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琳 王利君
摘要: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農民工市民化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對于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意義十分重大,是促進城鄉融合、區域經濟發展、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文章在調研數據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實證分析等方法,從農民工市民化發展意義、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深入展開論述。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政策研究
一、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義
農民工在城市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他們對城市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并且在城鎮化中有著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農民工市民化能夠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將農民的消費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從而提高經濟發展。農民工市民化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農民工市民化有利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能促進城鄉融合,化解農村勞動力剩余社會矛盾,推進城鎮化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農民工市民化不僅事關“三農”問題的破解、城鎮化戰略的推進,還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現階段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兒童、婦女、老人留守村莊,必然會引發“村心空”,產業虛、生氣失、人氣降,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解決,也能有效解決農村兩地分居的家庭矛盾、半工半耕的社會矛盾、勞動力缺失的經濟矛盾,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問題。因此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有利于經濟發展、人口充分就業、社會和諧穩定。
二、農民工市民化存在問題
(一)制度層面
農民工市民化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市民化政策滯后,戶籍改革制度與配套政策缺乏聯動機制,市民化政策整體布局碎片化。隨著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人口形態不斷變化,現行的行政級別劃分制度大大制約了人口規模發展的潛力。大城市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小城鎮因行政體制限制抑制戶籍人口增加。一些城市雖然建立了農民工落戶積分政策,但是因為程序的繁瑣并沒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落戶政策雖然有所放松,但是呈選擇性狀態。
(二)就業收入支撐層面
農民工就業不穩定,就業渠道單一,就業層次低、收入低。目前農民工大部分在建筑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工作,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就業選擇能力脆弱,一般是從事體力勞動,穩定性不強,有專業技能的較少,并且處于被動選擇。由于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缺乏支撐產業,持續吸納就業能力不足,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雖較以前年度有所下降,仍然占總樣本的比重大,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后,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不穩定的城鎮化,現階段供需結構失衡,城鎮化吸納就業能力不足。
(三)成本可接受層面
房價高,爆發式的增長構成了農民工留在城市最大的成本。當前農民工基本實現了職業的市民化,但是沒有實現實質性的市民化,要想增強農民工市民化意愿,“住有定所”很關鍵,能適應城市生活的農民工有38.71%,實際在城市購置有房產的僅有11.29%,因為房價高,沒有繳納住房公積金,又不符合相關優惠貸款政策,加之消費觀念陳舊,最終很少在城市買房落戶。
(四)社會保障層面
大部分農民工從事重體力、高體能工作,危險性大,沒有或者沒有連續繳納社保,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減退,許多工作難以勝任,部分因喪失勞動力致貧。多數農民工只是嵌入式生活在城市,絕大多數處于一種“偽城市化”狀態,他們游離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秉承著“自我保障,自力更生”的理念,很少甚至沒有關注過城市的社會保障政策,對此缺乏科學的系統的認識,且社保維權意識不強。
三、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破除農民工市民化身份障礙
剝奪戶籍上附屬社會利益,弱化戶口價值,降低進城落戶門檻。現階段絕大部分農民工是通過購房實現戶籍轉變的。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壁壘,簡化農民工落戶手續,推動新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戶籍改革核心要“減負”,將戶籍上的各種福利進行分解,還原戶籍僅是一種人口管理的工具作用。根據人口規模大小,對政府機構和人員編制進行改革,弱化行政級別制度,大型城市可以考慮在部分領域放開對農民工的限制,讓農民工與市民享有同等權利,中型城市要積極推進,縣城及小城市要徹底開放。政府應為有能力且愿意留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政策支持,如對舉家進城的農民工在農民工繼續教育、社保養老上、子女入學上給予充分保障,降低購房條件限制、為農民工繳納住房公積金、推行經濟適用房放寬政策、農民工子女入學保障政策、完善積分制落戶政策等。
(二)轉變觀念,把農民工市民化納入城市發展規劃
1. 合理規劃城鎮空間布局。增強小城鎮吸納能力,鼓勵農民工就地市民化。以產業集聚增加帶動就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承載能力,以產業興城,依城促產,注重產業集聚區與城市發展的統籌協調,城市建設部門與集聚區管理部門共同建設,實現整體規劃,連片開發,加強集聚區公共服務建設。放寬中小城鎮落戶政策,促進農民工在縣城或中心城鎮落戶;政府主導項目和重要產業向小城鎮適當傾斜,主導產業拉動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現勞動力就近就業。同時要加快服務業發展,兼顧農民工總量和結構特征,扶持農民工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服務業轉型。
2.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工就業轉型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現階段農民工七成以上在一線城市就業,三線城市城鎮化缺乏產業的支撐,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具有較強的集聚和擴散效應,促進人口集聚,增加非農人口所占總樣本的比重,進而解決農民工就業。然而現有的工業園區并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及上下游合作關系。要從產業鏈延伸,加大補鏈、強鏈力度,引導同類產品同類企業集聚,集群上下游企業通過分工協作配套提升生產效率集群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重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協調發展,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創新,進而實現農民工就業崗位充足、收入增加。同時要加快服務業發展,兼顧農民工總量和結構特征,扶持農民工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服務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