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


三、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后的局勢和黨的方針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全民族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后,日本侵略者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侵華策略,逐漸將主要兵力用于打擊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政府,從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在占領區內,加緊扶植傀儡政權,建立和發展漢奸組織。
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統治集團內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1938年12月,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降,并開始拼湊偽中央政權。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集團雖然繼續抗日,但態度日趨消極,反共傾向明顯增長。各地接連發生襲擊、殺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的反共摩擦事件。團結抗戰的局面出現嚴重危機。
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相持階段到來后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1939年7月7日,黨中央發出《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在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黨舉起了團結抗戰到底的鮮明旗幟。
敵后游擊戰爭的發展和百團大戰
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主要責任,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對日作戰方式。
日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的重點是華北地區。1939年春,日本華北方面軍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實行軍事、經濟、文化、特務一體的“總力戰”。在1939年和1940年的兩年中,僅華北地區日軍出動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掃蕩”就有109次,使用兵力總計在50萬人以上。
根據“鞏固華北”的戰略方針,八路軍在華北依靠廣大群眾,堅持山地游擊戰爭,發展平原游擊戰爭。1939年11月上旬,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〇師的配合下進行黃土嶺伏擊戰,擊斃日本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新中華報》發表短評:“抗戰以來,敵軍中將指揮官,在戰場上被我擊斃者,此還算是第一次。真值得我們興奮!”
為了貫徹“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1939年2月,周恩來受黨中央委托,到皖南同新四軍領導人商定: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此后,新四軍和華中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有了較大發展。1940年5月,黨中央派八路軍一部1.2萬人南下,同新四軍一起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
在華南,廣州失陷后,中共廣東黨組織積極領導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和東江縱隊。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紅軍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后來發展為瓊崖縱隊。
在東北,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長期堅持在白山黑水之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成為全國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這一時期,日本侵略者對東北抗日聯軍展開持續殘酷的軍事“討伐”。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東北抗日聯軍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1938年10月,冷云等東北抗聯8名女戰士陷入敵人包圍后,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1940年2月,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在濛江縣(今靖宇縣)境內陷入日軍“討伐”隊重圍,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最后只身一人堅持戰斗,直至壯烈犧牲。殘忍的敵人剖開他的腹部,發現在他的胃里竟沒有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枯草、樹皮和棉絮。
從1938年冬到1940年的兩年多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牽制和抗擊了大量侵華日軍,人民抗日力量在戰斗中成長壯大起來。到1940年底,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發展到50萬人(東北抗日聯軍未計算在內),還有大量地方武裝和民兵;在華北、華中、華南創建了16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
多位國際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艱苦的敵后抗戰。他們中有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德國醫學博士漢斯·米勒、美國醫學博士馬海德、印度醫生柯棣華等。1939年11月,在晉察冀軍民反“掃蕩”作戰中,白求恩大夫在搶救八路軍傷員時不幸感染中毒,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12月,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號召學習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敵后戰場上,隨著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也由于當時中國出現了空前的投降危險與抗戰困難,1940年8月至翌年1月,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8月20日夜,參戰部隊、游擊隊、民兵同時發起攻擊。隨著戰役的展開,陸續參戰的部隊達到105個團20余萬人,這就是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至1940年12月初,敵后軍民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萬余人,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毀大量敵碉堡和據點,繳獲大批槍炮和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人民的信心。
淪陷區人民的抗日斗爭
在中國大片土地淪為日本占領區后,日軍在這些地方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犯下空前嚴重、滅絕人性的罪行。
日軍在占領區建立多個細菌戰部隊的秘密基地,研制霍亂、傷寒、鼠疫等病毒,對中國軍民實行慘無人道的“活體解剖”。還制造配備相當數量的化學武器,悍然實行細菌戰、毒氣戰。從1940年下半年起,日軍731部隊等開始將帶有病毒的投擲器投放到中國許多地區,造成大量中國居民死亡。日軍還在其占領區擄掠和殘害中國勞工,強迫中國婦女充當“慰安婦”。
此外,日軍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并按照“思想戰”的方針,在其占領區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圖以此達到泯滅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維護其殖民統治的目的。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行徑激起了淪陷區人民的頑強反抗。淪陷區黨組織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廣泛深入的抗日宣傳,采取多種方式啟發群眾民族意識,激勵群眾抗日熱情;積極發動組織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舉行武裝暴動,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建立隱蔽戰線,開展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1941年,大同煤礦工人舉行罷工和暴動,一部分工人參加了八路軍。中共晉察冀分局社會部先后派人前往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組織聯絡當地的秘密黨員、進步青年和愛國人士,滲透到敵人內部,獲取不少情報。
淪陷區黨組織還通過秘密交通線安排轉移大量干部和進步人士,不斷向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幫助。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長期以香港為基地,在港澳同胞的支持下,聯絡海外僑胞,募集大量捐款,支援祖國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香港。黨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緊急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和東江抗日游擊隊負責人,營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這次營救活動歷時半年多,共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等800余人。香港淪陷后,在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挺進敵后,堅持開展海上游擊戰和城市游擊戰,經常對日、偽軍發起襲擊,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廣東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
打退和制止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
