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業產業規模調整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業整體發展,但過度規模化對農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實現鄉村振興要求農村和農業規模經濟充分發揮,因此,農業適度規模發展成為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必然選擇。基于全國除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外的31個省(市、區)農業發展基本情況,采用超效率DEA分析,并建立勞動、資本、土地、財政支持、自然稟賦、生態環境等6個維度的回歸模型。結果表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省份農業發展規模經濟還未充分顯現;自然災害、財政支持、設施農業比重、戶均耕地面積等因素對農業規模經濟實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推動農業產業興旺發展,應在遵循“適度規模”標準下大力推進農業規模經濟的實現,政府層面應加強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調整,加快土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規避規模發展帶來的各類風險。
關鍵詞:產業興旺;規模經濟;農業適度規模;超效率DEA分析;Tobit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5-0007-08
收稿日期:2021-02-03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編號:20JZ006);陜西省軟科學項目(編號:2021KRM002)。
作者簡介:喬雅潔(1985—),女,陜西安康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農村產業經濟、農業經濟相關研究。E-mial:careline49@163.com。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實現鄉村振興要解決農村和農業問題,讓農村和農業的規模經濟得以充分發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業規模經濟是解決農戶生產方式低效率的必由之路,而農業產業化又是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基本前提。如何實現農業領域的規模經濟是在研究農業規模經營時首先要注意的問題,也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盧華等認為,土地細碎化會對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利潤與收入、勞動等要素的利用產生負面影響[1-4],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趙惠等認為,通過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會帶來農業規模經濟效益[5]。顧天竹等認為,通過擴大土地塊均面積,使地塊連片耕作,能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6]。與之相對,有學者指出存在規模不經濟的事實。如陳健認為小規模農業結構能最大限度降低勞動成本,農地規模經營并不是促進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7]。速水佑次郎等證實農地規模與經營效率、產量等負相關[8]。劉鳳芹認為,之所以存在規模經濟的爭議,在于農業生產規模不存在一個理論上的邊界[9]。在特定的自然資源稟賦、特定技術水平條件下,存在因地適宜的最適規模,這一適度規模可以達到規模經濟,但它是動態變化且嵌入在特定時空條件的[10]。趙穎文等認為,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小規模與現代化”并存的矛盾[11]。楊雍哲發現,我國多地實踐經驗證明適度規模經營肯定規模經濟的存在,被認為是解決中國農業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12]。因此,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趨勢。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沒有固定模式,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實現路徑都不相同。葉興慶認為,依據“鄉村振興”總體戰略中“產業興旺”的目標要求,實現產業興旺要聚焦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提升,提高農業綜合產能是基礎[13]。喬雅潔等則認為,產業興旺的實現前提之一是產業規模,產業規模的設定是基于規模經濟的概念出發的[14],適度的產業規模才能帶來產業的持續發展。所以,必須明確我國現期農業規模經濟實現的“適度”標準,才能對“產業興旺”實現的前提條件作出科學界定。因此,本研究以全國農業發展基本情況統計數據為樣本,建立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考慮環境因素影響,采用超效率分析DEA分析和回歸分析,探討規模經濟在農業中是否存在及其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農業經營決策的關鍵環節提供參考依據。
1 文獻綜述
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實現規模經濟的最有效路徑是農業適度規模發展,行業領域專家、政府和企業管理者等圍繞適度規模的標準和實現路徑等展開一系列研究。
1.1 是否應規模化發展的爭論
依靠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踐中被證實是有效的,但是否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學界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一部分學者認為,農業現代化意味著一定程度的農業機械化和產業化,須要建立在規模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印堃華等認為,傳統農業以小農戶為主體,較小土地規模不利于現代化設備的推廣使用,農業生產條件無法改善,科技含量低,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15]。黃季焜等認為,要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需要在現有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16]。另一部分學者則反對農業規模化發展。張孝德指出,農業規模化可提高人均產出率,但農業生產受土地總量限制,并不等同于農地畝產率提高,過度規模化反而會導致農民失業、產出降低等問題[17]。朱啟臻認為,把工業思維機械地套到農業上,片面理解農業現代化就是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等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18]。陳懷遠等認為,所謂的規模效益在農業上根本不存在,大規模農業必然導致規模風險[19]。吳楨培認為,農業高速增長的代價是對資源的掠奪式利用和對環境的破壞,雖然維持了糧食產量的增長,但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0]。可見,農業規模化發展是否應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限制,避免走入過度規模化誤區。
