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鴿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對審計職業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意見,迫切要求各級審計機關加快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職業化建設路徑,找準當前基層審計機關建設的必要性,找出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為推進基層國家審計職業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筆者從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必要性出發,結合目前基層審計機關發展現狀,從審計體制、審計隊伍建設等方面來闡述如何有效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
審計職業化的內涵
審計職業化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被提出以后,一直沒有清晰明確的專業解釋。結合“職業化”概念的理解,筆者認為,所謂“審計職業化”,是指在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審計環境中,以實現良好國家治理為目標,審計機關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審計業務具有標準規范的運行控制、審計人員具備專門的知識結構的狀態以及向這種狀態不斷推進的過程。而在這個狀態及過程中,審計環境、資源管理和質量控制共同構成了審計職業化的主要內容。
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必要性
近年,新常態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熟語,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專門闡釋這個概念,他認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在新常態的時代境遇下,審計工作的目標、責任、使命、定位等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提升基層審計隊伍的專業化水準,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已成為目前的共識。
1.新常態下客觀需要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
新常態概念的提出,新常態時代的到來,強化了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新常態的一個關鍵特征是調整結構強化發展質量,揚棄了過去對增量幅度的過分追求,無論是行政事業單位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均應該走出過去粗放發展的思路,轉而實現高質量、精細化、科學化發展。這種發展目標的轉變,使基層審計不僅要為確保盡可能少地出現違規違法事情、避免腐敗和決策失誤保駕護航,更要為打出一套審計監督“組合拳”及尋找更優發展思路提供支撐。《決定》將“審計全覆蓋”作為一項工作任務來抓,以配合新常態下的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和改革措施推進。我國新常態的現實需求,客觀要求基層審計機關提升自身能力適應新時代發展,而加強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無疑是提升我國審計機關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
2.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依法保障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
《憲法》《審計法》《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都明確提出要“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如何保障?對于基層審計機關來說,就是完善審計體制改革,實現人財物自上而下垂直統一管理,減少地方政府干預,擺脫對地方政府經費依賴。對于基層審計人員來說,既要當好“啄木鳥”,又要當好“吹哨人”,積極幫助被審計單位發現問題,通過審計專業化分析和專業性建議,找準被審計單位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和制度性漏洞,以科學態度履行好行政監督職責。
3.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是優化審計方式方法、提升審計質量的重要保證
傳統的審計方式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審計事業發展,必須探索計算機審計技術的應用,全面運用AO系統進行審計和管理,實現審計方式方法的全面性革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審計機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特別是近幾年基層審計機關納入審計計劃項目內的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生態效益審計、聯網審計等審計項目,不僅要求審計機關在開展審計過程中實現審計手段方式方法創新,實施“大數據”審計,更需要引進和招錄跨學科、跨行業的技術性人才來實施專業化的技術操作,幫助完成既定的審計項目目標,促進審計方式方法創新。審計署已經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現審計手段創新,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職業化審計鐵軍。
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加快審計人員職業發展與能力建設是新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審計事業發展中一個永恒的命題。須通過嚴格基層審計人員考試和準入制度、實行基層審計崗位分類設置和等級劃分制度等路徑方法有效推進基層審計人員職業化建設。
1.嚴格基層審計人員考試和準入制度
這是當前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步驟。目前審計署統一組織的審計職業資格考試已經實施多年,但并沒有和審計人員的準入建立嚴格的聯系。因此,第一,應建立嚴格的審計職業考錄機制。基層審計機關招錄審計人員必須實行嚴格的職業準入和考試制度,對專業、學歷、職稱、工作經歷等要制定詳細的標準,并在統一考試科目外設置專業考試。第二,應建立嚴格的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各級審計機關還應該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方法,給予優厚的條件,通過聘任、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領軍人物,吸收引進到審計隊伍中來,提升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三,應建立職業考評機制。基層審計在職人員,必須在進入審計機關后一定時限內取得審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才能繼續從事審計業務工作,并將是否取得資格證書和取得資格證書時間早晚與在職人員年度考核和職稱評定進行掛鉤。
2.實行基層審計人員崗位分類設置與等級劃分制度
破除原有審計行政體制的慣性影響,變革對審計人員的行政管理方式。根據審計工作需要,對審計機關人員的崗位實行分類和等級劃分設置。在基層審計機關,對于審計業務人員實行崗位與等級劃分設置,可將事業人員職稱崗位劃分為主任審計師、高級審計師、審計師和助理審計師,每個等級又可以根據工作年限、業務能力、業務實績等因素,細分為若干等級,并明確享受相對應的行政級別待遇。如審計師可享受至副科級、高級審計師可享受至正科級、主任審計師可享受至副處級以上待遇。讓部分審計業務人員在無法實現行政職務晉升的情況下,可以享受與其能力相匹配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機會,并獲取相應的薪酬待遇。
3.建立基層審計人員的終身管理體制
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提升審計人員的職業化水平是關鍵。一是實行基層審計人員終身培訓制。基層審計機關應定期制訂中長期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對審計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實現理論學習與業務實踐相結合。二是實現人員分工差異化。在對審計人員進行科室劃分時,盡可能實現老中青相結合,發揮“傳幫帶”作用。三是堅持培訓內容全面化。除了提高現場審計業務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寫作技巧、綜合分析能力,使基層審計人員整體知識結構實現多專業化、多領域、多層次化。四是強化學以致用,加強實踐鍛煉。要求基層審計人員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向老同志學、向實踐學,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切實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審計實踐當中來。
4.立法強化基層審計的獨立性
強化基層審計機關的獨立性,是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面臨的首要問題。基層審計職業化的推進既要在現行法律框架之內,又要強化審計機關的法定職權。其基本思路主要是通過制度建設保障獨立性。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的基礎上修訂并完善《審計法》,進一步提升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主要途徑:一是建立審計署對省級審計機關和省級審計機關對市、縣地方審計機關的垂直領導;二是建立中央財政對地方審計機關特別是市、縣兩級機關工作經費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基層審計機關經費保障。由審計署自上而下統籌審計力量,實現統一管理是在國家法律賦予審計獨立性的前提下,審計職業化的實質保障。這也是推進審計職業化發展的最根本舉措,是審計職業化發展路徑創新的最終動力。
經濟社會越發展,審計監督越重要。新常態的提出及新常態時代的到來,提高了國家審計的定位,提升了國家對于基層審計工作的新要求,也強化了推進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不過,目前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甚至沒有明確進展。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切實推進和加強基層審計職業化建設,才能有力塑造人的適應性,有效調動人的積極性,有望激發人的創造性,有序推動審計技能現代化。
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層審計機關應當順應社會現代化的要求,在現有體制機制制度框架下,努力發展和實現自身的職業化,為發揮審計在財務治理方面的優勢,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而不懈努力奮斗。(作者單位:汝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