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諾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名人名言總領全篇,并引入正題——路。)
我出生在閩東周寧,因父母異地工作,成長于閩北松溪。曾幾何時,僅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穿梭于兩座山城。隨著我長大,祖國經濟騰飛發展,我也一起見證了家鄉路的變化。(小作者語言凝練而有張力,用簡潔的話語交代自己隨父母遷徙異地后對家鄉道路變化的見證。)
行路難,探親亦難。(化用古人詩句,顯示出小作者深厚的古詩功底。)那時對于暈車的媽媽來說,回家探親的路總是曲折而又漫長,因為要坐三個多小時的班車,媽媽說:一路顛簸,到了家早已“生無可戀”。到我長大些,高速路修到了家門口。回家探親的路雖縮短了近兩個小時,但自我懂事起,每次探親仍是一場“噩夢”……從一上車受不了汽油味到打開車門吐個不停,路上的我總把爸媽嚇得不輕。
行路難,致富也難。(與上段首行形成呼應,總結整段文字。)山城雖然偏遠,但農作物產品是豐富的。大人們說,因為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每年都有許多農作物賣不出去,給農民造成不小的損失,致富也難。而如今,衢寧鐵路的建成,山區的果蔬、茶葉及竹木等產業沿著鐵路線,步入經濟騰飛的快車道,鄉親們也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沐浴著鄉村振興的春風,家鄉的路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從松建高速到衢寧鐵路,山區人民“山高路長用肩挑,半世光陰路上忙”的苦澀記憶終將遠去。隨之而來的是“山區瑰寶‘闖天下,千里之路用半晌”的鐵路新時代。(“闖”字用得精妙,顯示出了繼往開來的魄力。)
再次踏上回家的列車,飛奔在衢寧鐵路上,穿越崇山峻嶺,探親不再有“恐懼”。看著車窗外風景如畫,聽著車廂內歡聲笑語,我不由得從心底發出一句感嘆:“享受新生活,感恩共產黨。”(末尾升華主題,讓全篇文字有了新的高度。)
指導教師:楊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