1.2 農業規模經濟和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
在農村土地不斷集中和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不可逆趨勢下,規模經營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對“規模經濟”的定義為“假設技術條件不變,生產一單位單一的或復合產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區間平均成本遞減,即實現規模經濟”[21]。而不同學者對實現規模經濟的“適度”標準側重不同,從而導致適度規模界定存在差異。許慶等認為,只要生產經營單位的規模擴大,使各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即實現了規模經濟[22-23]。此外,還有學者認為“適度”是用來限定“規模”的,規模報酬遞增即實現了規模經濟。適度規模經營就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英國農業經濟學家Young最早提出適度比例說,即以大農場規模化經營為例,認為農業大經營勝于小經營[24]。研究結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對規模經濟的判定和適度規模理解和界定不同,致使各地在農業規模經營實踐中也產生了較大差異。但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要確定“適度”規模標準是毋庸置疑的。
綜上,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必須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形成共識。明確實現規模經濟的“適度”標準是前提,進而分析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路徑和相關影響因素。參考已有文獻,優化規模經濟評價指標,在三階段DEA分析基礎上應用超效率DEA分析,客觀顯現各省(市、區)農業規模經濟實現現狀及調整范圍,并通過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實現規模經濟的相關影響因素及相互關系,為實現農業規模經濟、促進產業興旺,提供可靠的經驗參考。
2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2.1 樣本數據來源
為了全面準確了解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基于2017年農業基本數據,對2017年農業規模經濟效率評價結果,考慮2018年部分指標數據普遍缺失,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查閱全國(除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外)的31個省(市、區)2017年統計年鑒和各省(市、區)統計公報,收集最新的全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數據。同時考慮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數據來源的一致性,在查閱各省(市、區)2017年統計公報的基礎上,參照第3次全國農業普查(2016)數據補充部分數據。整體來看,2017—2019年全國除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外的31個省(市、區)農業總種植規模分布保持平穩,相較過去未進行大規模擴張(圖1)。
2.2 數據分析方法
2.2.1 超效率DEA分析
DEA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種以線性規劃為基礎、以距離函數為方式的模型方法。超效率DEA分析是在DEA模型上進一步演化的模型,考慮了松弛變量。
2.2.2 Tobit模型回歸分析
Tobit模型是因變量受限制的一種回歸模型,運用極大似然概念對連續型數值變量或虛擬變量進行分析。其優點在于它能建立在普通回歸的基礎上計算各指標的影響因素,并將因變量的取值范圍精確化,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和漸進正態性,可以得出無偏一致的估計結果。
當Yi>0時,“無限制”觀測值均取實際值;當 Yi≤0 時,“受限制”觀測值均取0。即
Yi=βTXi+ci,βTXi+ci>0
0,βTXi+ci≤0。(1)
式中:Xi表示自變量;Yi表示因變量;βT表示相關系數向量;ci服從正態分布N(0,σ2)。
3 現期全國農業規模經營效率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規模經濟依據許慶等給出的定義,即認為規模經濟建立在適度規模基礎上[22]。關于適度規模的界定,不同學者依據研究角度不同確定了不同的評價指標。綜合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以土地、資本、勞動為農業生產的主要要素投入,分別選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鄉村從業人員、農業機械總動力5個具體指標;產出綜合考慮產量和產值2個因素,確定為農業總產值、主要農作物產量(主要統計當年糧食總產量)為產出指標。剔除經濟、資源稟賦、生態環境、政府支持等4個方面考慮外部不可控因素隨機干擾因素后再進行效率評價(表1)。
三階段DEA模型對現有規模下農業經營效率進行綜合評價,整理出在考慮環境變量前后規模效率為1的省(市、區)(表2)。對比調整前后全國實現規模報酬的省份有所減少。第一階段DEA分析中綜合技術效率得分為1的省份有17個,考慮環境影響后,這31個省份中僅有13個省份在第三階段DEA分析中綜合技術效率得分為1,農業實現了規模經濟。
為便于對同屬生產前沿面的省(市、區)進行有效區分,采用超效率DEA分析(表3),變化后仍處于生產前沿面上的13個省(市、區)中,遼寧省、吉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貴州省、陜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7個省(區)規模經濟的調整范圍均相比之前有所提高,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4個省處于規模經濟的調整范圍均有所減少,黑龍江省和四川省未發生改變。
