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寶,王琴,張國,華袁勇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5)
梅尼埃病(MD)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的慢性耳源性眩暈疾病,但其發病機制仍不明確,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膜迷路積水,其病因學說[1-3]主要有內淋巴循環障礙、內淋巴產生過多、非特異性炎癥、變態免疫反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內分泌紊亂、內耳微循環障礙等。國內外研究學者都比較認可MD是一組多因素參與的疾病[4],同時有很多誘發及加重因素加入其中[5],比如:勞累、精神工作壓力大、睡眠障礙、情緒緊張或激動、氣候變化、病毒感染等,使得MD患者治療效果經常不盡人意。臨床上發現很多MD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睡眠障礙問題,這或許對疾病的發展轉歸有了很大的影響,本研究旨在記錄MD患者的睡眠結構和睡眠質量,分析MD患者的睡眠特點,進一步指導臨床醫生在治療MD患者時及時發現患者伴有的睡眠問題,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措施,提高療效。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斷為MD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的研究對象均符合2017年《梅尼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6]制定的診斷標準。40例研究對象中女性25例,男性15例,平均年齡(40.11±11.3)歲,均為單耳發病,排除頸椎病、中樞性病變、精神疾病等其它疾病所致的眩暈,同時收集本院體檢中心接待的體檢者40例為對照組,入組病例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職業與觀察組相匹配。兩組排除標準:使用影響睡眠的藥物、肥胖、精神疾病、口咽喉疾病影響呼吸、高血壓病、糖尿病基礎疾病、心肺其它疾病。
兩組病例均采多導睡眠儀進行睡眠監測,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監測至少8小時的睡眠,記錄兩組的睡眠呼吸監測指標,比較兩組睡眠呼吸監測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的睡眠監測總記錄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15)。但MD患者的睡眠潛伏期明顯延長(P=0.002)、有效睡眠時間明顯縮短(P=0.016)、睡眠效率顯著減低(P=0.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有效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數據的比較(±s)

表1 兩組間有效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數據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總記錄時間(min) 睡眠潛伏期(min) 有效睡眠時間(min) 睡眠效率(%)觀察組 40 531.45±46.05 19.03±17.96.415.58±72.36 77.94±13.79對照組 40 527.91±47.23 13.04±11.96 428.38±59.01 80.98±9.97 t 1.312 3.315 -2.346 3.125 P 0.215 0.002 0.016 0.005
兩組間的患者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平均血氧飽和度及最低血氧飽和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MD患者入睡后覺醒時間明顯延長(P=0.029)、次數明顯增多(P=0.025)。見表2。
表2 兩組間的睡眠呼吸事件的比較(±s)

表2 兩組間的睡眠呼吸事件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AHI(次/h) 平均血氧飽和度(%) 最低血氧飽和度(%) 入睡后覺醒次數(次) 入睡后覺醒時間(min)觀察組 40 3.57±7.01 96.76±1.56 91.09±4.49 33.04±16.85 91.23±64.68對照組 40 3.59±6.94 96.83±1.79 90.76±5.14 26.01±11.92 74.01±51.02 t-0.306 1.896 0.315 2.526 2.386 P 0.897 0.298 0.883 0.025 0.029
在睡眠結構中,MD患者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一期(S1期)時間及百分比有所增多(P1=0.002;P2=0.000), 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二期(S2期)時間及百分比有明顯增多(P1=0.039;P2=0.002),而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三期(S3期)時間及百分比顯著減少(P1=0.000;P2=0.000), 快速動眼睡眠(REM期)時間及百分比也顯著減少(P1=0.002;P2=0.028),見表3。
表3 兩組間的睡眠結構特點的比較(±s)

