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鑫鑫
摘要 鄉村旅游扶貧是促進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運用SWOT分析法對廣西鄉村旅游扶貧現狀進行了剖析。結果表明,廣西實施旅游扶貧具有豐富旅游資源、多元民族文化和積極的經濟政策環境優勢,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扶貧考核指標的局限性,財政支持乏力,旅游交通通達度較低,旅游時間比偏高,旅游產業同質化,缺乏專業管理人才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應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旅游扶貧;對策;廣西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7-02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7
Abstract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ways to achieve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areas.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has the advantages of rich tourism resources, multi-ethnic culture and positive economic policy environment.However, it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imitatio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lack of financial support, low accessibility of tourism and transportation, high travel time ratio, homogen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alents.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Countermeasures;Guangxi
旅游扶貧旨在立足于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開發利用現有資源,形成旅游經濟實體帶動貧困地區人口就業,實現貧困戶與地方財政雙增收[1]。它是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低開發成本、易參與性、高回報和可持續性的特點,通過合理有效開發利用鄉村旅游資源,推動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性的經濟收入和財政收入,消滅絕對貧困,打好地方經濟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因此,旅游扶貧推動了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戰略也為旅游扶貧營造了生存發展環境,通過實施鄉村旅游帶動貧困戶脫貧。
目前有部分學者已從旅游扶貧的模式、路徑探索等方面對鄉村旅游展開了研究[2-7]。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的學者從全域旅游的視角分析了鄉村旅游對扶貧成效、效益增收、人居環境改善的影響力,并提出相應對策[8-10]。既然加入旅游市場,就要形成競爭,部分學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了鄉村旅游競爭力[11-13]。從整體研究情況來看,在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之際,鄉村旅游扶貧研究逐漸走向成熟,但是將三者結合運用于具體區域的研究卻比較少。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將產業扶貧作為工作重點,旅游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一部分,對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成果和實現高質量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義。廣西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且明確指出將旅游扶貧作為減貧帶貧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經過近5年的實踐,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已經在廣西取得階段性成效,鄉村貧困面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同時也伴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
1 鄉村旅游在廣西的實踐情況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旅游扶貧成為廣西政府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各市各地旅游產業遍地開花,旅游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模式呈現多樣化,旅游產品層出不窮。近年來,廣西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鼓勵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村鎮、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發展鄉村旅游,截至2019年底,廣西建立星級鄉村旅游區(農家樂)1 062家,其中有94家廣西四星級(含)以上鄉村旅游區(農家樂),以優質的旅游體驗推動鄉村旅游升級,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地游客承載量。2019年廣西國內外游客總量為8.76億人次,其中,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3.89億人次,同比增長約26%,約占全自治區接待游客總量的46%;鄉村旅游消費約2 766億元,同比增長約34%,約占全自治區旅游總消費的27%以上。
