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鳳 田夢雨 肖雨 陳依冉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人們熱衷于現代潮流文化而對民族文化有所忽視。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我們通過在湘西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對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內涵、表現形式及手法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提出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本文以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為著力點,從大的湘西民間藝術出發再到小的設計元素,分析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一、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內涵
湘西民間藝術是指在湘西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創造與傳承的文化藝術,包括民族文藝、民間風情、民間服飾、民間建筑、民間美術、歷史文物等內容。湘西民間藝術設計,是湘西先民在漫長生活中形成的一種以物取像的藝術創作思維;湘西民間藝術同樣屬于人類對自然、勞動和美的合一再現的一種二維與多維的空間“視覺符號”。
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即是利用文字、圖形和色彩等視覺符號實現意象傳達的設計。視覺符號是指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物象,傳達是指將思想、情感、資訊等,借助語音或者圖像等表達出來。
視覺傳達的行為古已有之,如圖騰、銘旌、烽火、儀仗等都有其特殊的視覺含義。科技的進步使視覺傳達的題材及手段得以拓展,信函、公文、招貼等傳統的傳達方式中,分裂出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網絡廣告等等有聲有色的形式,人們對視覺傳達領域的這種變化早已習以為常。
二、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湘西民間藝術是湘西人們對自然、勞動和美的合一再現的一種二維與多維的空間“視覺符號”。這種傳達信息的手法運用到湘西人們的作品中,通過設計師的創意和造型圖案達到設計獨特、造型奇異、生動逼真的效果,真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等,如近些年推出了《擺手舞》、《母子情》、《湘西行》、《姊妹舞》、《熊貓圖》、《月是故鄉明》、《湘西邊城》等等。
湘西人們運用象征性設計思維形式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創作,表達某種深刻象征意義的追求,可以產生具有創意的設計構思。例如土家織錦中以花為美好的象征,以“?d”字為吉祥的標志,多彩為心意的傳達;西蘭卡普的圖案多用象征和抽象的表現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強調一種艷而不俗、清新明快和安定、調和的藝術效果,體現土家族豪放、粗獷、大方的民族性格。
三、湘西民間藝術的象征性表達手法
象征是指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象征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手法之一。藝術家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通過藝術家對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繪,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領悟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以“龍鳳龜”為例,這種蠟染刺繡中的圖案,多見于桌布、圍裙、包巾之上。它是由龍頭、龜身、鳳尾組成,并且寓意深刻。可以說這一藝術形象是一種意象吉祥物,通過藝術家抽象思維創造有著鮮明的象征意義,是一種十分成功的民間藝術造型。
又如土家織錦“四十八鉤”,是土家織女以土家秉性為核心,以祈福為目的,以野生植物鉤藤為素材,以土家婚俗為依托,以幾何圖形為形式,精心創制的藝術珍品,集中表現了土家人辯證地認識、處理天、地、人、神、物等萬象之間“必變”與“適變”的對立統一的人生理念,是土家人獨特的“《周易》”。“八鉤”相當于“八卦”,只是一點不同,八卦和它的六十四卦,有爻文可以解讀,可用于占卜進行預測;而“八鉤”和由“八鉤”發展的“四十八鉤”,土家先民未創留解讀的文字,只留下“以心融物、物我相融”的原則,代表其觀念、精神的藝術鉤紋和藝術構圖,寄托變不利為大利的人生理念,也就是它的文化創意。實際上這些藝術語言就代替了解讀土家族人生理念的真、善、美的文字。
四、基于湘西民間藝術的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分析
1、有關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手法應用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它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
2、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理念的創新
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是對設計理念和思維的創新。簡單地說,就是對以前的設計經驗和知識的從新認識。創新,根據事物性質、程度的不同改變,可分為繼承傳統式創新和激進式創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來看,創新就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運動。在信息時代,人們生活方式上有新觀念的介入,在思維的引導和情感的表達上,人類在跨越世紀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視覺空間。視覺傳達設計怎樣才能正確體現未來的價值觀?面對新技術的浪潮沖擊,設計師應該走出平庸化、程式化模式的設計。
如舞劇《西蘭卡普》,即以土家族山歌為交響樂創作元素,以擺手舞等土家族民間舞蹈為基礎,糅合現代芭蕾。作品通過視覺傳達中的創新應用――以歌舞劇的創作形式,利用文字、圖形和色彩等視覺符號來實現意象傳達的效果。
3、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語言的創新
視覺傳達設計很大程度上就是“圖形語言化”和“語言化圖形”的過程。為了達到信息傳達的目的,設計師需要始終不渝地尋找、挖掘并創造出新的視覺語言,借以表現傳達自我的設計理念和藝術主張。《張家界?魅力湘西》的獨創性也在于這一點,張建永先生并沒有將所有能表達情感的材料作簡單的有秩序的排列,而是結合了現代技法,增強了其作品的靈動性,表現出豐富的情感符號。
視覺語言創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對圖形、文字、色彩這三大視覺元素的創新,以及這三大元素相互間的美學性構成的創新。而對于設計師來說,每一種視覺元素都是表現設計作品功能與風格的基本要素,在選擇用這些視覺元素來傳達信息時,應該突破一般視覺習慣,力求以簡約化、符號化的形式表現最為豐富的內容。
4、湘西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技術表現方式的創新
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某種角度上看,設計就是設計者依靠對其有用的、現實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識與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當時的技術文明的創作。視覺傳達設計的每一個設計者,不但要科學地認識到設計是科學技術商品化的載體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使科技轉化為現實實體的中介。對于科技的突飛猛進,我們要依靠敏銳的創造性直覺,在新的技術中發現新的表現可能。
在《張家界?魅力湘西》的舞臺上,燈光、人、山、水、橋、船、樓、樹等等都成了作品的材料。但傳統的舞臺只會讓人感到距離的存在,讓人感到單調。而當傳統的舞臺布景和現代的電化設備共同運作,當舞臺藝術與電影技巧相結合時,小船的自由移動,熒幕的自由起落,樓閣的突然出現,使整個舞臺虛虛實實,變幻莫測,讓人耳目一新。如此的設計,一方面體現了創作者獨特的宇宙觀與哲學觀,另一方面體現了其對生活與生命本真的探求。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省大連市?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