多文化民俗、節慶、商業街區、集市等習慣,擁有傳統文化表達的空間和眾多參與者,廣大農民農閑時,有充足的參與時間,民間文化藝人廣泛等,周邊山好水好人更好,風景宜人適宜休閑游樂。
(二)“農”
“農”指,基于以人為本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思想為前提,構建智慧生態科學三農數字經濟于一體的獨特閉循環農業產業鏈體系和服務系統。
實踐證明:“三農”發展必須與新農村規劃定位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屬地社會經濟整體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確定綱舉目張的“龍頭”經濟產業集群,形成榫卯萬物互聯的區域專業產業鏈分工體系。其前提,首先要理清與“三農”密切相關的第一主體、第二主體、第三主體的排序和相互關系。否則,無法搭建成本、價值、管理、經營和服務等完善的產業結構、運營和分配體系,導致不確定和不可控因素過多,主觀能動性動力不足,缺乏歸屬感和粘性,未來預期只能“聽天由命”沒有結果。
“農事”當以農民為第一主體,讓其首先得到尊重,并保障應有價值,自然保證了“物”源品質;其次應以消費者為第二主體,滿足“上帝”的需求,確保“物”有所值,實現消費買單;其他加權在一起為第三主體,旨在分別為第一主體、第二主體服務至上,形成智慧生態科學三農數字經濟于一體的獨特閉循環農業產業鏈體系和快速便捷服務平臺系統。一句話:讓農民“種”得踏實,消費者“吃”得放心,如此良性循環,“三農”穩健持續發展指日可待。
(三)“文+農”
“文+農”的有機融和,不僅是1+1的經濟體量增加,更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效結合雙豐收的保障,將激發當地社會經濟整體復蘇;百姓收入倍增,并影響和帶動周邊更廣闊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三、“文+農”的現實意義
“文+農”的核心在于為構建國人向往的美麗生活樂園;生態之美的休憩田園;民族記憶的歷史故園注入靈魂和力量,延綿永續生生不息,讓多元屬地產能輸出涌流。推進鄉村振興,讓廣大農民收入倍增并富起來,又讓傳統文化復興發達。讓國人在體驗感受中,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人人可以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重新認識和了解中國。
四、“文+農”特色小鎮之星火燎原
“文+農”特色小鎮,將呈現參與人員輩出、形式多元異彩、造血功能豐富、經濟動力強勁、市場消費旺盛、內生發展永續、區域經濟整體拉動、共同脫貧創富確定無疑的生態發展形態。
基于以上綜述,筆者堅信:“文+農”特色小鎮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拔?農”特色小鎮=人文經濟+精準定位+合理規劃+產業集群思維=成功發展??梢灶A見,“文+農”之星火燎原,勢必助推民富國強,為偉大祖國強盛添磚加瓦,有助于地方百姓和游人文化自覺和自信的提升。
本文旨在為中國“文+農”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種普適性、框架性的參考,一種戰略性的思考方式,一種可發展的方向性指導。除此之外,對已落地的特色小鎮,也可參照本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素,進行對比,為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及時查漏補缺。
(西安美術學院校級課題:新農村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理論研究,項目代號:2019XK008)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報告》,2012年11月8日。
[2] 《十九大報告》,2017年10月18日。
[3]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李周研究員》,2019年10月21日。
[4] 京鐘雁:《特色小鎮專輯七|云棲小鎮:中國科技創新新生態 》,載《人民日報》,2017年3月7日。
[5]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