2019年廣西為國家和自治區貧困縣發展旅游撥付專項資金2.2億元,支持發展旅游扶貧,國家撥付2 500萬元旅游發展基金,用于貧困地區建設旅游廁所323座。指導貧困地區建設高鐵無軌站旅游集散中心11個,廣西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農家樂)46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0個,自治區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1個、自治區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16個。組織48個規劃單位,對84個扶貧村屯進行了無償旅游規劃,推動貧困鄉村旅游發展。
2 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旅游扶貧的發展現狀
2.1 實施旅游扶貧基礎和條件
廣西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熱充足,植被四季常綠,冬季比較短暫,一年有9~11個月適合出游。在自然風光方面,擁有喀斯特地貌區、丹霞地貌區、花崗巖地貌區、砂巖地貌區、銀灘、金灘、火山島等主要地質地貌旅游區;在歷史文化方面,廣西擁有如柳江人洞穴遺址、興安縣秦代水利工程靈渠、梧州龍母寺、貴港南山寺等具有歷史文化又有自然科考價值的旅游資源;在民族特色方面,廣西是我國主要的少數民族地區,11個少數民族分散在不同區域,地方鄉村民族文化尤為濃重,形成特有的民族鄉土文化,如壯族螞拐節、苗族跳坡節、瑤族盤王節以及民歌、民謠等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特色。
2.2 實施旅游扶貧的不足之處
2.2.1 旅游扶貧政治性導向較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重視。
從國家和廣西脫貧考核標準上來看,主要目的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達標的衡量標準,根據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在廣西年度“四合一”考核指標中,旅游扶貧只是作為產業扶貧的其中一種扶貧方式,并沒有明確作為扶貧考核指標,多數地方推行的旅游扶貧只是錦上添花。在脫貧攻堅期,立竿見影的脫貧成效仍是產業扶貧的主要手段,顯然投資成本較高、回報周期短、風險大、季節性不穩定的旅游扶貧與現階段的任務目標需求相悖,但它又是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
2.2.2 保障性支持力度不夠,旅游扶貧缺乏動力。
在實踐中,旅游扶貧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廣西各地方財政收入,由于廣西是欠發達地區,收支不平衡,各地財政投入重點在住房、教育、醫療、易地扶貧搬遷和產業扶貧等主要方面,并沒有專項的扶貧資金用于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更多是靠貧困村后盾幫扶單位資金支持,力度有限,助力鄉村振興比較乏力。在解決資金渠道方面,金融扶貧可謂重要突破口,但是由于貧困地區適合鄉村旅游的業務少,農戶的房屋產權、土地產權制度不規范,難以折合資本作為貸款擔保,以及金融機構擔心農戶的償還能力和信用等因素,不敢對鄉村旅游項目進行貸款。當前,金融扶貧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政策性小額貼息的方式,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獲得小額貸款,貼息周期短,鄉村自主發展旅游扶貧步履維艱。
2.2.3 交通通達性和區位存在局限性。
旅游地的地理位置是開展旅游活動的基本要素,而廣西50%的面積均為山地丘陵地帶,又是全國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區。由于歷史和社會因素,廣西多數貧困人口分布在多山多丘陵地帶,該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難以逾越的問題。一是區位和地質等因素的局限性,通往旅游地及旅游地內部景點之間的交通通達度較低,增加了游客的時間成本和消費成本,難免會降低游客對旅游地的評價感受;二是由于旅游時間比較高,所開發的旅游資源能夠吸引的旅游主體以市縣區域內較近的消費群體為主,能夠開展旅游的空間行為尺度一般較小,是限制旅游地延伸吸引半徑的重要因素。
2.2.4 鄉村旅游產業同質化普遍較高,缺乏品牌意識。
在旅游扶貧的實施過程中,旅游產品比較單一,產業項目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在廣西倡導的“一村一品”的號召下,以及上文所提到的小尺度的旅游空間行為,旅游地的主要客源仍然來自周邊地區,在一定的區域內,開發的旅游產品多,但規模小、相互獨立、同質化現象嚴重,顯然與游客追求的多元化感知相違背,缺少立足于鄉土文化特色,引導鄉村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避免因同質化導致惡性競爭的客觀事實。造成同質化高、競爭力低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缺乏創新意識或品牌意識,盲目模仿跟風發展較為成熟鄉村旅游,卻又難以把握經營核心理念,使營造出的旅游景區處于山寨的尷尬境地,營業慘淡,浪費大量的人財物等資源;再者開發的旅游資源個性化不夠突出,服務方式千篇一律,難以滿足游客對特色的物質文化的需求。
2.2.5 開發與經營專業人才匱乏。
