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佳
【摘 要】目的:探討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的有效性。方法:針對我院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患者68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均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分析患者的腫瘤情況、手術時間、病灶完整切除率、手術中出現并發癥情況。結果:68例患者中腫瘤情況(腫瘤位置、大小和形態等)是影響手術中并發癥發生及手術時間的重要因素。68例患者經治療后的手術時間為(55.46±12.33)min,病灶完整切除率為95.59%(65/68),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生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為13.24%(9/68),其中穿孔2例,出血7例;手術結束后無遲發性出血和穿孔現象的發生。結論:針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的有效性較高,能達到較為顯著的完整切除病灶效果,手術鮮少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及不良預后,簡化癌前病變篩查方法。
【關鍵詞】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早期胃癌;癌前病變;治療有效性
胃癌主要是指臨床中來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現象,其發生率占據著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胃癌的發生主要與多方面的因素相關,早期胃癌患者一般不存在明顯病癥或病癥較為輕微,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厭食、上腹部深壓痛等等[1]。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通過微小的創傷將整塊淺表黏膜病變切除,這一手術治療方案已經在臨床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的治療中得到顯著的推廣使用,能將癌前病變的篩查方式變得更加簡便[2]。為了分析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有效性,我院針對收治的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展開了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我院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患者68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齡38歲~75歲,平均年齡(59.79±5.63)歲,其中上腹部不適患者45例,食欲不振患者33例,不明原因消瘦患者20例。
1.2 方法
對患者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術前一周停用抗凝劑、鎮痛解熱藥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等,常規對患者的血小板、紅細胞、血紅蛋白、凝血酶原時間及出凝血時間等進行檢查,術前禁食8小時以上,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下全身靜脈麻醉處理,給予放大胃鏡前端安置透明帽,進鏡之前對病變范圍進行明確,采用Dual刀標記病變部位后沿著邊界外0.5位置處進行標記,要求各個標記點之間的距離為0.5cm。在病灶標記點外側實施多點黏膜下的0.2%靛胭脂+0.1%腎上腺素的甘油果糖和透明酸鈉凝膠的混合物注射處理,在標記點外側用Dual刀環周切開病變黏膜,將黏膜下層充分暴露,在黏膜下層間隙實施逐層的剝離操作(要求在此過程中反復黏膜下注射處理),在剝離黏膜下層組織的過程中使用透明帽增加穩定性,使得視野充分暴露。針對少量出血患者給予Dual刀止血,針對出血嚴重的患者給予熱止血鉗的處理。手術后對切除標本實施大頭針的展平后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對其大小進行準確測量,拍照之后浸泡在福爾馬林液中,由病理醫師實施相應病理形態、大小、部位等情況的處理和觀察。
1.3 觀察指標
針對68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患者的的腫瘤情況、手術時間、病灶完整切除率、術中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進行觀察。
2 結果
68例患者中腫瘤情況(腫瘤位置、大小和形態等)是影響手術中并發癥發生及手術時間的重要因素。68例患者中腺瘤患者15例,高級別黏膜內腫瘤患者39例,高級別黏膜內腫瘤伴局部癌變患者14例。其中賁門部位病變患者5例(7.35%),胃體部位病變患者9例(12.24%)、胃角部位病變患者15例(22.06%),胃竇部位病變患者39例(57.35%);病灶大小平均為(1.62±0.69)cm。68例患者經治療后的手術時間為(55.46±12.33)min,病灶完整切除率為95.59%(65/68),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生穿孔和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為13.24%(9/68),其中穿孔2例,出血7例。
3 討論
現階段臨床中胃癌的發生率逐年增長,以往臨床中一般實施開放性手術部分胃切除治療聯合淋巴結清掃或腹腔鏡下淋巴結清掃手術等治療方案。但由于開放性手術治療具有較大的創傷性,逐漸被內鏡手術療法取代[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屬于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微創手術方式,但開展這一術式之前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要求患者在術前經準確和嚴格地放大內鏡檢查、染色內鏡檢查、超聲內鏡檢查、腹部CT檢查及NBI等和檢查綜合評估之后才能進行手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整塊切除不同位置和大小的表淺胃腸道的腫瘤,具有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術中和術后的并發癥現象較少,復發率低。但在手術開展過程中腫瘤形態和位置是影響手術中并發癥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因此在對胃底和賁門的病變部位實施操作時應時刻注意預防并發癥的出現。手術治療中可以給予二氧化碳氣體注入治療,減輕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情啊狂[4]。而臨床報道顯示,腫瘤位置、大小等是手術操作時間的獨立影響因素,因此在術前應結合這些特點預判手術時間,作出相應的預見性處理。
綜上所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有效性較為顯著,病灶完整切除率較高,簡化癌前病變的篩查方式,建議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孫運軍,劉松,李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療效及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9):647-651.
[2] 張志鎰,吳正奇,盧林芝,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20,24(7):108-113.
[3] 董英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5):838-840.
[4] 修輝,劉希雙.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9,27(4):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