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楫 袁勤琴 張藝瀚 邱莉興
【摘 要】目的:探討病案質量全程管理的應用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時段內患者病案共140份,依據隨機數字表法納入常規組(70份)、管理組(70份)。常規組施行常規病案管理,管理組施行全程病案管理,比較病案管理質量評分、差錯率。結果:管理組病案管理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差錯率(2.86%)低于常規組(14.29%),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結論:針對患者病案管理工作,施行全程病案管理模式,既可增強管理質量,還可降低病案差錯率,預防醫療糾紛,值得推廣。
【關鍵詞】病案質量;全程管理;差錯率;效果
病案是醫務人員用于問診、查體和檢查診斷、治療、護理等服務的文字載體,更是反應患者診療過程、治療效果的原始材料,具備法律效力,還是用于臨床科研、評估醫療質量和技術的依據,即做好病案質量管理,是增強醫療質量的前提[1]。選取本院患者病案共140份,明確病案質量全程管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時段內患者病案共140份,依據隨機數字表法納入常規組(70份)、管理組(70份)。常規組,男性病案36份,女性病案34份,年齡21歲~66歲,平均年齡(43.13±7.86)歲。管理組男性病案37份,女性病案33份,年齡19歲~67歲,平均年齡(42.54±7.28)歲。組間數據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施行常規病案管理,即職能科室定期抽查運行病歷、歸檔病案質量,但未對各份病案施行全面干預;臨床科室內部控制集中審核簽字是否及時、是否缺頁。管理組施行全程病案管理,具體為:以臨床科室、醫務科和病案統計科、質控辦、信息科、護理部等諸多職能部門,再聯合質控人員做好病案質量全程管理,確保病案書寫、質控等工作均應滿足《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2013年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病歷書寫基本規范(2010版)》等相關規定。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1)病案形成。作為病案質量管理的基礎環節,應時刻保證病案的真實性,若病案書寫欠缺真實性,會面臨違法違規等事件。但在具體情況下,部分醫務人員尚未認識到該項工作的必要性,病史采集時存在敷衍了事和問詢不詳等狀況,僅依據主觀臆斷診斷病情、編造病史,較為嚴重時還會存在“張冠李戴”的狀況。另外,知情同意制度是醫療工作制度的組成核心,如病情交代、特殊檢查、治療等條件下均應以書面形式征求患者同意,若未做好此環節質控工作,一旦面臨醫療糾紛,會因書面證明提供不足而敗訴[2]。(2)病案使用及保管。依據科室現有規章制度,構建健全化病案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如病案使用完畢后由誰保管、檢驗單和化驗單粘貼核對工作等;病歷架應佩戴鎖頭,值班人員離開時應及時上鎖,以免造成病歷丟失;若需復印病案,應由醫務部門審核同意后方可借閱病案,待復印結束時由專人送回病區,預防資料丟失[3]。(3)出院病案管理。作為病案管理的終末質控環節,盡管是事后控制措施,但也可發現病案遺漏問題,通過及時反饋告知對應科室做好病案問題整改,增強病案質量[4]。
1.3 觀察指標
(1)比較病案管理質量評分。依據病案管理質量調查問卷,設有病案首頁、病程記錄、醫囑單/手術記錄單、檢查單等維度,評分越高表明病案管理質量越佳。(2)比較病案管理差錯率。包括編碼差錯、整理順序差錯、借閱登記遺漏。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比較病案管理質量評分
常規組病案管理質量評分低于管理組,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病案管理差錯率
管理組病案管理差錯率為2.86%,低于常規組14.29%,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病案全程管理是將病案統計科、質控辦、醫務科、護理部及信息科等諸多部門納入管理范疇,通過聯合參與的方式落實病案管理工作,輔之部門聯動,對醫務人員施行病案書寫及管理培訓、檢查等工作。本研究可知,和常規組比較,管理組病案管理質量評分較高、差錯率較低(2.86%),組間數據有意義(P<0.05)。
綜上,針對患者病案管理工作,施行全程病案管理模式,既可增強管理質量,還可降低病案差錯率,預防醫療糾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鋒,冉麗,邱艷,等.病案質量全程管理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病案,2020,21(1):6-8.
[2] 林鑫,許鳳娟.區塊鏈在醫院病案管理中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21,42(2):148-150.
[3] 李汝新,李風玲,王風云,等.PDCA在改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護理病案數據質量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7):1097-1101.
[4] 王向云.規范化流程管理在病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醫技雜志,2020,27(12):169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