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凌宇







摘要: 本文提出一種建立等效模型的高效電磁輻射仿真方法,通過應用仿真分析、實車測試的方式進行檢驗,從仿真分析的結果來看,結果表現可靠,且經過簡化后的模型,使得整體仿真效率更加的突出,通過此有效促進車內電磁防護工作的開展,且為相關輻射標準制定提供借鑒。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icien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imula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an equivalent model. It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vehicle on board test.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simplified model makes the overall simulation efficiency more prominent, this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 in the car,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radiation standards.
關鍵詞: 電動汽車電磁干擾;電磁輻射;電磁兼容;仿真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electric vehicles;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simulation
中圖分類號:U472.4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7-0044-04
1? 電磁干擾產生機理分析
1.1 DC/DC變換器? 此次研究中的純電動汽車DC/DC變換器,其功率模塊應用IGBT,其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保持較高的開關通斷頻率,通常在每秒時間內能夠完成萬次以上的開關通斷,而受高頻率的轉換影響,使得其在運轉工作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瞬時電壓/電流變化量,進而形成電磁干擾,因此在純電動汽車中該部分結構屬于較為主要的電磁干擾源之一。
1.2 驅動電機? 驅動電機在運轉工作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大的電磁的干擾,從其干擾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進行分類,主要可分為傳導干擾、輻射干擾兩種方式。其中傳導干擾產生主要由內部電路出現共阻抗耦合現象引起,使得相關干擾信號順導線作用在與之相連接的電子設備上;而輻射干擾主要由驅動電機內部磁路運轉工作影響,其會向周圍空間釋放電磁波,進而對電子設備產生干擾作用。在這兩種干擾模式影響下,使得驅動電機表現出較強的電磁干擾性。
2? 模型建立
2.1 車身模型? 在對車身模型進行創建的過程中,常會受到較多實際因素影響,如:計算機運行速度、運行內存等,使得創建模型難以在各個方面精準控制,因此通常需要對車體各部分結構做出適當的取舍。從實際模型構建來看,在模型中能夠對車體外形、內部結構、電纜布置、電機布置等進行較好的展現,但是如果將這些信息都在模型中較為精準的進行展現,將會使得計算機的計算量出現較大幅度增加,進而對后期網格處理產生不良影響,出現處理畸變的情況,甚至會對仿真結果準確性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模型構建的時候,可先將車內部存在的一些非電解質結構和車外部不影響仿真的構件進行忽略,如:座椅、方向盤、輪胎、后視鏡等。然后依照此方法應用Pro/Engineer構建電動汽車的車身,嚴格依照車體尺寸要求輸入參數構建模型,本次構建模型汽車外觀尺寸為4.554m×1.822m×1.630m。在完成模型創建后,將之導入到CST之中,并對其做進一步的處理。在應用Pro/Engineer進行模型構建的過程中,創建的各個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厚度值,受這些值影響,將會對后續網格剖分和模型計算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導入CST后應對其做出處理,僅將外觀表面保留下來。同時,在原有模型中還存在曲邊、倒角等細微處的處理,這些在進行仿真時都會增大運算量,因此在導入CST后應將這些不必要的細小特征進行優化,在經過處理之后,車體表面應表現為無間隙完整面。在對模型進行清理簡化之后,為確保后期電磁輻射仿真能夠順利開展進行,應先針對模型網格進行剖分,在進行剖分的過程中,網格尺寸如果越小,劃分將會顯得更加密集,由此得到的結果也將更加的準確,但也對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計算;如果網格尺寸設置得較為稀疏,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計算時間,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計算的精度。所以在設置網格尺寸的過程中,應注意結合實際情況來展開設置。在本次研究中為有效降低仿真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同時參考實際模型進行尺寸設置,最后將模型尺寸設為0.2m。
