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禹臣








摘要:作者通過調查來自全國22省吉他愛好者大數據①,以及網易云發布的《中國音樂人現狀報告2020》②為背景基礎,展開對民謠吉他未來教育方向的探討,以老師的裝備認知、家庭的環境氛圍,以及學校的教育方向為論點,闡述如何面對民謠吉他教育問題。
關鍵詞:吉他老師? 家庭氛圍? 學校教育方向? 吉他未來發展方向
本著了解吉他愛好者目前現狀及學習方向為出發點,陳彥宏吉他學院從11月5日起發起了“吉他愛好者調查問卷”。截至11月25日,學院共收到來自全國22個省274名吉他愛好者的回饋,其中最小琴友年齡為6歲,最大的52歲。
問卷中得到的數據結果,顯示了現階段的吉他愛好者們的狀態,其中遇到一些問題欲跟各位探討。
一、教育之重——老師
每當大家提到樂器的時候,都會說鋼琴是高雅的,小提琴是優雅的,即便是說到民樂琵琶也會有種素雅的感覺。而一提起吉他,有人就會認為吉他給人感覺是廉價的,腦海中還浮現出街頭流浪歌手彈著破木吉他的畫面。同樣是世界三大樂器,不知樂器之間為什么會有貴賤之分?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讓現在的大眾對吉他有了這樣的認知?!但從這些數據中,我仿佛找到了一些答案。
(1)民謠吉他老師無制度考核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吉他教育工作者,我認為目前這個環境是個很“奇妙”的現象。其他基本上任何帶“老師”稱謂的工作皆需要不斷學習及考核,好像唯獨民謠吉他老師這個行業是不需要“持證”上崗的。現階段民謠吉他老師大都處于由愛好者直接變成“老師”,常常出現琴齡3年教齡2年半的狀況。
我們國內最早一代玩吉他的老前輩基本是在80年代初(唐朝樂隊吉他手老五、撈仔及黑豹的吉他手李彤等等都是80年代初學的吉他③),由于條件匱乏,學習方式基本都以書籍和聽卡帶為主。當時極少有院校可以教授吉他,所以我們的吉他學習之路也都是靠著老帶新,一代影響一代這樣進行著,其教育方式大 多也是以自己學習的過程為主。但并不是每一代都能把上一代老師的“功力”完全吸收的,長久下來,可想而知現在“縮水”的狀況。當然,在沒來學習之前,我也想當然是其中一員。看著身邊的同行老師,好像這樣也沒什么不妥。
但再看看同為三大樂器的鋼琴和小提琴。若想成為一名鋼琴老師或小提琴老師,不光需要從小開始不斷練習,長大以后還必須考相關專業的院校,基本都是要達到演奏員水準和通過教師從業資格考試,才能夠有教授的資格。相比之下,我們想成為民謠吉他老師是“容易”得多。并不是樂器有多簡單,而是作為老師,我們怎么看待這件樂器而已。學習音樂不是一個速成的過程,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更不是一件易事。在暫時沒有標準制度的考核情況下,更需要我們老師常常告誡自己:越是沒有“游戲”規則,越容易結束。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音樂素質,我們的學生以后才可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吉他并不比其他樂器低廉!
(2)民謠吉他老師對本專業的認知
大多老師仍以民謠吉他是一種彈撥類伴奏樂器為方向去教學。有的老師會告訴學生:“民謠吉他分為彈唱和指彈。‘彈唱’就是邊彈邊唱,‘指彈’就是只彈不唱。”那請問Jon Gomm的《Passion Flower》④,Petteri Sariola的《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⑤,Phil Keaggy的《Shades of Green》⑥這些作品屬于什么呢?
當我們跟學生所表述任何事情時,他們會把我們說的話當作“標準答案”。同樣以后他們有可能會把這份“標準答案”帶給他的朋友或學生。這種錯誤的認知一傳十、十傳百地延續下去,也就難免會有大眾對吉他“廉價”的誤解了。
如今網絡便捷,網上的音樂類型層出不窮,孩子們很多都喜歡屬于自己的個性音樂。但往往我們的老師教出來的,還是“另一個自己”。自己喜歡民謠彈唱,所有的學生就都彈《成都》,自己喜歡搖滾,就帶著學生們一起《海闊天空》,自己喜歡押尾,學生們全都《Fight》……其實每個孩子內心有個小宇宙,作為老師要做的是把他們帶到他們的星球上,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星球上發光閃亮,盡情玩耍,而不是所有學生都成為你的“影子”。所以身為老師的我們,應嘗盡各類“佳肴”,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音樂帶給學生們,讓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菜”。我們通過吉他這項樂器媒介,讓他們了解音樂,包容音樂,愛上音樂。我認為,這才是作為老師更應該做的事情。
(3)院校鋼弦木吉他專業的空缺
從數據不難看出,其實還是有大部分人想要學習的,即便知道過程艱辛。可是現階段高校專門教授民謠吉他專業的實在太少了,導致很多學生求學無門。目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音樂系、浙江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爵士學院指彈系、上海音樂學院爵士吉他系、星海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吉他系、陳彥宏吉他學院現代吉他演奏系,均有開設針對木吉他或爵士吉他的專業課。但知道的人、學習的人還是太少。我國有大約有8000萬吉他愛好者,可專業院校屈指可數,實屬可惜。正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更需要我們老師極度警醒,我們能帶給下一代的學習內容、眼界及渠道,就是民謠吉他未來的方向和高度!
