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的那樣:“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內心,內心形成的一些東西對他的神情儀態產生了影響,繼而面相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人的面相 往往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個樂觀愛笑的人和一個經常唉聲嘆氣的人,兩個人的面貌特點會因為其內心的狀態而表現出截然相反的特征,一個人面貌其實是相貌和心境結合的產物。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好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交往的因素。而產生好感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一個人的相貌,面容姣好,表情平靜自然,喜歡笑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通常都不會太差。人們在潛意識里是非常愿意同這類人打交道的。面部張揚、沉重、猙獰的人會讓人覺得這類人非常難接觸,人們會不自覺地收起自己交往之心。
研究人體語言的心理學家曾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做過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同高鼻梁的人打交道,要比同低鼻梁的人打交道困難得多。在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高鼻梁的人會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態度上也會表現得相對傲慢一些,這些表現都會影響人們的交往。因此心理學家提醒人們,在旅行的途中碰到用手輕摸鼻子或者將鼻孔抬高對著你的人。一般情況下不要向他們尋求幫助,因為他們幫助你的可能性會非常小。
“相由心生”這個典故發生在唐朝裴度的身上,出生河北東裴氏家族的裴度年輕時并不風光,曾一度貧困潦倒。
有一次,裴度外出遇見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在看了裴度的面相之后,發現其嘴角縱紋延伸入口,因此告誡他:“恐怕你有橫死之禍。”隨后他便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自此便皈依修行。
日后裴度又遇見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發現裴度的面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目光澄澈,于是便告訴裴度以后定能有所作為,官至宰相。
果然,裴度在唐德宗貞元五年考上進士,在唐憲宗時官至宰相。隨后裴度又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拜相,晚年隨世俗浮沉以避禍。裴度依照一行禪師的意思行善、斷惡、耕耘心田,因此前后面相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最終做到了相隨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