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莉,金潤浩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數達2.41億,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4.8億,占總人口數的34.9%,中國無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1]。但是目前的養老資源并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截至2019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僅20.4萬個,養老床位合計775.0萬張,每千名老年人僅擁有養老床位30.5張,在此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應運而生,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指通過整合社會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 以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對養老醫療服務的需求。本研究通過繪制知識圖譜,探析近八年來醫養結合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進入中國知網數據庫,通過高級檢索功能進行期刊檢索,限定條件為主題=“醫養結合”or“醫養融合”,時間=“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檢索時間為2021年3月13日。共檢索出4101篇文獻,為保證文獻的質量,進一步剔除英文文獻、通知、會議、消息資訊、以及重復文獻,最終篩選出2889篇文獻。
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一款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它可以通過可視化操作呈現該領域論文中作者之間,機構之間的關聯度,也可以通過繪制知識圖譜,發現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通過對文獻的發表年度進行統計,可以清楚地看出醫養結合的研究文獻數量從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至2014年,醫養結合的研究處于緩慢發展階段,2015年及之后,文獻數量明顯增加且速度極快。
通過對文獻作者以及機構的分析,可以得知該領域的研究分布情況、領軍人物以及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區,從而有利于各作者、機構以及地區開展下一步的合作交流。
對有效文獻進行共現圖譜分析,設置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為“Author”,閾值設置為TOP =50,得到醫養結合的作者共現圖譜,共有398個節點,297條連線,密度為0.0038。發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是與于衛華(11篇),楊林(9篇),唐鈞(8篇),童立紡(8篇)。依據普賴定律計算[2], 核心作者發文數M≈0.749√nmax, 其中nmax表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 本研究中M≈2.48, 因此發文量大于3的作者,可以認為是核心作者,該研究的核心作者前10位,見表1。

表1 核心作者發文情況(TOP10)
依照上述圖譜閾值設置方法,設置節點類型為“Institution”, 得到醫養結合研究機構共現圖譜,共有313個節點,80條連線,密度為0.0016。發文量排前五的機構分別是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10篇),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10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10篇),南京中醫藥大學(9篇),廣西中醫藥大學(9篇)。
關鍵詞可以精準地概括文獻的主要內容,通過分析高頻關鍵詞,可以發現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對文獻進行共現圖譜分析,設置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為“Keyword”,閾值設置為TOP =50, 得到醫養結合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共有144個節點,174條連線,密度為0.0169。排除關鍵詞“醫養結合”,排在前三位的研究熱點分別為“養老模式”“養老服務”以及“養老機構”。
為更直觀展現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我國醫養結合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列出了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如表2 所示。

表2 醫養結合研究領域關鍵詞統計情況(TOP10)
根據關鍵詞的時間線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聚類種包含的關鍵詞,同時可以發現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在關鍵詞聚類的基礎上,利用軟件的Timeline View功能得到關鍵詞聚類的時間線圖,從關鍵詞的聚類來看,共有10個聚類,其中包括#0社區養老服務、#1老年護理、#2生活質量、#3養老、#4養老服務、#5養老機構、#6醫保基金、#7人口老齡化、#8老年人、#9慢性病醫院、#10養老院。
2013年9月6 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明確了積極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主要任務,并提出要促進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自此以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便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并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隨后,隨著“十三五”健康老齡規劃與各相關政策的明確提出,極大的促進了醫養結合領域的發展,相關發文量也呈現出急劇上升的趨勢。
從發文作者與機構來看,主要形成了以于衛華,楊林,童立紡等人為中心的合作群,但是各合作群之間聯系較少,沒有形成大范圍的信息交流與共享。醫養結合的研究機構大多集中在各大高校,且各機構間合作甚少。
楊林與童立紡分別主要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進行研究,值得關注的是于衛華所在單位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于2016年首次提出醫養結合-四元聯動整合照護模型方案,“四元”指的醫院、護理院、社區與家庭,該模式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實現老年人在醫院、護理院、社區與家庭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延續照護等照護服務,該模式不僅可以提供連續性的服務,而且又能緩解社會的養老負擔,值得廣泛推廣。
結合前面的關鍵詞,本文總結出以下幾個研究熱點(1)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以減少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率、促進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率。目前的相關文獻大多是在研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內涵 、必要性 、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這四個方面,但研究方法較單一,主要為描述性分析,提出的改進措施較為宏觀。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多進行定量研究,細化改進策略。(2)養老服務:養老服務的內容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是目前各機構將養老服務的需求簡化為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而忽略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我國城鄉養老服務供給差距較大,農村社會養老服務供給總體水平偏低,其中,上海市的農村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居首位,貴州、云南是供給水平最低的地區[3]。因此,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加大對農村養老的扶持力度,提供充足的醫療設施,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3)養老機構:雖然醫養結合性養老機構已經獲得老年人的認可,但是目前仍存在養老機構與醫院資源銜接困難,養老機構建設落后,醫護隊伍建設水平層次不齊,等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各個部門的交流與協作,加強資源整合,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
通過醫養結合時區圖,總結出以下幾點研究前沿(1)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模式,主要形式為上門服務與社會日托[4]。目前,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研究,各種智能設備可以滿足老年人生理與安全上的需求,并且為失能老年人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5]。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因為互聯網知識缺乏,而無法充分利用該平臺,社區部門可以對老年人集中進行講授相關操作流程。(2)服務需求:醫養結合服務可以分為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其中康復保健居于最主要地位,同時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老年人的服務需求[6],各地應該根據每個老年人的自身實際情況,來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供需也并不平衡,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在養老服務人才與設施等方面,比較欠缺。
綜上所述,醫養結合研究目前屬于探索階段,作者間形成單個核心的研究格局,對醫養結合研究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引領作用,但未來需加強跨區域作者、機構間的合作,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將醫養結合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以促進醫養結合研究的發展。近年來,醫養結合研究熱點較多,但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夠,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等的研究相對成熟的國家,進行補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