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指粉絲圈子,“飯”即“fan(粉絲)”的音譯。飯圈亂象頻現,已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之一。從偶像選秀類節目中有選手的粉絲集資超百萬元涉嫌非法集資,到為“偶像”投票購買大量酸奶飲品掃碼后將酸奶倒掉,再到當紅藝人涉嫌違法犯罪時仍有不少粉絲為其搖旗吶喊,今年以來,因粉絲追星而曝出的各種新聞事件層出不窮,飯圈亂象也將粉絲文化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近日,記者以粉絲身份加入多位當紅明星的粉絲群中,揭開扭曲飯圈文化背后的真相。
關卡諸多入群嚴格
這些粉絲群的成員大多是青少年,有些群里的“00后”甚至占了八九成。
15歲的北京初三學生小可告訴記者,要順利加入一個當紅明星粉絲群,需要越過重重關卡:微博超話等級不低于10級,不僅要關注明星本人還要關注工作室,個人微博中關于該明星的微博數不少于50條;就這樣,申請核驗后還不一定能通過,即使通過后還有一大堆群規要遵守,稍不注意就會被踢出群。
而想要達到微博超話10級,即使天天簽到、發帖,至少也要兩三個月時間。
后來,記者通過各種途徑加入了5個明星粉絲群,發現這些粉絲群均組織分工明確,下設打投組、宣傳組、反黑組、凈化組等。其中,反黑組負責搜索整理明星在網上的“黑料”,便于和其他粉絲一起向平臺客服投訴;凈化組主要負責微博和其他搜索平臺的詞條排序。
人們對飯圈亂象的詬病,控評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旦有網絡平臺涉及明星的負面消息,該明星的粉絲群就會組織粉絲想盡辦法一擁而上搶占評論前排進行反擊。記者看到,粉絲群里充斥著這樣的言論——“寧愿自己被罵,也不愿哥哥被罵”“如果不控評,讓黑料滿天飛,會影響哥哥的口碑和商業價值”。
流量造假畸形追星
除控評外,對流量的盲目追捧還衍生出大量的“數據注水”事件。幾年前就發生過某明星一條微博轉發量過億的情況,在網上引發一片嘩然。
記者調查發現,飯圈有完善的等級規則,內部階層分明,少部分核心粉絲掌握圈內話語權,當個別普通粉絲發表不同意見時就會遭到圍攻。
前幾天,在粉絲群里,記者首先肯定了某明星為救災作出的努力,隨后提出一線救災應當由更專業的人來做的觀點。群里立馬炸開了鍋,不少群友出來指責記者,甚至還有人發私信辱罵記者。
記者在這5個粉絲群里發現,對明星及其行為,都不能有反對哪怕是質疑的聲音,即便是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也可能被群起而攻之。
粉絲中還出現一些超越社會倫理底線甚至構成違法犯罪的行為。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黑粉”“私生飯”很能說明這一問題。“黑粉”是指惡意抹黑偶像的粉絲群體;“私生飯”則是指時時刻刻跟蹤明星、偷窺“偶像”,侵犯明星隱私權的粉絲。
今年7月15日,某明星在車中發現疑似定位追蹤器,其所屬公司發布聲明,表示已經報警處理,譴責倒賣藝人家庭住址、拍攝地點等個人信息的行為。
在某流量明星近期被刑事拘留后,還有很多粉絲在網上留言發表“哥哥是無辜的”“要去劫獄”等言論。
資本黑手盲目推動
在飯圈,很多粉絲都是通過網絡自發建立粉絲會,還分地區設分支,有后援會總會和分會,根據會員的專長特點,進行“站姐、反黑、打投、宣傳、文案”等分工。但隨著資本的涌入和利益的誘惑,許多粉絲會不再純粹。
在飯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錢不要追星。而粉絲們為偶像花的錢,最后很可能落入“粉頭”的口袋。
所謂“粉頭”,是指最具有號召力的粉絲,熟知藝人的行程安排,所有的現場應援、打榜投票、發布會應援集資等都是由“粉頭”進行組織。近年來,經常會曝出“粉頭”貪污、卷款跑路等消息。
“飯圈集資應援”大致可以分三類:一是包含實物回報的,如賣專輯、周邊產品,將所得利潤用于支持偶像的相關活動;二是不提供實物回報,但承諾把粉絲的真金白銀用于選秀投票、給偶像送禮物;三是說好了為偶像集資,承諾提供回報卻不兌現的詐騙行為。
2018年,某明星貼吧吧主在進行交接時,存在一筆算不清的賬款,有粉絲質疑吧主貪污了近209萬元的宣傳費用。隨后吧主發布微博澄清并辭職,最終不了了之。
明星實際上不是一個人,背后也不僅只有一個工作室,還有很多資本方支持,他們要借助明星效應來實現商業目的。正是因為有利可圖,一些資本方無視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組成了各種利益集團,想方設法收割粉絲的“錢袋子”。
專家表示,一些人靠流量經濟、粉絲經濟盈利,所做的一切核心是為資本服務,很多青少年表面上是在追星,實質上卻是被資本利用進行“傳銷式洗腦”,讓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專家認為,需多方發力及時止住這種歪風邪氣。
(摘自《法治日報》8.9 張守坤 ?溫遠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