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既白
有一類昆蟲,它們不像我們哺乳動物般循序漸進地長大,而是在幼年時期進行一次次突兀的驟變。它們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我們熟悉的青蟲化蝶便是這一發(fā)育方式的代表。蟲大十八變,青蟲化蝶只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的冰山一角。精彩的蟲蟲大變身即將拉開帷幕,你就等著目瞪口呆吧!
大蚊的幼蟲藏在泥土中,它們的外觀契合許多人對蟲的灰暗印象:暗灰或褐色的身體呈蠕蟲狀,沒有完整的頭部,僅在前端有結(jié)構(gòu)簡單的口器,整個幼蟲就像一條短小的蚯蚓。不僅成蟲的大長腿在此時毫無蹤影,幼蟲甚至連成形的腿都沒有。因為身體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它們只能在潮濕的泥土中蠕動行進,以苔蘚或者腐殖質(zhì)為食。大蚊的幼蟲是不折不扣的肥胖蠕蟲,似乎不大討人喜歡。但你知道嗎,泥土中那些不討人愛的小蠕蟲,在幾個月后就會華麗地變?yōu)槔w弱優(yōu)美的空中“巨人”。
大蚊的成蟲體型碩大,修長的身軀如同一截細弱的樹枝,懸掛在發(fā)絲般的長腿構(gòu)成的支架中間,窄窄的一雙翅膀疊起,收放在背部。大蚊六條腿的跨度十分夸張,足展可以達到十多厘米,這也是大蚊名字中“大”字的來由。
大家能看清右側(cè)這一個個飯來張口的乳白色肉團嗎?這是幼年的猛蟻。孵化后,猛蟻寶寶會被工蟻仰面朝天地放置在專門的巢室中。這些寶寶完全沒有自行移動的能力,身體上唯一能夠運動的部分是它們的胸部,能夠如同象鼻一般四處探索。
當外出的工蟻帶回獵物并簡單肢解后,巢內(nèi)的工蟻會將肉塊直接放在幼蟲身邊。幼蟲不需費力,只要把細長的胸部搭在肉塊上,就能大快朵頤。就這樣,躺在安全的巢室中,享用著工蟻源源不斷運送來的食物,猛蟻寶寶度過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童年。
但這段童年往事,簡直是猛蟻不愿提起的“黑歷史”。因為成年后的猛蟻個個不僅是兇猛的食肉蟻,更是獨當一面的戰(zhàn)士。它們不僅有堅硬的身體和強壯的顎,腹部末端更有像胡蜂一樣可重復使用的有毒螫針。力量與化學毒劑的高效配合,使得猛蟻中的許多種類在外出覓食、捕殺獵物時習慣獨來獨往、單槍匹馬地迎戰(zhàn)。
標準的完全變態(tài)蟲都會經(jīng)歷四個生命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而有一小撮昆蟲,它們幼年時要經(jīng)歷數(shù)次外形的大轉(zhuǎn)變,比如我們常見的芫菁。
豆芫菁媽媽將卵集中產(chǎn)在土中,幾天后,小豆芫菁孵化。它們的身體扁平,胸部長著三對發(fā)達的、善于爬行和攀爬的小足,因此被稱作“三爪幼蟲”。
耐餓搜尋者:三爪幼蟲
三爪幼蟲此時的任務是找尋埋藏于地下的蝗蟲卵。這些小家伙似乎是天生的運動健將,它們不僅能憑借三對發(fā)達的小足快速進行大范圍活動,更有著驚人的耐受能力——在找到蝗蟲卵塊前能夠存活數(shù)十天,極端饑餓和干濕環(huán)境都能應對自如。
一旦找尋到蝗蟲卵塊,三爪幼蟲就會迅速咬破卵殼,鉆入其中大吃特吃。不到一周,它們就可以迎來第一次蛻變。
短腿胖食客:蠐螬型幼蟲
寄居在蝗蟲卵塊中的豆芫菁寶寶已經(jīng)衣食無憂,不再需要到處奔走。因此,在第一次脫皮后,三爪幼蟲搖身一變,成為“蠐螬型幼蟲”。在這個階段,豆芫菁寶寶僅需要在蝗蟲卵塊中不停啃食,因此蠐螬型幼蟲不再擅長移動。它們的腿顯著變短,僅蜷縮于胸部;身體從敏捷的條狀變成肥胖的“C”字形。
靜止的肉團:偽蛹
當蠐螬型幼蟲吃飽喝足,蝗蟲卵塊差不多被吃光時,便到了夏末秋初。天氣轉(zhuǎn)涼,蠐螬型幼蟲為了保存體力度過寒冬,又將迎來一次蛻變。這次,它們失去了最后的移動能力,甚至連進食功能都舍去了。它們不吃不動,新陳代謝降到極低的水平,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肉團,以此越冬。這個階段的豆芫菁寶寶被稱為“偽蛹”。
化蛹,羽化
以不吃不動的方式度過寒冬后,次年,偽蛹隨著氣溫升高而蘇醒,又一次蛻皮,變回蠐螬型幼蟲。緊接著,蠐螬型幼蟲迫不及待地再次蛻皮。這次蛻皮意味著豆芫菁幼蟲期的結(jié)束,豆芫菁寶寶終于在幾輪變形后順利化蛹。
從豆芫菁媽媽產(chǎn)下卵到豆芫菁寶寶順利羽化為成蟲,需要一年。這期間,豆芫菁寶寶經(jīng)歷了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以及反復的蛻變,而直到化蛹之前,幼蟲的內(nèi)臟結(jié)構(gòu)幾乎完全沒有變化,發(fā)生改變的只是幼蟲的外形。
怎么樣,蟲蟲們表演的“十八變”是不是十分精彩呢?
悠然樂摘自《奇趣百科·動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