抗日戰爭時期,存在著兩個關系中華民族命運的矛盾。一個是民族矛盾,關系到中國存亡的問題;一個是階級矛盾,關系到能否將全民族抗戰堅持到底并在戰后建設新中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妥善處理這兩種矛盾,既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又堅持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保全民族抗日戰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給予堅決回擊,并在總結反摩擦斗爭經驗的基礎上,為了堅持、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立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在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向北轉移途中遭到國民黨軍8萬余人的伏擊和圍攻,除2000余人突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同國民黨軍進行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在突圍過程中遇害。事變發生后,蔣介石竟誣稱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其番號。
面對嚴重形勢,中國共產黨仍然以抗日的大局為重,在軍事上嚴守自衛,在政治上堅決反擊。中央軍委于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同時,黨中央公布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的陰謀,并提出懲辦禍首、釋放葉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等12條解決皖南事變的辦法。《新華日報》沖破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刊出周恩來兩條題詞手跡:“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重慶和整個國民黨統治區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的鮮明立場,得到全國人民、中間勢力、國民黨內正義人士以及國際輿論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宋慶齡、何香凝等在香港發起抗議運動;華僑領袖陳嘉庚致電國民參政會,呼吁團結,反對蔣介石倒行逆施。1941年3月,蔣介石迫于壓力公開“保證”決不再有“剿共”的軍事行動。至此,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擊退。
1943年春,蔣介石署名出版反共反人民的《中國之命運》一書,暗示在兩年內要消滅共產黨和一切革命力量。接著,國民黨頑固派又以當年5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為由,要求“解散共產黨”“取消陜甘寧邊區”,并密令重兵駐守西北的胡宗南部準備向陜甘寧邊區進攻。對此,黨中央在軍事上進行必要部署,并采取一系列政治上強有力的反擊措施,使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發展成大規模武裝進攻就被制止了。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連續打退或制止國民黨頑固派三次反共高潮,這表明黨已有了能夠駕馭復雜局面的成熟的領導集體,既不在突然事變前驚慌失措、一味妥協讓步,也不采取冒險行動,給破壞團結抗日的勢力以借口。許多中間人士也由此看清共產黨確實是以民族利益為重,而不是只顧一黨一派利益。黨在全國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更加證明它是團結全民族堅持抗戰的柱石。
四、鞏固抗日根據地和推進抗日民主運動
敵后軍民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1941年至1942年,是中國敵后抗戰最為困難的時期。
此時,德、日等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氣焰達到頂點。1941年6月,德國在侵占歐洲多個國家后,又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12月,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這為中國人民爭取抗日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日本侵略者企圖把中國變成它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后方基地,決意加緊對華作戰。1941年底,日本總兵力擴大到240余萬人,其中130萬人都壓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承擔著抗擊日本陸軍主力的任務。
日軍在華北反復進行“治安強化運動”,對占領區人民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對各抗日根據地發動空前殘酷的毀滅性的“掃蕩”和“清鄉”,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使用毒氣和細菌武器,制造無人區,企圖摧毀敵后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1941年1月下旬,日軍1500余人“掃蕩”冀東豐潤的潘家峪時,將全村男女老幼驅趕到一個大院內,以機槍掃射,屠殺群眾約1300人,燒毀房屋千余間,造成慘絕人寰的“潘家峪慘案”。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十分困難和復雜的局面。既要對付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又要和國民黨頑固勢力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作斗爭。在這種情況下,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約40萬人,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1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以下。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極其困難,有些地方抗日軍民幾乎沒有衣服穿,沒有菜和油吃,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子蓋,甚至吃糧也很困難。為渡過難關,黨適時調整了根據地建設的各項政策,帶領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進行了英勇斗爭。
在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敵后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還創造了建立武裝工作隊等斗爭形式,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2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33.1萬余人。敵后軍民的反“掃蕩”斗爭,牽制、消滅了大量日軍,成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支持。
在艱苦的敵后抗戰中,廣大軍民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1941年9月,在冀西狼牙山地區,八路軍戰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葛振林,為掩護黨政機關和群眾轉移,主動把日、偽軍吸引到自己身邊,一步步退到懸崖絕壁,據險抵抗。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彈后,他們毅然砸槍跳崖。人們稱他們為“狼牙山五壯士”。1943年3月,新四軍“劉老莊連”在與敵人戰斗中全部壯烈犧牲。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等身先士卒,在作戰中以身殉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團結一致、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是反“掃蕩”、反“清鄉”斗爭勝利的力量源泉。
大生產運動和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大生產運動是克服抗日根據地困難的重要一環,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1939年2月,當困難剛剛露頭的時候,毛澤東就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黨中央再次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他們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使昔日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在大生產運動中,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毛澤東開墾了一塊地,種上了菜;朱德組織一個生產小組,開墾菜地三畝;1943年,中央直屬機關等舉行紡線比賽,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
1944年9月,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大生產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演,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陜甘寧邊區和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后,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加強。到1945年,陜甘寧邊區農民大部做到“耕三余一”(耕種三年莊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糧食),農民所交公糧占總收獲量比重逐年下降。從1943年起,敵后各根據地的機關一般能自給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糧食和蔬菜,人民負擔也只占總收入的14%左右,按當時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要求。
抗日根據地在進行干部培養和開展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全民族抗戰開始后,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很多熱血青年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詩人何其芳這樣記錄著1938年初到延安的見聞:“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
黨中央及時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把發展抗日的革命文化運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陜北公學、青年干部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職工學校、中國女子大學、民族學院、衛生學校等一批干部學校和專門學校先后創辦起來,培養了大批干部。各級黨組織還普遍建立干部在職學習制度,對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加強黨報黨刊、新華社、新華廣播電臺等輿論陣地建設,大力發展文學創作和戲劇演出。1940年9月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自然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門機構。根據地還重視初等教育工作,因陋就簡地創辦中、小學校。