2.2 DC/DC變換器等效模型? DC/DC變換器在運轉工作的過程中,主要針對高電壓進行轉換,將300V-340V電壓轉換成為12V的電壓,然后為電動汽車中的各電子設備進行供電。其功率模塊應用IGBT,每秒時間內能夠完成萬次以上的開關通斷,高頻率的通斷使得其產生較大的瞬時電壓/電流變化量,進而造成電磁干擾。在進行該部分的模型構建時,將其設計成為電偶極子天線模型,同時將等效模型的長度控制在1000mm。
2.3 驅動電機等效模型? 驅動電機在運轉工作時,內部磁路會向周邊敷設電磁能量,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電磁波,屬于純電動汽車中另外一個電磁干擾源。本次研究的電動汽車電機,工作電壓在300V左右,因此在對之進行電磁場仿真的時候,同樣設計為電偶極子天線模型,且將其長控制在500mm。
3? 電磁仿真分析
3.1 建模仿真流程? 在針對整車進行的電磁仿真中,主要應用輻射源添加激勵的方式來進行,然后將車身模型與輻射源模型完成整合,依照整車輻射源的實際位置確定仿真模型。為保證仿真模型整合能夠準確對位,應用空間坐標進行定義,其中X軸表示車體高度;Y軸表示車體寬度;Z軸表示車體長度,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點位都在創建的坐標系中定位。
3.2 激勵源? 依照純電動車實際驅動電機、動力電纜等所在位置,確定激勵源的輸入坐標,具體如表1所示。
3.3 驅動電機仿真分析
3.3.1 設置合適的線路阻抗? 電動車中構建的電網會受到較多因素影響,從而造成線路阻抗產生變化,為了能夠在仿真分析的時候能夠有效模擬和測試,通常采用設置合適穩定的線路阻抗來進行模擬,一般在射頻段設置50Ω網絡阻抗。
3.3.2 隔離受測試設備? 為避免受測試設備與電網之間形成相互干擾,在進行仿真分析時需對二者做相互隔離處理,以此測試得到結果才更為準確。在隔離方式上主要采用添加LISN來實現,LISN的結構和原理如圖1所示。針對三相異步電動機進行等效電路圖構建,具體如圖2所示,因為三相處于對稱狀態,因此只需對其中一相的電路進行研究。測試時為避免干擾應加入LISN。在應用CST軟件進行仿真實驗的過程中,針對驅動電機的傳導干擾仿真時,將電壓頻率設定為50Hz,輸入正弦電壓設為300V。同時其中其它元件的參數信息設置為:R1:9.34Ω、R2:5.51Ω、R3:5.51Ω、L1:0.25H、L2:0.25H、L3:0.23H。從相關標準的規定情況來看,要求在測試傳導干擾的時候,設置仿真頻率應在30MHz以內,從實際測試情況來看,在測試頻率數值超過1000Hz之后,產生的干擾電壓處于極低的狀態,因此本次研究將仿真測試頻率控制在0-1000Hz范圍內,然后對干擾電路中電阻R4與R5兩端的電壓進行實時觀察,由此可測出電路中產生傳導干擾電壓大小,并獲取到其產生變化情況。在整個測試過程中,處于0-1000Hz范圍內的電壓脈沖較為平穩,整體數值較低,但在50Hz頻率、980Hz頻率兩個點位處,出現較大的電壓脈沖,且其中980Hz頻率處產生脈沖最高,達到0.37V。
3.4 整車車內電磁輻射仿真
3.4.1 整車電磁輻射仿真模型? 在進行整車電磁輻射仿真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多種模型類型:車體模型、DC/DC變換器模型、驅動電機模型等。
3.4.2 仿真結果分析? 在仿真的過程中,將仿真頻率分別設置為100MHz、200MHz、300MHz,觀察車身表面電流情況,結果分別為圖3-圖5所示。對上面不同頻率的仿真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從中發現以下幾點特點:①車載通訊天線釋放出來的電場輻射值最高;②在汽車內部的前排位置處存在的電場輻射值相較于后排更高,且在駕駛位置處輻射值最大,由這也可看出車載通訊天線輻射電廠主要作用于車外,對車內產生輻射影響較小;③電場輻射強度與干擾源之間距離有直接性關系。圖6為點A位置處的電場輻射值變化情況。從上面的仿真結果來看,①此次研究純電動汽車,其內部的最大電場輻射值為1.48V/M;
②在頻率處于80MHz左右時,車內出現最大輻射情況,因此在選擇該種汽車時,應做好該頻率段的電磁場屏蔽工作;③在汽車內部,位于駕駛員頭部區域的電磁輻射相對較高,且整體呈現出前排電磁輻射大于后排電磁輻射的情況,離主要輻射干擾源位置越近,產生的輻射量越大。
4? 結語
為了有效提升電動汽車的電磁兼容性能,在對其進行設計生產的過程中,應重點分析電磁干擾的實際情況,并研究有效的干擾抑制措施,從本次研究實際結果來看,主要得到以下幾點結論:①電動汽車在運行工作的過程中,其內部產生電場值大小受水平高度影響,整體呈現出遞減趨勢,高度越高電場值減小越大;②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建模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能夠為實際生產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模型精度與數據都具有較高的可靠性;③在汽車內部驅動線纜位置釋放出來的電場強度較大,相較于其它位置明顯更高,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重點加強對該位置的屏蔽處理,如:可適當提升其與車底板之間距離,通過距離延長的方式來達到降低車內電磁輻射量的目的,從而更好的保障車內人員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李洋.純電動汽車車內電磁輻射研究與分析[D].中北大學,2018.
[2]薛俊超.純電動汽車車內電磁輻射仿真與試驗[D].長安大學,2018.
[3]劉紹波,曹志良.電動汽車車內電磁輻射的仿真分析研究[J].電子器件,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