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樹是產糧大縣,也是王貴滿的家鄉。這里是典型的東北黑土區,風調雨順,土地肥沃。1983年,王貴滿從延邊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先到縣農業局工作,一年后來到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1996年擔任站長。
王貴滿是個愛琢磨的人。技術推廣工作做得不錯,年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他發現,東北糧食產量雖然節節攀高,但是過度開墾和大量化肥的使用,讓黑土地越來越“瘦”、越來越薄。2000年春耕前,一場罕見的狂風過后,地里的黑土被卷走厚厚一層。王貴滿心疼得要命:“黑土沒了,用什么打糧食?”從此以后,如何保住黑土成了他的一塊心結。只要有什么技術能保護黑土地,他都要試試。
2007年秋季的一天,在梨樹縣一家小飯館,有四個人坐在一起吃飯閑聊。他們是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旭東、現任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時任梨樹當地一家農機生產企業負責人苗全,還有一位就是王貴滿。
2006年,張旭東從國外學成歸來,想在吉林找塊試驗田研究保護性耕作。王貴滿與他一拍即合,幫助他在梨樹縣高家村建了15公頃的試驗基地。
2007年秋,張旭東來梨樹看地,恰逢關義新來搞種子試驗,通過王貴滿,兩位國字頭專家和兩位梨樹人湊到了一起。四個人在小飯館里海闊天空地閑聊,聊著聊著就講到了沙塵暴、黑土退化,剛從國外歸來的張旭東還提起歐美以秸稈還田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四個人年齡相仿,都是40多歲,書生意氣,越聊越興奮。
王貴滿提出,要整就整最先進的,向國際標準看齊。張旭東負責提供技術和實施效果監測,關義新對農機具感興趣,和苗全一起做免耕播種機械,王貴滿負責推廣示范……
歐美國家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機械設備先進,保護土地可以休耕、輪作,一年不產糧不是啥大事。而在東北,土地都分散于農民手里,家家戶戶的收入都指望著土地,突然改變千百年來的耕作方式,沒人敢開這個頭。要等農民想通,不知得等到猴年馬月。王貴滿一出手就不走尋常路。他率先找到當地種糧大戶楊青奎,拍著胸脯給他畫了個“大餅”:“你按我說的做,我擔保你一坰地多收2000斤。”在楊青奎眼里,王貴滿是個有本事的人,認識很多大專家,再加上“多收2000斤”的誘惑,不由不心動。說通了楊青奎,他又去“忽悠”當地的種糧大戶盧偉。盧偉的合作社規模較大,但是還差點名氣。王貴滿給他畫了個更大的“餅”:“你好好干,將來肯定有領導來你這兒參觀!”
就這樣,連“畫餅”帶“忽悠”,試驗由點及面,一點點開展起來。通過給黑土地蓋“被子”,試驗地塊1公頃土地比過去節本增效2000多元,年增產2000多斤;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后,表層土壤有機質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頃可減少土壤風蝕量800多噸……這種保護性耕作技術被稱為“梨樹模式”。
其實,當了20多年的農技站長,王貴滿不是沒有機會提拔。由于在崗位上表現出色,縣里曾想提拔他到農業局當領導,他沒干。“一直踩在土地上干活,我愛種地,也只懂種地。”他說。也有科研院所找他去搞研究,他也沒干,他說自己英語不好,搞科研沒有更大的上升空間。他就安心做個站長,踏踏實實種地。
別看只是一個縣的農技站長,他可是首批原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專家。在站里,他很重視提高大家的業務水平。小小的縣級農技站臥虎藏龍,一共有三位二級研究員,三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放眼全國的基層農技站,這種人才輩出的情況也屬罕見。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就得好好保護黑土地。‘梨樹模式完全推廣開,還需要一段時間。”王貴滿掰著手指認真地說,“再說,吉林省提出要做現代農業排頭兵,梨樹是試點縣,咱拿著國家的工資,就得有點擔當。”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