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7.4萬字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不設GDP具體量化目標等多個“首次”,引發廣泛關注。3月8日,國家發改委就諸多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為何首次不設GDP具體目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綱要草案》將GDP作為主要指標予以保留,同時將指標值設定為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這種表述方式在五年規劃史上還是首次。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能簡單以GDP增速論英雄,更不能為了經濟增長不顧質量效益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實現現代化也需要合理的增長,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綱要草案》的處理方式有效兼顧了這兩方面需求?!?/p>
為何民生福祉類指標數量最多
據胡祖才介紹,“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在主要指標設置上,民生福祉類指標數量最多,20個主要指標中有7個是民生福祉類的、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為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覆蓋了就業、收入、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各民生領域,這充分體現了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
在就業和收入方面,主要是推進更充分更有質量就業、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將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首要位置,擴大就業容量,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在教育方面,主要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在醫療衛生方面,主要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全全民醫保制度,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積極推進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用改革,切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等等。
在社會保障方面,主要是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
在養老育幼方面,主要是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由目前的1.8個提高到4.5個,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等。
為何優化城鎮化布局
超大城市要推動“瘦身健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劃定并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慎重撤縣設區。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導過度集中的資源要素逐步有序轉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三是與周邊中小城市、郊區新城等聯動發展,通過推進交通一體化,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大中城市要完善功能。就是要發揮大中城市綜合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生活品質。
縣城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h城是“鄉頭城尾”,是服務億萬農民的重要陣地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在多數地區,縣城仍是農民就醫、就業、子女入學的首選?,F在縣城建設中的短板弱項仍然很多,必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去年以來,我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這里也包括特大鎮,完善頂層設計、加強資金支持、有序開展示范帶動?!笆奈濉睍r期要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縣城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鎮化地區的縣城建設,合理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加強邊境城鎮建設。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4大領域17方面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宜居宜業。推動補齊群眾需求強烈的公共交通、停車場、充電樁等短板,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運用數字技術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此外,胡祖才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還首次設立安全發展專篇,對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保障糧食、能源資源和金融安全等作出具體安排。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超過60%、45%,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19+2”城市群格局基本確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胡祖才透露,“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處在60%至70%之間,所以這個階段還是一個較快發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轉型的關鍵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仍有2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在城市落戶,部分已經落戶的還存在市民化質量不高問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方面繼續降低落戶門檻,實現“愿落盡落”。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同時依法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三權”。
另一方面推動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一視同仁、應有盡有”。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推動非戶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同時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人地錢掛鉤”。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分配同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等掛鉤機制,根據人口流動實際調整公共服務領域人員編制和設施布局。
(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