由于早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因素以及推行城鎮化,貧困地區學歷較高或素質較高的年輕人、青壯年均流向相對發達地區,農村多為老、婦、幼、病、殘等剩余人口,人口結構嚴重失調。在參與旅游扶貧的過程中,貧困戶除了集體地租和扶貧專項資金每年有幾百元的入股分紅之外,只能參與簡單的旅游服務性工作,在利益分配上屬于弱勢群體,因此,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旅游扶貧產業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一部分,旅游區的規劃、選址、開發、管理、營銷和后期運營等一系列程序所形成的結果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滿足吸引滿足消費群體才能確保存活,實現發展的可持續,這樣就需要專業的管理人才;但是在廣西實施旅游扶貧的隊伍管理配備上,主要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村委支書和村委主任,繁重的脫貧摘帽任務和頻繁的迎檢工作已經讓村干部無暇他顧,造成諸多新開發景區后期爛尾。
2.3 實施旅游扶貧的機遇與挑戰
旅游扶貧是國家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部分,全國各級各部門鼓勵社會力量一同參與扶貧,為推動旅游扶貧,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支持發展鄉村旅游。2015—2018年,國家相繼出臺了15部關于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的相關政策,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快鄉村旅游業態融合發展,明確提出對于鄉村旅游產品提質增效,給予相應的獎勵,這為旅游扶貧開發創造了有利的政策條件。
廣西經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之后,經濟發展逐步復蘇,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根據2019年《廣西統計年鑒》,2010—2018年廣西城鎮和農村人口恩格爾系數分別由38.1%、48.5%降低到30.7%和30.1%。近些年的扶貧成效十分顯著,農村人口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跌,補齊了鄉村貧困人口的收入短板,為實現旅游消費創造了可能,基于經濟和政策性支持,給鄉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于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不斷豐富的游歷閱歷,旅游群體對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質量、多元化給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的鄉村旅游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3 廣西鄉村旅游扶貧的對策
3.1 轉換工作重心,完善旅游扶貧工作機制
現階段處于脫貧攻堅收官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交替轉換階段,消除絕對貧困的工作任務已經取得決定性成效,接下來應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產業發展上來,尤其要重視旅游扶貧的作用,要立足鄉村實情,優化空間布局,使鄉村旅游與鄉土民俗文化、自然環境、休閑、康療和科研相結合的“產學研”+“體驗感”的旅游體系,發揮旅游扶貧的媒介作用,將一二三產業串聯起來、有機結合,“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鄉村旅游與從鄉村自然文化和諧共進。
在2020年脫貧攻堅結束之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就要在政治工作的驅動下,量化旅游扶貧考核指標,引導各級各部門切實重視起來。首先是目標轉換,將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目標轉換為致富,目標是實現鄉村經濟富裕;其次是在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基礎上,以任務目標為旋轉軸,轉變行業部門職責、重新分組,可將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農村局,下設各專責小組,其中由旅游文體局牽頭組建旅游扶貧專責小組,由自然資源局的國土部門、規劃部門,工商局、商務局、投資促進局、行政審批局、科技局作為成員單位,通過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出臺一系列鼓勵發展旅游扶貧的政策文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3.2 多渠道爭取資金,金融扶貧支持
在脫貧攻堅收官期要把旅游扶貧提上議程,有針對性地設置旅游扶貧專項財政資金,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主導旅游項目,由政府主導撥付、財政部門監管,吸引企業或有能力的個體參與經營,一部分貧困戶財政補助資金可通過折合股份的方式如何鄉村旅游扶貧企業,確保貧困戶收入可持續。各縣區、鄉鎮領導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惠的政策進行旅游項目招標,吸引企業投資。另一方面是由個體或集體申請項目,融合各類銀行、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完善金融信貸服務體系,創立“產業項目e服務”搭建平臺,擴大可評估資產范圍從固有資產、用地使用權和旅游項目股權方面,重點支持貧困村集體或建檔立卡貧困戶。促使大型商業銀行推行“大型企業帶動、銀行讓利貼息、貧困戶受益”的普惠平臺,做到應貸盡貸,通過關鍵“輸血”為持續“造血”創造條件。
3.3 統一規劃布局,提高旅游地交通通達度
