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侯蕾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精準把握群眾需求方向,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省文化和旅游廳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調研工作。
此次調研工作本著堅持需求導向原則,細致深入地了解全省各地群眾文化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著重針對廣場舞、合唱這兩項群眾基礎廣范、喜愛度和參與度高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參與人群、活動場地、重點喜好、存在問題等方面展開調研。我省各設區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西咸新區文化和旅游局積極發動各級公共文化機構,通過文化工作者、志愿者以實地走訪、發放問卷等形式,廣泛聽取需求,征詢群眾意見。
根據各單位報送的群眾文化活動情況統計表及工作報告,結合我省群眾文化活動實際,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此次調研以《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調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進行開展,基礎統計樣表附后,另:此次調研未含商洛地區數據):
一、全省廣場舞和群眾合唱主要情況
(一)全省由本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主辦的廣場舞和群眾合唱團隊數量眾多。
全省共1771支,經常性參加活動人數共241.32萬人次,其中安康地區此類團隊數量最多,達313支;寶雞地區經常性參加人次最多,達80.86萬人。全省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團隊和群眾合唱團隊數量共計為1713支和1490支,其中西安地區此類團隊數量最多,分別為1977支和777支(詳見表1)。全省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團隊和群眾合唱團隊經常性參加活動人數共計為899.8萬人次和121.54萬人次,其中安康地區廣場舞經常性參加人次最多,達389.5萬人;渭南地區群眾合唱經常性參加人次最多,達56.46萬人(詳見表2)。整體來看,廣場舞團隊的數量和經常性參加人次均高于合唱團隊的數量和經常性參加人次。從地域角度來看,關中各地市廣場舞團隊和合唱團隊平均數量和經常性參加人次均高于陜南地區,陜北地區最低。
(二)全省各地最受群眾喜愛的主要廣場舞類型為健身操和民族舞,陜北地區群眾喜愛的主要廣場舞類型除了健身操和民族舞外還多了秧歌這種形式。
全省各地最受群眾喜愛的廣場舞曲目為《小蘋果》和《最炫民族風》。這里要特別提到,銅川地區最受歡迎曲目《銅川美了大西北》、漢中地區最受歡迎曲目《美麗漢中我的家》、韓城地區最受歡迎曲目《韓城秧歌嗨起來》等都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曲目,通過廣場舞的形式增加了曲目的群眾熟悉度和傳唱度,對宣傳當地文化和增強當地群眾文化自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全省各地最受群眾喜愛的合唱曲目為《我和我的祖國》和《歌唱祖國》,此類曲目的演唱可增強演唱者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三)全省各地群眾了解和參加文化活動主要渠道有三種。
一是線上宣傳,主要是通過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通知等;二是線下組織,主要是通過政府組織搭建平臺開展活動或是街道、社區等進行宣傳、開展活動;三是群眾自發組織,主要是通過微信群等進行自愿、自發性的組織。群眾參加活動路程的平均時長均小于1小時,大部分在15分鐘到30分鐘之間,由此可見與此類活動覆蓋面較廣、群眾參與較便利。
(四)全省各地開展廣場舞、合唱等活動的支撐項目和活動機制主要有四種。
一是政府財政支持,例如政府購買、文化惠民活動、文化館免費開放等;二是展演或比賽,例如市、縣舉辦的廣場舞大賽或合唱比賽,街道、社區舉辦的文藝匯演或節慶日演出活動;三是當地群眾知曉率高、參與度高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四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
二、群眾文化活動在促進文旅融合、助推經濟發展
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創作具有當地文化、旅游特色的文藝精品,開展文藝演出進景區活動,積極推動文旅融合。
例如:韓城市“新時代的建設者”歡歌大舞臺活動在司馬遷景區進行,吸引大批游客參與;寶雞地區文藝工作者創作融入當地特色文化、農特產品元素的音樂作品《家在渭水邊》《我在太白等你來》《美麗的關山草原》等,多次在省、市級的旅游推介會上演唱。
(二)擴大當地大型品牌文化活動影響力,促進當地旅游和經濟發展。
例如:銅川市已經舉辦了27屆的消夏廣場文化活動,充分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資源,盤活了演出會場周邊的“夜間經濟”;“長安夜·我的夜”西安夜游嘉年華活動推出了6大系列、28項夜間消費業態及10大夜游板塊,不僅讓市民、游客體驗西安文化的“月光之旅”,同時有效促進夜經濟發展。
(三)利用傳統節假日等節點,大力宣傳非遺,從而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例如:省文化館在傳統七夕節舉辦陜西新農村巧娘才藝展示活動,進一步擴大傳統節日影響力,弘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當地傳統手工業;安康地區依托傳統“龍舟節”開展民俗展演、美食文化節、旅游推介會等活動,將周邊文化、美食、非遺、旅游相關資源整合調動起來。
三、當前群眾文化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思路建議
(一)群眾文化活動投入經費不足
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經費雖逐年有所加,但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還明顯不足,以政府為平臺組織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次數和參與人數均有限,少部分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還需要依托當地群眾自發組織。
