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聽力學習策略的運用能力既是培養英語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也是思維品質提升的重要體現,更是開展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為了解高一年級學生聽力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筆者通過問卷法展開調查,總結了目前高一學生聽力學習策略使用現狀,并通過數據分析,指出策略使用的不足之處,提出使用建議,以期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高效的聽力學習,從而提升英語學科素養。
【關鍵詞】英語聽力學習;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
【作者簡介】樊繼萍,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國際部。
一、引言
高中英語教學特別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習能力是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條件。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做好英語學習的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自主、高效地展開學習。”由此可見,衡量學習能力的首要指標就是“學生能否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英語學習策略也是學生 “做好英語學習的自我管理,開展自主學習的”先決條件。因此,要想培養學習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策略意識和策略使用能力。
英語的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不是對聽力材料進行簡單的解碼,而是要求聽者積極參與,運用邏輯推理,建立和修正預設,以實現交際目的。該過程涉及的知識包括聽者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詞匯、句法和篇章知識,也受到聽者的生活經驗、思維狀態、智力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聽力能力對于提升學生英語使用能力的作用不可忽視。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聽力學習的策略,方能事半功倍。
二、聽力學習策略現狀調查
“學習策略”一詞是由語言學家 Oxford 在1990年最早提出的。O'Malley 和 Chamot根據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結合認知心理學,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大類,每一類策略又包括若干小類。雖然語言學家的研究證明掌握聽力學習策略對聽力能力的提高有極大幫助。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高中學生對策略的了解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不知道策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使用,更不知道使用后會對聽力學習有何影響,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策略毫無用處。在同一個班級,有些學生比較善于使用策略,能輕松應對各種聽力任務;而另一些學生則忙于應付處理諸如語音、生詞之類的基本困難,完全沒有意識去使用策略,學習效率較低。
為調查高一年級雅思班學生的聽力學習習慣、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筆者使用問卷星設計在線問卷開展調查。本次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139張。因社交/情感策略涉及問題很少,問卷主要聚焦兩個方面: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和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問卷設計參考了Oxford 創建的語言學習策略調查問卷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每個問題設置五個選項,分別為,A.我一直如此;B.我通常如此;C.有點像我;D.我通常沒有;E.我從來沒有。為使數據更加直觀,筆者分析時將AB歸為一類,表示滿意或經常使用某策略,DE歸為一類,表示不滿意或很少使用某策略,C表示學生對自己的策略使用情況不太了解。
1. 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分析。在聽力學習中,元認知策略能夠幫助學習者規劃、管理聽力學習,包括確立目標、制訂計劃、監控任務的執行和評估任務的完成情況。因而,與認知策略相比較而言,元認知策略屬于高一層次的統籌策略。 筆者設計的問卷中元認知策略調查了四個維度,即狀態評估、動機評估、時間規劃和方法反思。根據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只有57.56%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滿意,28.78%的學生對自己狀態沒有清楚地認知,另有13.67%的學生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在學習動機評估方面,只有約50%的學生學習動力較強,會主動思考如何提升聽力水平,37.41%的學生動機較弱,而有12.95%的學生幾乎沒有聽力學習動力,沒有想過要去提高聽力能力。時間規劃和方法反思兩種策略的認知使用情況較為接近,只有約1/3的學生能夠規劃好聽力學習時間,反思聽力學習方法,積極提升聽力能力。
此外,筆者抽出了樣本中一個聽力成績較好的班級(A)和一個成績較差的班級(B)與整體數據進行比較發現,A班的學生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遠高于整體水平和B班級學生,A班學生使用這四個策略的百分比超過2/3,而B班除了“狀態評估”略高一些,其他三項都只有1/3左右,再次證明,策略的使用對于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B班學生的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不太樂觀,聽力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方法指導和習慣培養,引導學生改變學習觀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如何學習。
