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靜
假期中接到恒恒媽媽的電話,得知這樣一件事情:媽媽考慮恒恒已經(jīng)是中班下學期的孩子了,想鍛煉他用筷子吃飯。一家人每次吃飯時一邊示范一邊提醒、糾正,但結(jié)果不僅沒讓恒恒學會用筷子,反而讓他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吃飯前他都會很警惕地問:“今天又要用筷子才能吃飯嗎?我不喜歡筷子!”媽媽心疼孩子就提出“既然不喜歡就算了吧”,但爸爸的態(tài)度很堅決:“中國人怎么能不會用筷子,學不會就是因為練少了。”恒恒媽媽很為難,于是聯(lián)系到了我。
如恒恒爸爸所說,筷子是我們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飲食工具。小小的筷子,看似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卻凝結(jié)著中國人的偉大智慧,傳承著民族文化,承載著每個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同時《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提出“4~5歲幼兒會用筷子吃飯”,熟練地使用筷子吃飯,不僅能夠促進他們手部動作的靈活協(xié)調(diào)以及視覺發(fā)育,更能夠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
我向恒恒媽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教孩子用筷子呢?”恒恒媽媽說:“每次吃飯的時候,我就讓恒恒跟著我學,有時他不會,我還會給他把五個手指擺好位置,但他根本就夾不起來,只會往飯菜里面戳。”在了解了事情經(jīng)過之后,我向他們提出了建議:“可以讓恒恒繼續(xù)學習怎樣使用筷子,但要改變學習的方法,要通過孩子喜歡的游戲讓他會用筷子、愛用筷子,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試試?”恒恒爸爸媽媽很疑惑:“不教,光玩,就能學會嗎?”帶著他們的顧慮,我和恒恒一家人的“一雙筷子,一份溫情”的話題也正式開始了。
因筷子引發(fā)的親子游戲
考慮到恒恒目前對筷子使用的為難、畏懼情緒,我設計了幾個小游戲。在一次電話連線中對恒恒說:“辛老師和果果弟弟(我的孩子)要玩一個紙球夾夾賽的游戲,用筷子把碗里的報紙球夾到另一個碗里,全部夾完后兩個人拉著手跑到終點,速度快者獲勝。你們想不想挑戰(zhàn)我們?”一聽做游戲,恒恒立馬開心地大笑起來,興奮地拉著媽媽一起尋找游戲的材料。隨著一聲“開始”的口令,電話的兩端便開始了小小的競賽游戲,最終恒恒和媽媽取得了比賽的勝利。我裝作不服氣的樣子對他說:“我還會兩個筷子的小游戲,下次我們再比試一番,怎么樣?”恒恒也很自信地對我說:“好啊,沒問題。”于是我又把“紅棗夾夾樂”“筷子大作戰(zhàn)”兩個游戲的玩法發(fā)給了恒恒媽媽,并且約定好了下次比賽的時間。
游戲是幼兒樂此不疲的活動,好玩的筷子游戲不僅能夠讓幼兒在與家人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快樂,更能夠不斷練習使用筷子的方法,化解為難心理,形成正向強化。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具有游戲化、趣味化以及針對性的游戲,這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的體現(xiàn)。同時,對于游戲形式的設計、材料的選擇,我也經(jīng)過了一番考量,特別是材料的使用,按照“體積大重量輕”——“體積小重量小”——“體積小重量大”的順序循序漸進,幫助幼兒由易到難地逐步掌握使用筷子的方法。選擇使用的材料,如報紙球、紅棗、堅果等,也是在家庭中易于搜集的。
因筷子引發(fā)的教育妙招
隨著筷子游戲難度的不斷增加,恒恒對筷子慢慢產(chǎn)生了興趣,而且使用的方法也熟練了很多。但恒恒媽媽還是提出,恒恒現(xiàn)在雖然喜歡用,但用得很“費勁”。于是我請爸爸媽媽細致觀察孩子產(chǎn)生困難的原因。他們發(fā)現(xiàn),有時恒恒握筷子的位置會偏高或者偏低,有時兩根筷子對不齊就影響了使用,每次都要提醒,但說完很快又忘記了。根據(jù)恒恒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為他們提供了兩個小妙招。
