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蔣勝男建議,取消國家公務員報考35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她表示,35歲是一個人做事業最好的黃金年華,也正處在一個艱難的人生階段,上有老下有小。很多35歲以上者在二次就業時遇到年齡歧視。工作不應該有這種歧視,最重要的是看人的能力和認真工作的態度。3月7日,這一話題沖上新聞熱搜第一名。
這一話題之所以沖上熱搜榜,既說明人們對兩會新聞的高度關注,也說明“35歲現象”確實已經成為值得重視的問題。所謂“35歲門檻”,主要指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干部遴選時,均將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同時,在國企、私企等用工市場,往往也仿照公職人員招錄的做法,或明或暗地設定了“35歲門檻”。這樣的做法,導致小于35歲者是“人力資源”,大于35歲者就成了“人力負擔”。
雖然說“35歲門檻”的形成有其對應的社會背景,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當時看起來合理的標準已經顯得與時代發展不那么協調。對于年齡在35歲左右的中年人來說,這更是一種巨大壓力——體制內的基本上失去了晉升空間,失去了工作激情和熱度;體制外的由于擔心辭職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敢辭職,對用人單位的不合理要求敢怒不敢言,或者因為已經超過35周歲而無法找到較好的工作而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
取消“35歲門檻”既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障礙,也有著扎實的現實基礎。無論是《勞動法》抑或其他法律法規,均未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錄用超過35歲的求職者。相反,《勞動法》一直強調和保護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要求用人單位不得設置不合理的招聘條件。現實中,不乏用人單位因年齡歧視、地區歧視而被判敗訴。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口紅利的式微,理當用更加科學的用人方式來應對。
無論從哪方面講,“35歲門檻”都不宜再成為招錄公職人員的硬性條件,也不該成為職場晉升的天花板。從公職人員招錄率先取消“35歲門檻”,既優化了人才評價機制和人力資源配置,也減輕了中年人的就業壓力。同時帶動國企、民企等其他用人單位取消“35歲門檻”,讓中年群體享受到平等的就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