2. 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分析。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促進知識的學習或技能的掌握而表現出的行為、技巧或行動。 Vandergrift 基于O'Malley和Chamot等對聽力學習者的研究,列出了聽力理解中常用的認知策略,包括預測、聯想、翻譯、替換、總結、分組、筆記等。筆者重點調查了三大類,分別是預測(4個問題),重復(4個問題),總結(3個問題),共計11個問題。
(1) 預測策略。學生的預測策略使用最為頻繁,包括預測答案、預測近義詞、預測將聽內容、預測信號詞。除了“預測答案”沒達到50%外,其他都超過了50%。“預測答案”的數據沒有達到預期,因為雅思聽力課上訓練最多,使用最多的策略就是預測答案,分析答案屬性。調查結果表明,教師仍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梳理,要給學生提供更明確高效的指導方法。
(2) 重復策略。重復策略主要用于聽力的復習鞏固。語言學家認為,重復是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聽力中常用的重復策略有反復聽、復述聽力內容、背誦文本和主動復習所聽內容。本以為學生的復述策略使用情況應該最好,但調查數據并非如此。 “反復聽”這一策略學生使用頻率較高,其他三個問題的百分比都非常低。一方面是學生對于重復策略的使用意識不夠強,學習缺乏主動性,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觀認為重復策略屬于低階策略,引導力度欠缺導致。
(3) 總結策略。“錯題總結”是中小學生最經常使用的策略,然而在雅思聽力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整理錯題的學生只有22.31%,43.89%的學生基本放棄了整理錯題這個良好的習慣。“總結近義詞”也是雅思聽力學習最常用的方法,但仍有40.29%的學生幾乎沒有主動整理近義詞的習慣,無疑使他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總結方法”的策略對聽力學習非常實用,有33.09%的學生能經常總結學習方法,也有23.02%的學生不使用這個策略。
3. 社交/情感策略使用情況分析。社交/情感策略是指與他人互動或自身情感控制的策略, 它包括合作、澄清或詢問、降低焦慮和自我鼓勵等策略。問卷中社交/情感策略僅設計了一道題:你是否會和老師同學交流聽力學習方法。只有27.33%的學生表示“經常會”,39.57%的學生選擇了“有點會”,33.09%的學生選擇了“通常不會”。因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關于聽力學習方法或學習策略的交流,所以策略使用情況不理想也是預料之中。因此,教師應重視社交/情感策略,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
三、學習策略培養建議
本次問卷調查發現,高一年級的聽力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非常不理想,教學中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1. 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比認知策略使用情況略好。元認知策略中的“狀態評估”和“動機評估”兩個維度的數據略好于“時間規劃”和“方法反思”。因為元認知策略主要反應學生對自己的主觀評價,教師仍需在教學中加強指導,明晰評價標準,幫助學生較為客觀地評價學習狀態和動機,更好地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
2. 認知策略中的“預測”使用情況最為理想,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反復強化的結果,教師仍要注重培養學生根據已知信息預測答案的能力。“重復策略”屬于低階策略,“總結策略”屬于高階策略,學生在這兩個維度的使用情況都不理想。一方面,教師認為“重復策略”非常簡單,學生可以自主使用,沒有刻意強化這個策略,導致學生忽略了重復策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想通過高階的“總結策略”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但總結策略相對而言使用起來比較費神,部分學生自主性較差,所以無法經常使用該策略。
3. 教師首先應提高自身對策略的認識,掌握一套系統的策略培養方法,不僅要關注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還要關注情感態度策略。這三種策略互為支撐,互相促進。教師也不能只關注高階策略而忽略了低階策略,低階策略的熟練使用,有利于高階策略的培養。
4. 雖然社會/情感策略在本次問卷中所占題目數量較少,但該策略對于建立聽力學習共同體有重要指導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降低焦慮”和“自我鼓勵”策略的習得,能夠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維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培養成為 終生學習者。
值得注意的是,策略的訓練一般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看出效果。 不同的學生,處理不同的聽力任務使用策略各有不同。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多樣化的策略,告別被動學習和機械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就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率,進而提升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艷.英語聽力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3]Gary Buck.聽力評價[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4]O'Malley J M,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