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鋒
【摘 要】目的:探討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的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取西醫療法,觀察組聯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治療。結果:治療前,兩組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無明顯差異(P >0.05),治療后,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均明顯降低(P <0.05),且觀察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結論:茯苓桂枝白術湯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有較為滿意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腹水量積分;肝功能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主要是由于長期飲酒和病毒性肝炎等原因所引起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為組織特征的進行性慢性肝病。主要表現為黃疸、乏力和腹脹等;嚴重時會引起多種并發癥[1]。常規西醫是對于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療法,但是因為此法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預后非常容易出現各種的不良反應,因而很難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的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齡36歲~75歲,平均年齡(55.92±3.46)歲,腹圍85cm~110cm,平均腹圍(95.27±11.43) cm。對照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齡36歲~75歲,平均年齡(56.14±4.29)歲,腹圍85cm~110cm,平均腹圍(95.14±12.39)cm。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中肝炎病毒檢查為陽性的均予以抗病毒治療,對照組在此之上靜脈滴注3A氨基酸250mL,每天1次;靜脈注射還原型谷胱甘肽1.8g,每天1次;口服呋塞米20mg以及螺內酯40mg,每天1次;靜注維生素C針2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門冬氨酸鉀鎂針10mL,維生素B6針0.1g,每天1次。
觀察組聯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治療,組成為:桂枝15g,茯苓30g,甘草10g,白術30g;對于有明顯兼陽虛者加干姜10g和熟附子10g;兼氣虛的患者加黨參15g;兼濕熱重者加車前草15g和茵陳30g;兼陰虛者加干地黃15g、沙參15g和鱉甲15g。每天1劑,共服用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肝硬化腹水例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肝功能:AST、A/G、ALT和TBIL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腹水量積分和AST、A/G和ALT、TBIL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肝硬化是由于患者的肝臟出現大面積的實質病變,肝細胞逐漸壞死而導致發病。肝硬化的主要癥狀體征為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疸、肝掌和蜘蛛痣等,嚴重者會發生腹水,也預示著患者的肝硬化進入了晚期[2]。目前主要采取保肝藥物或采取支持治療等,但常常無法產生明顯的效果[3]。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肝硬化腹水是因為飲食不合理、情志刺激、蟲毒感染和病后續發等因素導致,肝硬化腹水的病理實質為本虛標實,在治療時需要遵守攻補兼施的原則[4]。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的組成主要為茯苓、甘草、桂枝和白術,其具有滲濕、溫陽和健脾的效果。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中,白術燥濕健脾;茯苓淡滲利水,化飲降濁;甘草和中益氣;桂枝溫通脾陽。本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積分和AST、A/G、AL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可以有效減輕腹水程度,改善肝功能。
綜上所述,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有較為滿意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燕,劉榮杰,林棟羚.改良后灌腸方法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應用與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8):45.
[2] 馬麗娜,鄭霞,俞美定.個體化中醫營養護理方案對肝硬化腹水伴營養不良患者肝功能,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1):148-151.
[3] 邢楓,李爽,張建軍,等.特利加壓素對頑固性肝硬化腹水的治療作用與效應特點觀察[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9,27(12):982-988.
[4] 劉彥興.脾虛血瘀水停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健脾活血利水湯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