建議:1.地方政府應持續增加對文化建設經費投入,特別是要加強對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應經常性開展政府發起、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實施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同時要注重活動的創品牌、上高度、出精品,通過保證品牌活動的連續性開展,增強帶動效應。
2.各地可以依托每年的“陜西省群眾文化節”開展活動,借助相對成熟的版塊設計、省市給予的支持,事半功倍地組織好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在兄弟縣區的橫向比較中,交流借鑒,取長補短,得以快速提升。
3.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數字化水平,借助互聯網平臺,讓更多群眾與文化活動如影隨形、觸手可及?!盎ヂ摼W+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僅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單向度的直播式傳播,借以讓更多人的人能參與并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而且是雙向度的深入參與和互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為充分地利用省市公共文化資源,獲得在線的輔導和幫助,并且以網上社群化的交流互動,激發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從經濟成本上講,也可以適當彌補當前部分地區線下活動經費投入相對不足的尷尬,在有限的經費之中,呈現更為豐富的內容,營造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二)群眾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群眾文化基礎設施的缺乏嚴重制約著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目前,部分地區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滿足不了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例如:部分縣(區)缺少大型綜合性演出劇場;部分縣(區)文化館館舍面積不足,設施設備陳舊,無法有效發揮陣地作用;部分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場地面積小,燈光、舞臺等硬件設施不達標;還有少數社區因無場地至今未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建議:1.當地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本級城鄉規劃,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省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狀況、環境條件、文化特色,合理確定公共文化設施的種類、數量、規模以及布局,形成場館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相結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2.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陣地、有場所。對參與公益文化事業建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
(三)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緩慢
目前群眾文化活動隊伍人數少、老齡化的現象突出,更重要的是專業人才饋乏,特別是群眾文化輔導人才嚴重不足,例如:部分縣(區)文化館編制少、專業人員稀缺;部分鄉鎮、街道文化站人員編制長期得不到解決,或人員編制長期被其他單位及其他崗位占用。
建議:積極打造一支各級文化館(站)專業干部和文化志愿者相結合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保障并解決基層文化館(站)業務人員的編制和職稱問題,完善文化志愿者的招募體系和獎勵激勵機制,吸引社會上更多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參與其中,保證各項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均有專業人員指導,使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和層次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群眾文化活動利用新媒體宣傳手段還不充分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利用傳統媒體宣傳比較到位,但是利用新媒體宣傳手段還不足。例如:少部分縣(區)文化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還未建立微信公眾號或未在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信息;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未通過抖音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
建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可以線上發布活動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活動;還可以組織大型線上活動,讓有才有藝的“群星”紛紛行動起來,例如通過抖音拍攝錄制自己與活動相關的原創小視頻參與線上評選,從而使更多的群眾真正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展示者、欣賞者、分享者。
結束語
通過此次調研,今后將繼續加大廣場舞和群眾合唱的經費投入和場地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群眾文化活動在促進文旅融合、助推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并針對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符合當地實際的解決方案,使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充滿生機、欣欣向榮,真正的扎根人民、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