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今年,這個法寶變了。
今年的秋季學期是中小學全面落實“雙減”新政的第一個學期,教育部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要合理控制考試難度,嚴禁超課標超教學進度命題。要合理運用考試結果,學校期中期末考試實行等級評價。在新的形勢下學生如何調整學習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過程評價”替代分分必爭
如今,用“過程評價”“等級評價”代替過去的分分必爭。不再只看考試的結果,而是要關注整個學習的過程。
有的家長會擔心沒有考試這個“緊箍咒”,學生沒有壓力就不再愛學習了。這其實是狹隘地理解學習,把學習等同于學習課堂知識,把學習等同于考試考出好分數。如果把學習的效果只用考試的結果來衡量,就會分分計較,必然導致超前學習。甚至出現一些所謂的重點學校,在小學一年級入學考試的時候考出了三四年級的難度。這不是在選拔人,而是在為難人。
除了極少數孩子具有超常天賦,絕大部分小孩都應該遵循自身成長規律來學習。過早給孩子超出他能力的壓力,并不會帶來學習動力,反而適得其反。正由于忽視了人的成長,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甚至會出現厭世情緒。
探索未知,開拓科學創新思維
廣泛閱讀,發展多種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課外沒有了學科培訓,不必在考試技巧上來回磨煉,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綜合的能力,比如廣泛的閱讀、更多的生活體驗,發現學科學習之外的更多的潛力。
在中國流傳已久的“錢學森之問”,據稱是錢老生前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問題實際上錢老給出了答案:“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他說,培養具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才,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錢老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很注重全面培養,讓他既學理科也學繪畫和音樂。他認為藝術的修養對他日后的科學工作很重要,開闊了科學創新的思維。
學會自主安排,提高學習內驅力
減輕課業負擔之后,孩子們多了自主安排的時間,可以用來增加閱讀、加強體育運動,也可以參觀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甚至可以用來發呆。
俗話說:“只學習不休息,聰明孩子也變傻。”如今,一些家長往往見不得孩子娛樂和休息,要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緊緊張張。但其實大腦科學研究發現,適當休息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時候人看起來在做無關的事情,其實大腦的后臺在進行復雜的信息處理和加工。(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