4 農業規模經濟的因果分析——基于截面數據的Tobit回歸分析
由于DEA分析僅能作出是否存在適度規模的判斷,無法準確獲知實現規模經濟省份中影響其適度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了探究這些實現規模經濟省份的因果關系,本研究建立以DEA值為因變量,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的截面數據回歸模型。采用調整后處在生產前沿面的13個省份的超效率DEA值作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其中因變量被限制在≥1的區間內。為避免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結果有偏和不一致等問題,采用Tobit回歸分析模型,構建農業規模經濟及其影響因素的DEA-Tobit 回歸模型。
superdca=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β8x8i+δi。(2)
式中:β0為常數項;β1,β2,…,β8為自變量的系數;δi表示隨機干擾項;i為省份,取值i=1,2,…,13。
4.1 農業規模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胡宜挺等充分考慮新時期農業供給側改革,構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4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25]。孔令成基于綜合效益視角,構建包含經濟、社會、生態3個方面的效益指標體系,并提出社會效益是在家庭農場主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產生的效益[26]。多數學者的研究,都基于經營主體或某一具體產業進行微觀層面的指標體系建立。本研究從全國農業整體生產經營角度出發,不同地域農業規模經營效率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綜合考慮土地資源稟賦、自然生態環境、政府支持及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等因素,同時參考侯雪在投入指標選取的基礎上[27],從供給端確定本研究的評價指標(表4)。
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率存在密切的關系,由于全國范圍使用受教育程度、參與農業生產人數等具體指標的不可得性,故選擇規模農業經營戶數量(x8)為勞動投入指標;農業生產離不開化肥、農藥、農膜、農用機械等生產性物質資本的投入,因而引入單位耕地面積地膜使用量(x7)、單位耕地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x6)、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x5)作為資本投入指標;農業經營主體人均耕地面積對農業規模經營效率影響至關重要,選取戶均耕地面積(x4)作為土地投入指標;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考慮各省(市、區)規模、經濟等差異,選取該省(市、區)財政支出中用于單位耕地的農林牧副漁的政策扶持資金(x3)作為政府支持方面的投入指標;此外,生態環境、土地質量等自然稟賦對農業生產影響明顯,其中自然災害的頻發制約農業效率的提高,從而影響農業規模經濟的產生,因此選取播種面積受災率(x2,根據作物受災面積占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測算)作為反映自然災害情況的指標;土地質量等級作為評價土地質量的標準(本研究以第3次全國農業經濟普查中各省份土地質量評級加權平均計算得到,x1)。產出指標為超效率DEA 測算的剔除環境因素影響的綜合效率值(super dea)。
4.2 Tobit回歸結果與分析
利用Stata 14.0 軟件對調整后處在生產前沿面上的13個省(市、區)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Tobit回歸分析(表5)。所選取的8個指標可以有效解釋農業規模經濟的影響因素,模型調整后的R2=0.898,擬合效果好,能夠滿足數據的一致性檢驗。
4.2.1 土地質量等級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負相關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區域間自然資源、氣候等差異明顯,各地區間甚至地區內部土地質量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一省整體土地質量評價高并不一定會帶來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絕對提高,較差土地質量的區域可能直接制約整個地區農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如四川省和海南省的土地質量分別為9.256、8.361,其規模效率值分別為1.000、3.214,從統計結果看,土地質量均值高的省份其規模經營效率并不會絕對提高。趙穎文等認為,地形差異大的省份,不同地區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路徑不同,其規模經營效率也存在差異[11]。此外,農業生產效率往往更容易受國家農業政策影響,糧食主產區安全需求導致過多要素投入會使生產效率變低,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28-29]。上述觀點可以解釋土地質量等級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負相關的結論。四川省地形差異大,平原地區和貧困山區規模經營效率差異大。而海南省雖然土地面積狹小,且整體水平不高,但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打造,憑借其獨特熱帶資源稟賦與優越光溫優勢,使得其農業生產效率長期處于全國首位。
4.2.2 自然災害率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正相關
自然災害率根據當年播種作物中受災面積相對播種作物總面積的占比計算,受當年播種面積和當年作物受災面積的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自然災害情況。而自然災害的頻發會制約農業效率的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點[27]。我國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導致農業機械化發展也呈現出區域不平衡現象[30],進一步影響區域農業整體發展的經濟效率。隨著政府出臺“加快災害多發地區災害監測力度,增強農業抵御風險能力”等一系列措施,近年來農業生產在減災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特別是對于災害頻發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災害預警等加大了投入力度。正因如此,從最新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自然災害率高的區域反而農業規模經營效益呈現增長的勢頭,災害防御效果顯現。