(4)線上教育者的出現
從網易云發布的《中國音樂人現狀報告2020》來看,更多的音樂人采取了線上學習的方式。受上半年疫情的影響,許多人在家又重新撿起了“沉睡”已久的樂器開始學習。
網絡上的“老師”們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有很多優質的老師,他們的音樂素養和專業水平都很高。不可否認,線上的學習方式確實幫助了很多學生,如B站里指彈吉他up主“元子彈吉他”(圖一),B站“哎呀音樂”里的蔡劍老師(圖二),或Youtube上的音樂類up主“好和弦”(圖三)……他們用制作精細、有趣的影片形式,讓學生透過視頻回放反復觀看,以達到學習的目標。
但不知各位老師想過沒有,若是只能線上教育的情況下,這些老師講的東西又細、又全,還免費,我們一般的吉他老師拿什么跟他們競爭呢?如果學生想學的東西,你沒法幫他們解決,網絡上大把優質的老師在等著他們。所以,全面提升自己真的很重要!
不過其中也難免有些僅僅看似“優秀”的老師在誤人子弟。“4/4拍的意思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兩拍(圖四)”“爵士樂是很不實用的東西(圖五)”“大家都知道宮商角徵羽分別就是Do、Re、Mi、Fa、Sol(圖六)”……這些看似笑話的段子常常會影響著大家對一個領域的認知。不管作為吉他愛好者還是老師,皆需謹言慎行,我們說的時候笑一笑事情過去了,但難免會給以后的人留下印象:“吉他就是街邊藝術”“爵士樂就是動次打次動次打次”“宮商角徵羽就是 Do、Re、Mi、Fa、Sol”……長久于此,學吉他和玩音樂就難免被別人誤解。
二、教育之中——家庭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確實,好的家庭氛圍的確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后的生活情趣及審美。像Vitaly Makukin、Stevie Wonder、Tommy Emmanuel等很多演奏家都是有很好的家庭氛圍,他們或是出生于音樂世家,或是他們的父母會影響他們對樂器及音樂的熱愛。即使看中國的少年天才劉嘉卓和miumiu,他們也都是受到家人的影響才有了現在的成績,所以好的家庭氛圍尤為重要。
很多人說“我們沒辦法啊,家里往上幾代也沒有玩音樂會樂器的啊,我這輩子想玩音樂是沒希望了。”如果沒有家庭氛圍,我們就做第一代“家庭氛圍制造者”,由我們直接改變下一代的現狀。陳彥宏老師在2017年參加TED演講時講到一個細節,他去美國Kansas(堪薩斯州)參加Fingerstyle吉他比賽時借宿在當地一戶人家里,他們的爸爸媽媽每天晚上定會在小朋友面前彈彈琴唱唱歌,小朋友每天會在這種氛圍中感受音樂,音樂也很自然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國外的小朋友年紀小小,就能手指紛飛,演奏各類樂器,被我們驚嘆為“哇,神童”的時候,對他們來說,只是像平時一樣在玩兒罷了。
現在我們的時代是多元的、包容的。60年代人們為了裹腹;70年代為了穩定;80年代為了突破;90年代為了創新;00年代以后應該就是在五彩斑斕的世界中活出自我吧。每個孩子都會有他的閃光點,與其讓他跟“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不如找到他的閃光點,讓其在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每個人的使命不同,未必讓每個孩子都走同一條路,能活出自身的價值,也是有意義的。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通過藝術、音樂讓他們更早提升審美,感受到生活帶來的喜悅。
三、教育之終——校園
校園的存在意義在于能給學生一個多元、優質、快樂的學習環境,以輔導的理念和方法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培養出陽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但如今多數的校園,只教書,很難做到育人。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么,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總能在某一處發光發亮,在他們的臉上能看到自信陽光的笑容,這才真正展示了一個國家的強盛。
校園也可以說是能最快提升藝術標準以及推廣的地方,學校越重視對美育的平衡培養,對一些想要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越好,全面受教育的機會才能更多。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藝術類課程排上美育教育的正軌。但還是有很多城市學校一旦遇到加課補習,藝術類學科儼然又成了替代品。只有大家都意識到藝術其實并不是“副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到建筑設計,小至生活起居,甚至咖啡館里播放的音樂都無處不蘊藏著藝術的存在。
想必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下,這條藝術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對未來整體老師的教育水平及學生的審美素質也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四、吉他未來教育發展方向預測
縱觀歷史,吉他在我國被大家從排斥到認可,再到現在的傳承發揚,其過程僅僅40年的時間。如同經典的爵士樂發展一樣,從起初人們的抗拒,到包容、改進,創造出一個影響時代的佳話。其中留給我們的不是其發展過程中的“苦”,而是一個個經典作品的“甜”。所以當我們有時感受到“時過境遷,學古典的人越來越少了”“Fingerstyle好難推廣”“整體的音樂環境太亂太差”的時候,不如換個角度,接納現實的存在,理清自己應該做什么能改變現在的環境?什么樣的舉措才能影響下一代的人?或是創作出更經典的作品流傳百世。因為,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時代的車輪在馬不停蹄地奔進著,相信吉他的未來也會迎接屬于他的輝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