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迪文
摘 要: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與旅游公共服務和旅游產業有交集、有聯系,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含義和特征,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實現模式與途徑,望能為如何提供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一些想法。
關鍵詞: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務;探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不斷深入,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在各個層面均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從政策層面鼓勵多方共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并于2015年1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提出政府可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激發所有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并提供充足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一、文旅融合的含義及特征
文化包括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兩大部分,旅游包括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兩大部分。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產業一般不陌生,旅游公共服務是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與公共文化服務類似,旅游公共服務也是通常由政府或社會組織提供,以滿足旅游者需求為基礎,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明顯公共性的產品及服務的總稱。從文化與旅游的組成上來看,文化和旅游的結構十分類似,二者有較強的相似性,所以可以將二者組合在一起共同發展,并且融合在一起,理論上不會產生較大沖突。根據文化和旅游二者所包含的內容,文旅融合可以讓具體內容兩兩組合,如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旅游公共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旅游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旅游公共服務四塊主體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和旅游雖然結構類似,但仍然有較大差別,二者自身都有較為獨特的地方,有自己的學科邏輯,不講方式方法簡單融合并不能起到1+1>2的理想效果,甚至可能對文化和旅游市場都產生一定的沖擊。這就需要在認識二者的一般規律和特征的基礎上,總結出文旅融合的普遍特征。
1、文旅融合的綜合性
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一般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綜合了政策、經濟、社會等因素,同時也經常加入文化因素。當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與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相互融合時,很大可能會構建出一個新的大規模綜合型文旅產業生態,在過程中使旅游產業的盈利增加,規模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的整體服務水平得到提升,令文化產業外延,二者不再涇渭分明。由此可以預見,文化與旅游相互融合產生的大規模文旅產業生態會集文化、經濟、娛樂等諸多不同產業于一身。
2、文旅融合的承載性
因為文旅融合中文化的參與,使文旅融合之后也會帶有文化的特點。在長久歲月的積淀下,文化必然具有深刻的內涵,深厚的底蘊,這讓文化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這種厚重感和使命感讓人感受到了文化的承載性。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繼承并發揚文化本身自帶的承載性,將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的各個角落,具體到消費和生產過程中就是,讓消費者在吃、喝、玩、樂、行、購的同時深刻體會到文化的厚重并產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在享受的過程中滿足消費者的自我實現需求,打造出文化元素貫穿其中的文旅產業生態。另外當文化范圍不變時,人的文化認知基本類似;在文化環境發生改變時,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性也對人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也會加強原文化內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文旅融合的外延性
正因為文化貫穿在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中,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可以給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提供一定的發展動力。通過對文化進一步探索和融合,創造出更多新奇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文化產品、旅游產品及其他周邊產品,這使文旅融合也有極強的外延性。如杭州西湖的《白蛇傳》與《濟公傳》,經過長時間文人墨客的不斷挖掘以及加工其內容,豐富周邊地區,現早已成為杭州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的旅游名片之一。
除上述提到的特征之外,文旅融合的類型還包括休閑型、獵奇型、求學型、心理滿足型和技能發展型幾種,分別對應了消費者的不同追求,從身心放松到獵奇好奇心理,再到求知求學心理和心靈寄托理想追求,最后滿足消費者對于自身潛力自我挑戰的要求。
二、公共文化服務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實現模式與途徑
旅游與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的深層驅動力主要是自身的內源動力,外部力量是輔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必要實現旅游產業的整合與合作形式、合作與合作形式。在構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現模式時,不僅要考慮融合產業的技術、績效和資源特征,在具體情況下還要考慮旅游產業及旅游公共服務的實際整合程度和相關性。最大程度利用地理優勢、資源特點和資金支持系統的集成點,企業連鎖點和融合產業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的產品,以創新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的一體化發展道路、資源、技術、市場和產品,在之后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創造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的開發模式,使旅游產業增添附加屬性,價值上升、資源創新、產品多樣化和業態升級。因此想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可以通過以下模式和途徑實現。
1、整合眾多資源融合發展模式
在某些文化產業開發時,如文化產業帶有強烈地方屬性和地域文化優勢,可以倚靠其特色打造一條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智能化整合利用其充足豐富的地方歷史名勝古跡以及風土人情等,并深入開發,將文化中的價值轉化為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的價值,提升旅游產業整體格調,增添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的附加價值。例如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可以對少數民族活動如達斡爾族的冬捕和開江儀式、云南傣族潑水節等或者其他類似的重大節日和民族活動進行包裝挖掘,除了保證活動和民俗特性的原汁原味外,周邊紀念品等也要配套跟上,這就需要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跟上文化的腳步,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打造亮眼的旅游文化,并帶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上升。
2、強化信息技術發展模式
目前,全球化進入一個新的水平,信息化與網絡化也要跟上全球化的水平,技術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也越發明顯。加快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的腳步,強調文化和旅游產業與公共服務中信息技術的比重上調,可以使產業經營范圍外延,產業和公共服務的內部結構優化,使產業和公共服務的運行方式得到新鮮血液。智能化整合各個關鍵元素與節點,不斷擴大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與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制造業、農業和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融合范圍與程度,促進旅游產業與公共服務的全面繁榮,最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因此,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將信息化技術有機地滲透到各個部分,充分挖掘互聯網技術在旅游公共服務和文化公共服務的潛力,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虛擬現實技術(VR)的輔助下建立旅游所在地的基礎數據庫,搭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旅游質監信息系統,開發或完善旅游相關個性化應用,實現旅游數字化管理和優化,使旅游公共服務進入新階段,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梢钥紤]建設旅游公共服務和政務門戶網站、掌上導游、有條件可以聯合虛擬現實技術建立景區自動全景展示等智慧旅游平臺,利用網絡渠道宣傳并邀請消費者進行新奇的智慧體驗;建設旅游服務企業線上服務平臺,與大型網絡公司合作推出旅游一卡通,實現一站式集成服務;利用網絡技術將酒店入住環節簡化,讓商業、管理、運營模式和服務平臺煥發新生。