以縣域為單位,以實現全域旅游一小時為目標,調研考察縣區范圍內可開發的鄉村旅游資源,將文化、自然、休閑、療養、科考和娛樂進行歸類,與縣域內成熟主流的旅游景區補充組合,打造具有層次感的多樣化旅游景區群,滿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感知需求。為降低旅游時間比,地方政府要幾何式規劃交通路線,適當地提高公共交通尤其是旅游交通專線服務能力,提升點對點、點與面之間的交通通達度,為區域內全域旅游快速發展提供道路網支撐,優化交通服務網,這樣既促進了經濟要素的加速交流,加強了鄉村經濟與外界市場的聯系,又能使游客在短期時間內獲得更多樣化的消費體驗。
3.4 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和培訓管理
針對鄉村人口結構失調、旅游人才緊缺的問題,要培訓致富能人、引進專業化人才和搭建專業平臺,吸引鄉村青壯年回流。要做好4點,一是在近5年的脫貧攻堅期內,村干部、致富能人經過數次專業培訓,在知識技能和經驗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二是建立健全定期培訓制度,加強對經營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能培訓,加強對旅游產業參與人員的崗前和崗位培訓;三是優化人才引進制度,通過優厚的福利待遇、盈利分紅吸引優秀人才參與扶貧,重點從旅游創新、產業項目運營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引進職業經理人、營銷團隊,確保在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取得競爭優勢;四是搭建旅游創業平臺和創業孵化基地,從場地租賃、減少收稅、風險補償和成效獎勵等方式鼓勵大學生從事旅游扶貧。
3.5 樹立品牌意識,發揮品牌效應
首先,無論是作為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決策者、經營者還是參與者,無論鄉村旅游發展處于何種階段,都要樹立品牌意識,建立品牌能夠增強旅游產品、鄉村的知名度,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需求量的提升刺激產業優化升級,以滿足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需求。將旅游品牌引導所能產生的經濟、社會、環境效應直接反饋給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營造全民爭創品牌的思想意識。
其次,要打造鄉村特有的品牌,就要先做好自我定位,在定位中尋找可以代表區域特色的承載物,這種承載物可以是與地方鄉土、民俗文化相結合的飲食,做好調研工作確保能夠被大眾廣為接受,通過營銷被消費者認知,提高品牌影響力;承載物也可以是康療、休閑等,如河池市巴馬縣長壽村將長壽作為鄉村名片,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帶動整個鄉鎮經濟發展,在發展中為貧困戶創造致富機會,而經濟發展的社會紅利會反哺貧困地區,形成良性循環。
再次,要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該品牌的熟知度。線上通過實施“互聯網+旅游+扶貧”的方式,利用國內主流自媒體、微信、微博以及主流旅游App客戶端組織宣傳,以生動形象的視頻策劃或朗朗上口的文化表達方式強化對旅游地、旅游產品的認識;線下則是要在游客旅游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傳統高性價比的旅游消費,增強游客對旅游地的好感度,提高游客回頭率。
參考文獻
[1] 蘇彩云.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扶貧困境分析與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20(2):54-55.
[2] 王紅梅.鄉村振興視域下廣西旅游扶貧創新路徑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9,17(6):21-26.
[3] 王琳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0(6):40-41.
[4] 趙影.我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路徑及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0(6):85-86.
[5] 張潔.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20(8):74-75.
[6] 陳博.產業興旺戰略下陜西省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0(8):58-59.
[7] 徐忠勇.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20(9):64-65.
[8] 李勛.全域旅游視角下的朔城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6):191-193.
[9] 崔昕.全域旅游理念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有機結合[J].農業經濟,2020(9):43-45.
[10] 胡玲.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探究[J].商業經濟,2020(8):20-21.
[11] 王新越,朱文亮.山東省鄉村旅游競爭力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9,39(1):147-155.
[12] 王凱,林惠,甘暢,等.集中連片特困區旅游扶貧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關系: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經濟地理,2020,40(2):200-208.
[13] 張霞,王斌.陜北地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效應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6):3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