4.2.3 單位耕地面積財政支出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正相關
我國農業發展受政府政策的影響,政府加大對于農業生產的財政支持,會為農業生產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提供有力的保證。由于農業生產往往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財政支持力度大,則更容易集聚資本,對規模化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侯雪認為,政府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視力度和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撥付財政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生產,更有利于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效率[27]。
4.2.4 戶均耕地面積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正相關
單位勞動力所承擔的耕地面積越大,對農機需求則越強烈,越有利于農機普及,從而提高效率[31]。此外,土地經營規模更大的農戶,在經營行為上更趨“理性”,注重各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生產成本降低[32]。因此,成規模的作物種植對于實現規模經濟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許慶等認為,土地規模越大,農業經營效率越高[22,33]。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耕地并不集中,而零散分布的耕地并不利于農地規模化使用,會造成現有農業生產模式下實現規模經濟會有困難。
4.2.5 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負向影響
受種植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許多地區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多,一方面增加了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會導致耕地資源的污染,造成土地質量結構的破壞,增產幅度嚴重減小且造成農業規模經營效率下降。由于病蟲害預期損失的風險規避心理導致農藥投入過量,使得病蟲害程度越嚴重,過量投入農藥傾向越強[34]。資源匱乏地區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的增加,雖可能帶來短期的產出增加,但是以生態效益為代價,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該結果證實了侯雪的部分研究結論[27]。
4.2.6 單位耕地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負相關
就全國范圍而言,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化的前提是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黃小柱等探討西方國家在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發展時,發現過度地擴大規模,特別是資源匱乏型地區,不僅增加了要素投入,對于農業多樣化生產和適度規模不利,可能會帶來規模過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負效應,造成農產品供給過剩,從而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規模經濟的出現[35]。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為該結論提供了有效的數據證明。而侯雪在對西北5省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的研究中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其認為單位耕地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率正相關[27]。西部地區發展落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因此通過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補齊農業生產短板,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4.2.7 單位耕地面積地膜使用量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正相關
隨著農業種植方式的多樣化、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先進技術應用和智能化管理中設施農業所占比重增加。而農用地膜等物質資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設施農業的占比。積極推進設施農業占比,加大農業生產物質資本投入,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且設施農業帶動技術性資本的流入,更有利于提高規模經營效益。侯雪在其研究中也提到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質資本投入對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產生正向顯著影響[27]。
4.2.8 規模農業經營戶數量與農業規模經營效益顯著負相關
規模農業經營戶數量越多,分散經營的風險就會越大,越有可能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就一省整體農業經營效率提高而言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應。且分散經營會造成生產成本的提高,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2]。因此,就我國目前農業生產整體情況來看,依然是由少數的農業大戶、能人帶動,逐步輻射到更廣范圍。