3、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引入旅游服務區域
在各種各樣的原因影響下,國內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其布局和建設經常難以契合旅游需求,同時旅游經典與旅游區公共服務點建設也很少考慮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與質量,文旅融合則為二者相互結合和促進搭建了橋梁。國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如日本圖書館內可以找到該地的詳細旅游信息,并提供旅游地圖等,圖書管理員也會為游客提供相關信息;學者劉曉蘇認為政府在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務普及中有首要責任,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務有著主體獨立性較強的特點,因此他建議在提供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中可以適當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鼓勵競爭,只有良性發展才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提供單位的根本追求和基本趨勢。
從目前來看,各地已經出現一些公共文化設施融入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的成功案例。如北京市海淀區的賓館和景區、浙江省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以及廣東省博物館這些一線城市和旅游發達城市的公共文化場所已經開展行動并取得一定成果。有的采取信息的定點投放,在景區以及賓館增加旅游指南,并結合公共的數字閱讀終端,游客可以根據需求自行下載電子版攻略和介紹指南;有的選擇在機場航站樓引流,在航站樓設立各類體驗館和旅游指南投放;還有一部分選擇與新興的民宿結合起來,在民宿設立公共文化服務,當下年輕人在旅行時多會選擇彰顯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民宿,由此可以讓年輕人體驗到文旅融合帶來的新鮮感。綜上所述都是讓公共文化的服務設施與旅游服務區域緊密連接的有效途徑,但總體來看,我國大多數的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服務區域,公共休息區的公共閱讀、文化展示和體驗等設施設備仍然不算普及,公共文化設施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
4、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教育作用
研學旅行越來越成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創新形式和重要形式之一,文化研學旅行可借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因此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是發展研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博物館、非遺傳習基地是得天獨厚的文化研學旅行基地的公共文化設施,可以考慮將這些博物館和基地利用起來。
南京博物院、福州的三坊七巷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南京博物館會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到非遺館進行現場展示,并配展演活動,活動形式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當地特色。非遺技藝博物館、非遺傳習場所與研學旅行相結合,顯示了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服務融合的良好發展趨勢。博物館、非遺傳習場所的研學旅行服務不能僅限于“游”,還有“學”需要重視。研學旅行幫助中小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文化自信,學習書本上接觸不到的知識,促進書本知識和知識體系的融合,這是博物館和非遺傳習場所等公共文化機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面臨的一大挑戰。
5、城市文化的建設與品牌打造
高水平的文旅融合不能光在一些特定區域做工作,更需要融合的全面性和滲透性。城市文化元素貫穿城市每個角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星羅棋布,文化活動隨處可見,種類豐富。城市包圍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下,游客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養,這是高水平文旅融合通過城市文化品位的外在顯化。城市的群眾文化活動對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增加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哈爾濱久負盛名的“街邊音樂節”強化了其“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浪漫城市印象;近年來成都和深圳異軍突起,市屬文化館組織和推動的街頭藝術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有專家認為街頭藝術表演是現代城市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激發城市文化的創造力,豐富當地市民和外來的體驗。雖然嚴格來講街頭藝術表演本身不能算旅游項目,但在顯化城市文化品位時間接實現了提升公共服務的目的,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產業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有時是直接的,更多是間接實現的。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反過來對公共文化服務觀念創新和拓寬思路也起了極大的積極作用,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強調不能把文旅融合簡單地理解為旅游景點簡單增設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變成游客服務。
6、重視影視對旅游的影響
影視對當地的旅游起了很大的帶動作用,文化影視作品或城市形象宣傳片可以作為載體宣傳城市旅游,如拍攝了眾多影視劇的橫店影視基地,精良的建筑群和影視場景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喬家大院》等文化影視作品播出后,以喬家大院為代表的晉商文化旅游基地變得熱門起來,游客在影視基地這些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可以時刻感受到文旅融合的樂趣。
三、結 語
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產業與旅游文化服務融合是重點但不是不能克服的難點,因此可依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宏觀上持續產業模式創新,基于地方文化特色,強化區域城市文化標簽,在新形勢下追尋公共文化服務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創新點和突破點。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大中街道文廣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陳慰、巫志南:《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改革”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9年第4期,第36-43頁。
[2] 李國新,李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9年第38期,第29-33頁。
[3] 金武剛、趙娜、張雨晴、汪巖丹:《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建設途徑》[J].《圖書與情報》,2019年第4期,第53-58頁。
[4] 馬艷霞:《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3年第57期,第137-143頁。
[5] 柳英:《文旅融合:高校圖書館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年第4期,第55-58頁。
[6] 陸和建,姜豐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創新性動力機制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0年第32期,第5-14頁。
[7] 周沫:《關于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0年第7期,第156-157頁。
[8] 陶麗萍、徐自立:《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路徑》[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9年第38期,第85-90頁。
[9] 李文秀,李美云,黃斌:《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模式和效應》[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24期,第73-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