首先,我請恒恒媽媽在筷子大約三分之二的位置上,貼上恒恒最喜歡的小動物形象,恒恒每次用筷子的時候不僅有可愛的小動物陪伴他,同時,把大拇指、食指分別放在小動物上,可以幫助他掌握正確的拿握位置。拿握筷子的時候可以念兒歌:“你好小貓,你好小狗,我們一起抱一抱。抱抱小貓,抱抱小狗。”其次,夾菜之前為了提醒他將筷子對齊,我請恒恒爸爸和他一起邊說邊做:“筷子小碗做朋友,點點頭,好朋友。”利用這樣兩段小兒歌,輕松解決了恒恒使用筷子的問題,恒恒爸爸媽媽也感到很驚訝。
家長觀察幼兒學習困難的過程,也是理解其學習特點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使用筷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準確判斷他們的難點,才能更好地找到突破點。在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之后,就需要我們成人“推”幼兒一把,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并獲取成功感。同時,采用兒歌、小動物等方式“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推”與“引”是基于幼兒的真實問題與需要、基于對幼兒的觀察與了解、基于對教育價值的正確分析,所以效果也是非常令人驚喜的。
因筷子流下的感動之淚
恒恒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熟練地使用筷子了,就在我以為這次的話題交流結(jié)束的時候,恒恒媽媽給我發(fā)來了一段視頻,告訴我恒恒最近很喜歡與筷子相關的兒歌、故事視頻,其中這段視頻恒恒很喜歡,恒恒爸爸媽媽看完后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我認真觀看了視頻,大概內(nèi)容是:祖國各地、街頭巷尾、家家戶戶演繹著中國的筷子文化,吃飯時讓長輩夾第一筷子是尊老敬老,遠歸的孩子和家人一起用筷子吃著家鄉(xiāng)口味是團圓幸福,爸爸媽媽給未出生的寶寶打制銀筷子是添子添福,多個人多雙筷子……看完視頻后,我的眼眶也濕潤了。恒恒媽媽和我說:“恒恒雖然還無法了解這段視頻背后的意義,但他反復看了很多次,一定是感受到了筷子給大家?guī)淼臏嘏c快樂。”
在電話里我對恒恒說:“你可以多了解一些筷子的歷史和禮儀,作為中國人,用筷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幾天后恒恒給我發(fā)來了語音,興奮地介紹著他知道的知識:筷子是我們的祖先發(fā)明的,已經(jīng)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用筷子時要對齊,而且要盡可能輕聲;說話時筷子要放低不能指向他人;夾菜的時候從靠近自己的位置取……我請恒恒去了解筷子的歷史和禮儀,不僅希望他去傳承民族文化,做一個懂禮儀知禮儀的孩子,更重要的是通過筷子讓他感受那份獨有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產(chǎn)生“愛國情感”。
“一日三餐,不請自來。酸甜苦辣,酒肉飯菜。”當家人團聚時,溫暖由筷子入嘴入懷;當好友相聚時,友情自筷子入齒入心。筷子在夾起食物的同時,也連接著我們的美好情感。在與恒恒一家人共同走入“筷子”這個話題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無論是我們在幼兒園中開展的教育活動,還是在家庭中自發(fā)的探索行為,任何內(nèi)容的產(chǎn)生都應該基于對幼兒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只有基于“兒童立場”,才能達成“為了兒童”的教育目標。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世界的發(fā)現(xiàn)者。”認同幼兒的學習方式、支持幼兒的學習行為,他們便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構(gòu)者”。另外,教師要想成為優(yōu)化家庭教育質(zhì)量的助推器,就要與幼兒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聯(lián)系,以便積極、有效地與幼兒互通互動,被幼兒接納;同時,教師還要熟悉幼兒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等,對幼兒的了解更為全面和深入,才能夠提高家庭指導教育的針對性、目的性,幫助家長習得指導的策略與方式,從而為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提供支持與助力,最終共同高效解決教育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