5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采用三階段DEA評價得到全國除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外的31個省(市、區)農業生產規模效率及綜合效率值,剔除環境因素后,選取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13個省(市、區)超效率DEA,通過建立DEA-Tobit回歸模型,對目前我國農業整體規模經營效率及影響規模經濟實現的相關因素進行系統探究。結果表明,剔除環境影響因素后,現階段全國有13個省份實現了農業規模經濟。其中,吉林、海南、貴州和新疆4省(區)規模經濟的調整范圍均比之前有明顯提高,調整幅度可達到30%以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4省處于規模經濟的調整范圍均有不同程度減少;黑龍江省和四川省未發生改變。農業產業興旺就是要因地制宜,在適度標準下實現農業規模經濟。實現農業規模經濟即回答了“產業興旺”內涵界定的“適度”標準是什么。受自然資源、土地要素稟賦、經濟、生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適度”標準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各省(市、區)實現規模經濟的“適度”標準是有差別的,目前整體上看,作物播種面積受災率、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出、農戶耕地規模及農膜等物質資本投入量等對規模經濟實現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而土地質量、農藥使用量、農用機械總動力及規模以上經營戶數量與規模經濟實現負相關。
針對上述結論,還可做進一步討論。實現產業興旺的“適度”標準是依據農業規模經濟實現為前提的,即要實現產業興旺必循遵循規模經濟的原則。Tobit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土地質量、自然災害、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出、農戶耕地規模、農業機械總動力及農膜等物質資本投入量及規模以上經營戶數量都會對農業規模經濟實現產生顯著影響。其中,自然災害、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出、農戶耕地規模及農膜等物質資本投入量等對農業規模經濟實現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而土地質量、農藥使用量、農用機械總動力及規模以上經營戶數量與規模經濟實現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第一,我國不同省份之間、同一地區內部土地質量往往也存在較大差異,而土地質量的高估往往會增加要素投入冗余。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土地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更加科學、細致的土地評價標準,科學評估各地區土地質量,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用地科學劃分,才能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避免無效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另外,結合2017年國家提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作物生產保護區的建設規劃,通過科學評估、合理規劃,積極推進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耕作效率。第二,我國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仍須依靠政府宏觀管控,需要依據規模經濟的標準優化調整財政支農結構,加大對綠色農業發展的扶持,通過多種惠農政策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建設等,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率。同時,對于未劃入“兩區”的地區,綜合考慮其自然稟賦,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增加生態產業發展;注意農地污染防治,通過農旅、農商融合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第三,在很多地區,農業生產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一些落后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農業從業者數量和經營主體規模也制約了當地農業發展。政府通過政策支持返鄉創業,引導勞動力轉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省(市、區)還需要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科學種植和綜合管理能力,解決好農民就業和收入問題,進而實現農業規模經濟下的產業興旺。
此外,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與農業規模經濟實現負相關,但是這種負向影響并不顯著。近年來,我國采取限制和壓縮農藥使用量等政策,自2018年7月生態環境部提出《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行動計劃》以來,明確減少農藥使用的總體要求。考慮到本研究分析數據為截面數據,不排除因為針對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區)農業生產中農藥使用量的調整,逐步減少了農藥使用量,特別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地區,調整農藥使用量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已逐步顯現。因此,數據分析結果表現出并不顯著的相關性。
由于本研究所研究范圍涉及全國農業整體發展情況,盡管考慮到數據的可靠性和預測的科學性,找出影響農業規模經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議的方向,但是由于統計數據涉及不同農產品和經營主體,統計口徑無法保證完全一致,且農業普查數據等獲取存在時滯,會給結果帶來一定的偏差或具體操作中的困難;此外研究對象的數據樣本主要為全國31個省(市、區)的年度宏觀數據,缺少基于時間序列的面板數據分析,對趨勢研究不足。如果能夠按照作物類型、經營主體進行分類研究,明確不同作物實現規模經濟應遵循的規律和要素投入標準,在土地質量評價、土地流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及惠農政策實施的具體措施方面將給出更明確的建議。特別是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和推進,政府、金融機構的力量進入,對各地農業整體規模效率、不同作物規模效率產生影響,通過追蹤研究,可對本研究所提出的回歸模型進行驗證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盧 華,胡 浩. 土地細碎化增加農業生產成本了嗎?——來自江蘇省的微觀調查[J]. 經濟評論,2015(5):129-140.
