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抗戰爆發后,各抗日根據地包括陜甘寧邊區最缺乏的是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我們黨已經培養了不少的領導人才,但是,現在有的骨干還不足以支撐斗爭的大廈,還須廣大地培養人才。
隨著大批革命青年、愛國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來到延安,改變了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原來的干部和人才結構,為黨大量培養干部提供了條件。
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先后開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青年干部培訓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女子大學等學校,對干部進行培訓。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培養高級軍政干部的最高軍事學府。抗大在陜北的3年多時間,共培養學員1.5萬余人,連同各分校共培養了10萬多名軍政干部。
延安和陜甘寧邊區是革命的大熔爐,是學習馬列主義的大學校,也是培育革命干部的大搖籃。干部學校的教員,分專職和兼職兩種。由于教員缺乏,許多中央領導人與各部門負責人都是學校的兼職教員。“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院校,全世界恐怕就只有這么一家?!比欢?,正是這一座座“窯洞大學”,正是如此艱苦的學習生活環境,磨礪了熱血青年的意志,培養了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力量。一位外國朋友稱贊說:“共產黨真了不起,吃小米飯,啃《資本論》。”
進步人士和青年知識分子通過教育培訓和社會實踐,大多數人逐步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成為堅定的革命者,其中許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抗大第二期共吸收外來青年知識分子609人,畢業時有427人加入了黨組織。陜北公學從1937年至1939年6月間共培養學員6000余人,其中約有3000人加入了黨組織。
廣大學員在延安的“窯洞大學”中,迅速成長為英勇的抗日戰士。學業期滿后,他們高唱《畢業歌》,告別延安,奔赴敵后抗日根據地。
(本版稿件綜合《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一書 李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