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 542500)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生率在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但死亡率卻位居第三[1]。我國肝癌發生率位居全球第一,每年約有12萬患者死于該病,且近些年來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不斷升高,對我國人民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2]。由于肝癌發生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進展為中晚期,5年存活率較低[3]。為了進一步提高肝癌的早期檢出率,采用血清標志物進行臨床篩查是近些年來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甲胎蛋白(AFP)是原發性肝癌臨床診斷常用的血清標志物,對于中晚期肝癌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特異性[4]。為了進一步分析AFP檢測在原發性肝癌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50例醫院收治原發性肝癌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與5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比較,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50例醫院收治原發性肝癌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與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觀察對象,5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31~76歲,平均為(46.4±7.1)歲,入選標準:經細胞病理學確診為原發性肝癌。50例肝硬化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為31~76歲,平均為(46.4±7.1)歲,入選標準: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肝硬化。50例健康體檢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為31~76歲,平均為(46.4±7.1)歲,入選標準:健康體檢中未發現任何肝功能異常以及肝病。三組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三組均行AFP檢測,所有患者均采集3mL肘靜脈血,2500r/min離心10min,并使用德國羅氏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以及配套試劑盒進行檢測。
本次研究入選原發性肝癌患者均采取TACE治療,嚴格按照《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版)》中關于TACE術的相關要求進行操作,先行股動脈穿刺,然后進行血管造影,尋找腫瘤供血血管,之后將導管插入供血導管并給予化療藥物與超液化乙碘油混合乳劑灌注,常用藥物包括阿霉素、5-FU、絲裂霉素、羥基喜樹堿等藥物,每次注射計量不超過20mL,注射完乳劑之后緩慢注入少量明膠海綿顆粒。
比較三組AFP水平的差異,分析AFP在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的檢出率,并比較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前后AFP水平的變化。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進行表述,兩組均數計量值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統計表述,兩組計數值采用χ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原發性肝癌組AFP水平顯著高于肝硬化組與健康對照組(P<0.05),肝硬化組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AFP水平的差異(±s)

表1 三組AFP水平的差異(±s)
組別 AFP(ng/mL)健康對照組 4.5±1.2肝硬化組 21.6±8.6原發性肝癌組 17546.5±3241.3 F值 12.635 P值 0.001
本組50例原發性肝癌中AFP檢出39例,檢出率為78.0%,其中Ⅰ期13例患者中檢出7例,檢出率為53.8%;Ⅱ期15例患者中檢出11例,檢出率為73.3%,Ⅲ期17例患者中檢出16例,檢出率為94.1%;Ⅳ期5例患者中檢出5例,檢出率為100.0%。
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前后AFP水平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原發性肝癌TACE治療前后AFP水平的變化(±s)

表2 原發性肝癌TACE治療前后AFP水平的變化(±s)
組別 AFP(ng/mL)治療前 17546.5±3241.3治療后 7213.4±846.4 t值 22.635 P值 0.001
原發性肝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發病隱匿、早期檢出率低的特點,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總體療效不夠理想,因此盡早診斷和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具有重要意義[5]。目前臨床主要是通過血清標志物來篩查原發性肝癌。
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因為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其他腫瘤相關基因異常表達而產生的抗原以及活性物質,通常在健康人群或良性腫瘤患者中無特異性表達,其與腫瘤的發生、進展有密切的相關性,可在腫瘤組織、血液以及尿液中檢測到[6]。近些年來臨床對于腫瘤標志物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肝癌臨床篩查的重要標志物,但是在實際研究中發現有30%~40%肝癌患者的AFP表達水平較低[7],因此文章主要針對AFP檢測在原發性肝癌中的應用價值展開進一步觀察。
AFP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的肝癌早期特異性標志物,通過AFP篩查能夠為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提供有效依據。但是AFP實際應用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存在AFP陰性的特點,因此學界仍舊對AFP檢測存在一定的爭議[8]。本次研究中健康對照組、肝硬化組與原發性肝癌組 AFP 分別為(4.5±1.2)ng/mL、(21.6±8.6)ng/mL、(17546.5±3241.3)ng/mL,原發性肝癌組 AFP水平顯著高于肝硬化組與健康對照組(P<0.05),肝硬化組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AFP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以及肝硬化患者,因此可以與健康人群和肝病患者進行鑒別區分。本組50例原發性肝癌中AFP檢出39例,檢出率為78.0%,其中Ⅰ期13例患者中檢出7例,檢出率為53.8%;Ⅱ期15例患者中檢出11例,檢出率為73.3%,Ⅲ期17例患者中檢出16例,檢出率為94.1%;Ⅳ期5例患者中檢出5例,檢出率為100.0%,由此可見AFP對于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具有較高的檢出率,但是在早期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的檢出率較低。
AFP是一種肝細胞與卵黃囊合成的α-球蛋白,是目前原發性肝癌敏感度與特異性最高的血清標志物,在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篩查、診斷、治療評估以及復發預測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9]。臨床研究發現,肝癌根治術患者AFP水平快速下降,甚至恢復至健康人群水平;而急慢性肝病患者的AFP水平與ALT水平呈相同變化趨勢。目前臨床研究將排除活動性肝病、妊娠、胚胎腫瘤以及繼發性肝癌等情況之后,持續1個月AFP ≥400ug/L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之一,通過觀察AFP水平能夠有效評估原發性肝癌病情狀況的變化,AFP下降或轉陰說明治療有效,術后AFP升高提示復發[10]。本次研究中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前后AFP水平分別 為(17546.5±3241.3)ng/mL 和(7213.4±846.4)ng/mL,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前后AFP水平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AFP變化能夠反映患者的治療效果,可以評估臨床治療的有效性。但是也要注意的是,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較低,這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肝癌細胞AFP基因未激活,因此AFP表達水平低,且部分患者AFP基因停留在轉錄后狀態,外周血AFP含量低,僅有AFPmRNA存在;同時部分活動性肝病、妊娠、胚胎腫瘤以及轉移性肝癌也可引起AFP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情況,因此需要做好臨床鑒別診斷,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的有效率。
綜上所述,AFP檢測對于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同時能夠評價肝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