[2]譚淑豪. 現行農地經營格局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J]. 農業技術經濟,2011(4):71-78.
[3]Carter M,姚 洋. 工業化、土地市場和農業投資[J]. 經濟學季刊,2004(3):983-1002.
[4]李功奎,鐘甫寧. 農地細碎化、勞動力利用與農民收入——基于江蘇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2006(4):42-48.
[5]趙 惠,黃 浩.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規模經濟[J]. 貴州社會科學,1998(1):42-46.
[6]顧天竹,紀月清,鐘甫寧. 中國農業生產的地塊規模經濟及其來源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7(2):30-43.
[7]陳 健. 農業規模經濟質疑[J]. 農業經濟問題,1988(3):3-6,1.
[8]速水佑次郎, 弗農·拉坦.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M]. 郭熙保,張進銘,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劉鳳芹. 農業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與效果研究:以東北農村為例[J]. 管理世界,2006(9):71-79,171.
[10]許惠嬌,葉敬忠. 農業的“規模”之爭與“適度”之困[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5):68-78,152.
[11]趙穎文,呂火明,劉宗敏. 關于推進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幾點思考[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6):938-945.
[12]楊雍哲. 規模經營的關鍵在于把握條件和提高經營效益[J]. 農業經濟問題,1995(5):15-18.
[13]葉興慶. 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機制[J]. 茶世界,2019(1):15-17.
[14]喬雅潔,李 勇. 產業興旺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基于18個樣本村的茶產業調查數據[J]. 江西農業學報,2019,31(9):132-138.
[15]印堃華,鄧 偉,孟珺峰,等. 我國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發展模式的思考[J]. 財經研究,2001(2):21-27.
[16]黃季焜,馬恒運. 價格差異——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國際比較[J]. 國際貿易,2000(10):20-24.
[17]張孝德. 農業工業化失靈與中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思考[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5):47-51.
[18]朱啟臻. 關于鄉村產業興旺問題的探討[J]. 行政管理改革,2018(8):39-44.
[19]陳懷遠,孫 疏. 適應新常態推進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J]. 理論建設,2015(6):67-70,75.
[20]吳楨培.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21]約翰·伊特韋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 2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22]許 慶,尹榮梁,章 輝. 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11,46(3):59-71,94.
[23]蔣和平,蔣 輝.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路徑研究[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4(1):5-11.
[24]匡遠配,陸鈺鳳. 我國農地流轉內卷化陷阱及其出路[J]. 農業經濟問題,2018(9):33-43.
[25]胡宜挺,王 坤,毛舒婷. 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北方園藝,2018(7):199-203.
[26]孔令成. 基于綜合效益視角的家庭農場土地適度規模研究——以松江糧食家庭農場為例[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27]侯 雪. 西北五省(區)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研究[D]. 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18.
[28]侯 琳,馮繼紅. 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數的中國農業生產效率分析[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9,53(2):316-324.
[29]劉鈺鵬. 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業環境效率:基于SBM-T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5):306-310.
[30]段亞莉,何萬麗,黃耀明,等. 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差異性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6):210-216.
[31]張宗毅,王許沁,葛繼紅. 中國農機化效率:區域差異及購置補貼影響效應 ——基于省域視角和DEA-Tobit模型的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3):1-8.
[32]李文明,羅 丹,陳 潔,等.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效益、產出水平與生產成本——基于1552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村經濟,2015(3):4-17,43.
[33]韓喜平. 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徑選擇[J]. 稅務與經濟,2009(2):1-5.
[34]展進濤,張慧儀,陳 超. 果農施用農藥的效率測度與減少錯配的驅動力量——基于中國桃主產縣524個種植戶的實證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6):148-156.
[35]黃小柱,彭麗芬,李 琳. 國外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經驗與啟示[J]. 世界農業,2015(7):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