各抗日根據地相繼實行了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三三制”、減租減息等十大政策,對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鞏固抗日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各抗日根據地尤其是陜甘寧邊區的共產黨人,通過領導人民進行對敵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經驗的積累,形成了帶有體系性的觀念和作風。延安精神就是這些觀念和作風的集中表現,其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
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在敵后發動抗日游擊戰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和領導淪陷區人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反日斗爭的同時,也在國民黨統治區(習慣上稱“大后方”)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黨領導下,南方各省逐步恢復和發展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黨特別重視爭取和團結中間勢力,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國民黨民主人士、地方實力派、民族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等廣泛接觸,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并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鞏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黨還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西北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并派陳云、鄧發、陳潭秋以及毛澤民等100多名共產黨員到新疆工作,團結和促進新疆各族人民開展抗日斗爭。
黨領導的敵后抗戰在度過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難時期后,進入再發展時期。從1943年起,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一些地區開始了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同一時期,中國正面戰場卻出現了豫湘桂大潰退。在1944年春季至冬季的8個月中,丟失了146座城市、總計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6000多萬同胞淪于日本侵略者鐵蹄之下。人民從事實中得出結論:國民黨統治集團不能擔負起爭取抗戰勝利的任務,不能維護中國的獨立、推動經濟的發展,只能成為中國進步的障礙。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以增強團結抗戰的力量,已成為人們(包括許多中間人士)越來越強烈的要求。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據黨中央指示,在國民參政會上正式提出立即結束國民黨一黨統治、建立各抗日黨派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的這個主張,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中國民主同盟在10月10日發表《對抗戰最后階段的政治主張》,要求立即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各黨派聯合政權,實行民主政治。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大后方的愛國民主運動,朝著要求建立聯合政府的明確的政治目標發展。
五、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
開展整風運動
提出加強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
在全民族抗日戰爭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迅速發展與壯大。到1938年底,全國黨員人數從全民族抗戰爆發時的4萬多人增加到50多萬人。這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1939年8月,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鞏固黨的決定》。10月,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提出了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總任務,即“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指出黨的建設要緊密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還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鞏固黨的中心一環,是加強對黨員的培訓,提高黨員素質。為此,陳云撰寫了《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文章;劉少奇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演說;張聞天連續發表《共產黨員的權利與義務》等6篇文章。這些論著為黨員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在黨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工程來推進,是黨的一大創舉。這表明黨對加強自身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更加自覺和深刻。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實施,為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系統闡明新民主主義理論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隨著國民黨頑固派刻意宣傳“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主張,尖銳地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1939年、1940年之交,為了將豐富的中國革命經驗系統化,闡明黨的理論和綱領,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繼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之后,毛澤東又接連發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理論著作。
毛澤東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生及發展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他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而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民主革命,已經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即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沒收操縱國計民生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并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富農經濟的存在。在文化上,是廢除封建買辦文化,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兩個不同的革命階段,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但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也必然是銜接的,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
毛澤東總結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法寶。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使全黨對中國現階段革命的性質、內容、領導權和發展前途有了一個明確而完整的認識。這一理論成為引導中國人民自覺地在復雜環境中不斷前進的旗幟,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起了重大指導作用。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過去,黨內常常將民主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相混淆。這一理論的提出,既科學闡明民主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的嚴格區別和政策界限,又獨創性地解決了這兩個革命的相互銜接問題。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和系統闡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趨于成熟。這個理論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人,使全黨極大地增強了參加和領導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自覺性。
整風運動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遵義會議后,黨的路線已經走上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但對曾經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還沒有來得及從思想上進行認真清理。這就有必要集中開展一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總結和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以提高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9月至10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九月會議),黨的高級干部開始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以求從政治路線上分清是非,達到基本一致的認識,為全黨普遍整風做了準備。