表3 兩組間的睡眠結構特點的比較(±s)
注:S1期: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一期;S2期: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二期;S3期:非快速動眼睡眠第三期;REM期:快速動眼睡眠期
組別 例數 S1期 S2期 S3期 REM期時間(min) 百分比(%) 時間(min) 百分比(%) 時間(min) 百分比(%) 時間(min) 百分比(%)觀察組 40 57.13±24.97 14.04±5.42 221.07±50.14 55.02±9.05 73.44±45.96 17.03±10.02 62.03±21.45 14.26±4.07對照組 40 44.38±22.48 10.06±4.02 208.33±34.25 48.96±8.96 97.96±40.28 23.01±7.96 78.05±29.02 16.97±6.01 t 3.579 5.012 2.085 3.512 -5.125 -4.867 3.963 -2.896 P 0.002 0.000 0.039 0.002 0.000 0.000 0.002 0.028
MD在臨床上經常反復發作,持續時間長,有部分MD患者發病10年內會進展為雙耳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有效的治療對MD患者的預后極其關鍵。國內外研究發現MD患者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焦慮和抑郁狀況[7-11],國內外學者已經關注到MD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了,但目前未有相關研究關注MD患者的睡眠狀態。本研究通過觀察總結MD患者的睡眠情況,分析MD患者的睡眠質量及結構特點,進一步探討MD患者與睡眠障礙的相關性。
本研究中對MD患者和對照組的有效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比較發現MD患者夜間有效睡眠時間縮短明顯、睡眠效率下降明顯,提示MD患者睡眠質量下降明顯。MD患者的睡眠潛伏期和正常對照組相比明顯延長,提示MD患者存在明顯的入睡困難,進入深睡眠時間更長,大腦休息所需要的深睡眠時間無法保證。在睡眠的覺醒參數的比較中本研究發現MD患者入睡后的覺醒時間、次數明顯增多,提示MD患者很難完全進入深睡眠(S3期)。研究中對MD患者睡眠監測發現MD患者睡眠中一般無明顯呼吸障礙及睡眠低氧血癥發生,沒有睡眠中惡性事件的發生,表示MD患者睡眠無明顯呼吸阻塞情況發生,無惡性事件發生導致的睡眠結構及特點的改變。本研究還在研究MD患者睡眠結構特點中發現MD患者的S1期、S2期、S3期、REM期時間及百分比明顯不同于正常人群,MD患者睡眠結構中的S1期、S2期時間及百分比顯著增多,S3期及REM期時間及百分比顯著減少,表明MD患者的睡眠結構中的深睡眠時間及占比無法達標,而被較多的淺睡眠替代。睡眠是人及動物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在深睡眠期間內是體力得到恢復的過程時間,同時也大腦內廢物代謝的時間,深睡眠時間縮短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人的生理功能、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進而導致人體處于的疲勞狀態、認知功能的下降、精神心理的異常和健康狀況的改變,充足有效的深睡眠是維持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與穩定的重要保證[12-13],可見睡眠在疾病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同時疾病的狀態也會加重睡眠障礙,惡性循環會進一步加重疾病的發展,影響疾病的恢復。本研究發現MD患者在睡眠結構、睡眠質量上明顯區別于正常對照組,因此推測MD的發病與睡眠障礙可能存在著某種相關性。國內外有相關文獻報道,MD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合并有焦慮抑郁狀態[7-11],本研究發現很多MD患者在睡眠方面也存在明顯障礙,MD患者的睡眠障礙[14-16]可能是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睡眠障礙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理障礙,睡眠障礙及心理障礙又有礙于疾病的康復,甚至加重病情。
近年來研究[17]發現MD患者存在較多共病狀態,有研究報道MD患者發生全身系統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群,如偏頭痛、免疫系統疾病、精神心理障礙等。前庭性眩暈疾病中的MD合并精神心理障礙疾病明顯高于其它前庭性眩暈疾病,近年來這類共病狀態疾病被國內外較多研究關注[18],一方面考慮與前庭解剖關系有密切相關,MD內膜迷路積水引起內外淋巴循環障礙從而刺激前庭神經;另一方面由于前庭神經可能與控制情緒相關核團存在聯系纖維有關系,前庭神經的不適刺激會引起控制情緒相關核團分泌相關神經遞質,從而導致精神心理疾病。MD患者的睡眠障礙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發病機制目前無相關研究報道。但國內外研究發現[19-21],MD患者的海馬功能存在一定差異,MD患者存在雙側海馬功能連接與正常人群有一定差異,海馬連接區與前庭功能相近,有研究表明可能為MD眩暈的中樞機制, 同時海馬在顱內解剖中對睡眠的調節有起到一部分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眩暈患者包括MD患者的中樞系統功能區是否存在變化,在功能連接區是否有區別正常的功能連接。可見MD患者在治療時,臨床醫生不能僅局限于改善患者眩暈、聽力下降、耳悶脹感等癥狀,同時需關注精神心理、睡眠、腦功能的情況。
當然,本研究有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本研究未對MD患者進行不同的臨床分期的睡眠結構特點及質量進行比較;第二,本研究未對MD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與睡眠障礙的相關性進行進一步分析,這兩點也是本研究下一步需要進一步探究的。
綜上所述,MD患者睡眠質量明顯下降及睡眠結構明顯改變,所以對于MD患者的治療中臨床醫生除了對耳部癥狀的關注,也需兼顧治療MD患者的睡眠障礙,從而降低發作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