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會終于拉開了大幕,一場奧運熱潮也隨之興起。對于運動員來說,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是運動生涯的最高目標,登上奧運舞臺、奪得奧運獎牌更是畢生夢想;對于體育人、體育迷以及媒體而言,奧運會同樣是勝于其他所有賽事的一場饕餮大宴,觀看奧運、了解奧運、報道奧運更是一次非比尋常的全情投入。
自當上體育記者以來,三十多年間已經歷了9屆奧運會,從初次涉足的興奮慌亂到如今的看似云淡風輕,成長的過程中最不可抹去的便是奧運的印跡。回望親身經歷過的這么多屆奧運會,一代又一代運動員的奮斗故事自然難忘,一幕又一幕濃縮人生百味的情景歷久彌新,但作為媒體人,除了對奧運賽場上的風云變遷印象深刻,感觸最深的還有關于奧運會報道方式的變革。
猶記得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那時的我剛剛入職,接到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參與奧運會的后方報道。說是報道,但寫稿子編稿子,這樣的重要事情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記者、老編輯們干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前方記者發回來的口播稿件聽錄出來。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傳真機,記者去前方采訪,都是把稿子手寫好后通過電話念過來,由留在家里的編輯錄在磁帶里,然后再逐字逐句地聽寫出來。
印象很深的是,每天晚上我們幾個年輕記者便由一位老記者分配磁帶,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聽錄出來,對我們的工作要求很簡單,就是快速、準確。做到快速還算容易,但要做到準確卻比想象的難,有時是因為對于項目的不熟悉,但更多時候是因為念稿的記者的口音。尤其幾個記者是南方人,說普通話鄉音太重,我們費力聽了很多遍都無法猜準他究竟念的是什么,比如明明他想說的是“丑人多作怪”,結果我們怎么聽都是“丑人肚子怪”。
雖然當時我們做的工作依現在來看實在不能算在記者范疇,但大家干得很開心,因為這畢竟是奧運會呀。而且當年的信息傳遞遠不如今天這么便捷迅速,電視直播也遠沒有做到全天全方位覆蓋,我們這些負責聽錄稿件的小記者儼然在當時成為獲取信息最快最早的人。
時光荏苒,隨著祖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信息傳遞的方式日新月異。之后的奧運會,我們先是扔掉了用于接稿的錄音機,改成了帶著傳真機從奧運現場發回稿件,接著便是用上了手提電腦,再帶上打印機、傳真機發稿。到了2000年奧運會,互聯網已然普及,記者發稿不再需要打印機、傳真機,一臺笨重的手提電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再后來,筆記本電腦越做越輕便,而智能手機的出現,則徹底改變了記者們的采訪條件乃至采訪方式。
里約奧運會時,微博、微信、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大量涌現,像我們這樣的傳統媒體受到了嚴重沖擊,我們也不得不轉換思路,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一些嘗試。當時,我們雖然沒有記者前往巴西,但在北京,我們通過手機每天與隊員、教練以及工作人員聯系,由此獲取了許多第一手素材,尤其請他們拍攝的一些小視頻更是火爆。一屆奧運會下來,我們頭條號的流量居然排在體育類的第二名,著實讓我們小小興奮了一下。
到了這屆等了五年的東京奧運會,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尤其小視頻、直播更是遍地開花,不僅媒體記者、自媒體人,乃至眾多的年輕一代的運動員們也投入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每天源源不斷地產出、更新,不禁讓人感嘆現在真的是一個全民媒體、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置身其間,我們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做直播、做視頻,雖然我們沒有去到東京,但每一天過的都是東京奧運節奏。
奧運會落幕了,一切的喧鬧轉瞬歸于平靜。之前的日子,我們因為奧運會而亢奮,現在我們則要靜下心來梳理曾經的喧鬧中究竟留下了哪些值得永遠回味的東西,用文字、用圖片這些傳統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這一期的雜志中。繁華散盡,唯愿我們可以為曾經因奧運熱血沸騰的日子留下一縷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