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艷華
摘 要:高中一年級新生由于初高中數學學習方法的不同,所以在學習高中數學過程中產生了心理負擔與障礙,嚴重影響了高中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通過探究他們學習數學的心理,探討和分析新課程理念下高一新生的數學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與疏通,去除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心理障礙,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達到數學教學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對策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03-0024-02
在我參加工作的十多年之中,發現很多高一學生從進入高中開始害怕數學,甚至討厭數學.這與初高中的學習數學的方法有很大關系,初中數學大部分學生都學的很好,進入高中后,數學的學習逐漸過渡到思維的延展,所以有些學生就力不從心了,導致厭學甚至放棄學習,這種現象要引起我們教師的反思,也許這種反思對于大的教育背景的改變是微薄而無力的,但我希望它是真實的、有效的.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新生學習數學的內因和外因綜合分析
高中新生學習數學的困難指的是高中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變式演練,歸納統一,形成模型化解題思想,形成化歸統一思想,形成數形結合思想,形成分類討論思想等的一種現象,這與學生的意志力,心態都有關,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
1.從眾依賴心態
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時,學生都靠教師的歸納總結和探究形成的規律,缺乏主動去鉆研和探究的心理.首先學生寄希望于教師對于重點和難點進行模型化總結,對于一些高頻率考點進行規律化總結,進而通過記憶和機械訓練掌握這些知識點;其次是希望老師提供解題模型,從而靠這種解題模型進行數學實際解題.實際上,初中的大部分教師根本沒有做到上課的環節的完整性,他們在課前不布置針對性的課前預習內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又沒有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自主學習,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教材內容;課堂教學結束后也沒有具體和針對性的布置課后作業,沒有讓學生進行分層訓練和分層作業;
從而讓學生產生了惰性心理,有一種等待思維的心態;更有甚者,有些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突出.這與當前的新課程教改下的“快樂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是相違背的.
2.操之過急的心態
一是有些學生沒有審題,沒有認真讀懂題意、沒有整理出題目中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沒有判斷出題目中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進而沒有歸納出題目中要解決的問題;二是有些學生沒有對題目當中的條件進行篩選,沒有找到有用的條件,沒有把題目當中的這些條件轉化為所學過的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三是有些學生被題目當中的陷阱題設所蒙蔽,沒有能進行準確的判斷和邏輯推理,沒有能利用有效的已知條件解決問題;四是絕大部分學生忽視了數學的整體性、沒有形成和建立數學完整的知識體系,不能查漏補缺,缺乏知識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進而感覺高中數學學習越來越吃力,最后一事無成.
3.定勢的思維形態
高中的基礎差的學生在解決困難問題時,往往采用固定的思維模式,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更熱衷于套用解題模型或者解題公式、老師講解的規律等等這些去解題,而忽略了這些解題技巧的局限性,忽略了已知條件與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的思維辯證關系;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用定勢思維去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學生也會喪失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最后自暴自棄,數學越來越差,直至放棄數學的學習.
4.偏重結論
很多高一學生由于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還沒有改變學習數學的策略.很多學生只注重結論的運用,而不注重結論的推導過程,沒有對結論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推導結論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和鞏固的一個過程,通過對結論的推導,使學生完成新舊知識的有機銜接.
二、輔導策略的探索
如何讓學生愛學習數學,能學好數學,這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策略:
作為數學教師,我認為:我們要全身心的參與到教育改革中去,走進課改,融進課改;教師要有自己的符合學情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和熟練運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當做主人,讓學生主宰課堂,我有以下幾個策略:
1.加強數學完整的過程性的思維
加強數學發展歷史的教育,讓學生感受數學發展的人文情懷,讓數學家的優秀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的博大精深;通過對源遠流長的數學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操,加強學生的德育教學,增強學生的熱愛知識的情操和修養.
2.貼近學生實際,抓好基礎
教師要認真通讀考試大綱和教材,明確大綱要求,加強對教師教學本身技能的提升,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抓住教學中的重難點,夯實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講授,在鞏固學生基礎的條件下,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分層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注;教師應從學生的作業中反饋出學生的知識的缺陷和不足,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3.啟發誘導,注重過程
在進行具體課堂教學時, 教師應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學習系統,教師要引導使其完善;教師要改變課堂上的一堂課整個灌輸的教學理念,多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情景模式教學法、“四位一體”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自主研究,學會獨立思考和團隊智慧相結合,有利于增強高一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和提供有利的思維保障.
4.注重學習方法的系統性和完善性
我們應當引導學生不能盲目追求答案,要注重解題過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先審清題意,從題目中找到有效的已知條件;然后把這些有效條件轉化成數學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數學知識;最后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舉一反三,進行反思鞏固;
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課后反思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進行歸納和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數學思維和知識體系.
5.不斷加強以老帶新的教研氛圍的形成
教師要注重環境對于自身的同化,教師要在常規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做好示范和榜樣作用;教師板書書寫應規范工整,教案書寫也應如此,評改作業應一絲不茍,不能粗枝大葉,一筆帶過;教師要不斷請教老教師,學習他們的優點,摒棄他們的缺點,揚長補短,不斷給自己充電,完善自己.
6.明確學生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考試成績的優劣并不能完全體現一個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高考并不是我們最終學習數學的目標和方向,學習數學最終的目的是:培養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提升數學的學科價值和應用價值.
7.教師的引導策略
創新教育模式就是將創新思維承載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擁有創新精神、創造意識、突破思維,打破常規,彰顯個性的教育方式.高中數學創新思維承載于高中數學的教育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新思維教學方式有如下基本特征:(1)積極尋找不同的屬性;(2)敏銳并且敏感的視覺洞察力;(3)豐富而有內涵的想象思維;(4)完整的知識結構框架;(5)飛躍的獨特的思維靈感.創新教育與傳統教育有很多相同點和不同點.創新教育模式是小眾教育和主體教育的結合體.創新教育模式承載的對象是具有豐富創造能力的群體,而高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已經趨于成熟,所以把創新思維應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是符合新課改的核心素養理念的課堂實踐活動的體現.
創新教育的外涵特點: 1.展示豐富多彩的結合實際的生活背景情景,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創造性思考,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學習高中數學的魅力和樂趣.2.尊重學生另類的思考.3.展現思維的立體式的展開的全過程,教學活動靈活多樣,幫助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創新思維;為學生營造獨立開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積極進行思維的創新碰撞,在師生互動中展現思維的內涵和外延的交匯,在師生共同學習活動中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最終具備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無縫銜接.
總之,我們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要以課本為出發點,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我們還要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在各自有效的學習方法中快樂學習,克服他們學習數學的心理障礙,將初高中數學緊密銜接起來,從而實現新課改下的數學學習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丁爾升,唐復蘇.中學數學課程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4]鮑曼.中學數學方法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5]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