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勝町”小鎮,被評為日本最美的村莊之一,因為它缺少一種東西:垃圾。上勝町隱藏在群山之中,缺少系統化的垃圾回收體系,十幾年來卻率先解決了垃圾問題,關鍵原因是在“人”。這里居住著1700多人,他們幾乎不生產垃圾。
在上勝町的街頭找不到公用垃圾箱,整個鎮只設有一個垃圾回收中心,所有垃圾在回收之前,必須經過分類處理,分類垃圾的細致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可回收類下設有45個小類,礦泉水瓶蓋、貼紙、瓶身分開歸類,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也得分開,一只襪子是“可燃物”,兩只襪子屬于“舊衣料”。就連牛奶盒也必須折平、洗凈、晾干。垃圾回收中心的兩位小哥會時刻監督居民是否投遞正確。
小鎮還鼓勵居民們重復多次使用物品,比如小鎮上開設了kuru-kuru店鋪,專門利用廢棄物來制作袋子、衣服和玩具,讓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環保做得好的國家都很注重個人環保意識的培養。比如,德國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德國一年級的小學生報到時,會領到一冊環保記事本,用于記述自己的環保活動。在學生的自然常識課里,對學生進行自然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內容很具體。而瑞士人垃圾分類處理的理念也自小養成,并對旁人予以監督。如果鄰居發現不合乎垃圾分類規定丟棄的行為,可以向垃圾巡警舉報。
(本版稿件綜合搜狐網、《環球》《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