1942年2月,毛澤東先后作《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普遍展開。全黨普遍整風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作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要克服主觀主義,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學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其中,調查研究是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的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也是整風運動的重要任務。
整風的方法,是認真閱讀整風文件,聯系個人的思想、工作、歷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區部門的工作進行檢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弄清犯錯誤的環境、性質和原因,逐步取得思想認識上的一致,提出努力的方向。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中,特別強調自我批評。毛澤東強調,對于人的處理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在整風運動中,黨中央于1942年5月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在講話中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奔向抗戰前線,深入農村、部隊、工廠,接觸群眾,體驗生活,創作了《白毛女》《兄妹開荒》《逼上梁山》《王貴與李香香》等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其中《白毛女》是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們集體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通過真實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揭示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鮮明的時代主題。
從1943年9月起,中央領導層的整風進行到深入討論黨的歷史問題階段。為了統一高級干部的思想,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討論黨的歷史上的路線問題。
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召開。全會原則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建黨以來,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闡述了“左”傾錯誤在政治、軍事、組織、思想方面的表現和造成的嚴重危害,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肯定了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使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中國民主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一致。至此,整風運動勝利結束。
整風運動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收到巨大成效。它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方向,使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深入人心。在整風運動中,圍繞怎樣以從實際出發的觀點來對待馬克思主義原理,怎樣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以及怎樣對待黨的歷史中一些重大問題展開了大討論。通過這些討論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黨內外的陣地,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通過整風運動,實現了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新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延安整風運動所積累的經驗對黨的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六、黨的七大和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黨的七大
在德國法西斯面臨徹底覆亡和抗日戰爭接近勝利的前夜,在全黨整風的基礎上,1945年4月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國121萬名黨員。這次大會負有總結以往革命經驗、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和引導中國走向光明前途的任務。
毛澤東向大會提交《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并作口頭報告,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發言。
黨的七大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大會再次提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的口號,進而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兩個具體步驟:目前時期,經過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的協議,成立臨時的聯合政府;將來時期,經過自由的無拘束的選舉,召開國民大會,成立正式的聯合政府。
大會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綱領,提出實現中國工業化的宏偉任務,并在黨的文件上首次明確提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黨的七大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毛澤東在此前大會預備會上強調看齊意識,他說:“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
黨的七大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8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等為副主席。這就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黨的七大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它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空前的團結。七大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黨的七大的歷史性貢獻。
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報告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就是:關于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于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于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革命斗爭發展的必然選擇。毛澤東思想是在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而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
黨的七大之后,全黨同志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英勇奮斗。
全面反攻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后勝利階段。4月,聯合國制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包括中國解放區代表董必武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同年8月9日,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隨后,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發布七道全面反攻命令。在極為有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
這時,國民黨軍隊主要集中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而日軍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都處在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的包圍中。根據延安總部的指示和命令,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向日、偽軍發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很快解放大片國土。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侵華日軍128萬人向中國投降。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的第二日即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被日本占領50年之久的臺灣以及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對世界文明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后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華民族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并作出最大的自我犧牲。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全民族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決維護、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在推動展開全民族抗戰的人民戰爭中,自身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壯大。在全民族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余次,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殲滅大部分偽軍,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到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即解放區已有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抗日戰爭前相比大大增加。這為在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基礎上,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摘自《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