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分,關則雄,譚國據
(陽江市人民醫院,廣東 陽江 529500)
糖尿病作為中老年人群的常見慢性疾病,本身不會對患者身體產生較大負擔,但糖尿病可誘發患者產生多種并發癥,可涉及患者全身各個重要器官[1]。其中糖尿病腎損傷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主要累及患者腎臟小血管和腎小球,引起蛋白尿排泄和濾過異常。早期的糖尿病腎損傷患者無明顯癥狀表現,患者多難以自覺,直至病情持續發展至患者產生下肢水腫、黑色素沉著及嗜睡等癥狀時,患者多已存在腎萎縮等嚴重后果[2]。因此,加強患者的早期篩查,在糖尿病早期腎損傷時,采取對癥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是保障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3]。SPECT是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是對從患者體內發射的示蹤劑的γ射線成像進行分析,聯合腎動態顯像對腎功能進行檢查,可有效測定腎小球濾過率,并觀察雙腎血流及濾過及排泄狀態,進而采取有效處理,且具有無創、可重復性的檢查優勢,用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篩查中可有效取得較高的疾病預測價值?;诖?,本文就SPECT腎動態顯像用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預測中的價值展開研究,具體如下。
將我院2005年1月到2021年2月內收治的260例糖尿病腎損傷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所選研究對象中男女分別占比53.85%、46.15%;年齡在 35~70歲之間,平均(56.49±15.02)歲;糖尿病病程5~10年,平均(7.52±2.05)年;所選研究對象經腎臟穿刺活檢明確檢出:Ⅰ級糖尿病腎病患者157例,Ⅱ級糖尿病腎病患者54例,Ⅲ級糖尿病腎病患者33例,Ⅳ級糖尿病腎病患者16例。所選研究對象中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納入標準:所選研究對象及家屬均詳細了解本研究內容及流程后,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原發性腎臟病患者;排除存在下肢凹陷水腫、心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病史、惡性腫瘤及其他全面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1.2.1 檢查儀器及顯像劑
SPECT為美國GEMillennium MG 雙探頭SPECT,顯像劑由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提供的99Tc-DTPA,放射化學純度超出95%。
1.2.2 檢查方式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以“彈丸”式給予靜脈注射顯像劑,并將探頭置于患者腰部,主要探查患者雙腎及膀胱,利用二段式采集方式,利用感興趣區(RPI)勾畫出兩側腎臟輪廓,在計算機輔助的情況下,實施腎小球濾過率與分腎腎小球濾過率計算。
所選研究對象均采取SPECT腎動態顯像檢查,評估腎小球濾過濾(GFR),將其評估結果與腎臟穿刺活檢(金標準)進行對比;GFR正常參考值為 80~120mL/min;當GFR<80mL/(min·1.73m2)時為陽性。
研究所得數據均錄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對,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而計數資料用卡方(χ2)檢驗。P評定檢驗結果,P>0.05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SPECT腎動態顯像對糖尿病腎損傷檢出率為98.85%(257/260)與金標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對Ⅰ級和Ⅱ級的早期腎損傷檢出率與金標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SPECT腎動態顯像對糖尿病早期腎損傷檢出率與金標準對比[n, (%)]
糖尿病屬于進展性疾病,且屬于終身性疾病,當前尚無明確的治愈方案,只能通過降糖藥物及科學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綜合治療,控制血糖水平和病情進展。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長期處于高糖狀態,可導致患者微血管病變,累及患者重要器官血流動力學改變及代謝異常。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病變并發癥之一,早期主要表現為微量蛋白尿、尿多、口干等,且早期(Ⅰ、Ⅱ級)的腎損傷無明顯的病理組織學損傷,大部分患者難以重視,直至患者病情發展至Ⅲ級或Ⅳ級,出現腎病綜合征等,患者才就診,但此階段患者病情較重,不僅治療難度大,且腎功能受損嚴重,治療痛苦較大,一旦腎功能衰竭,可大大增加患者的致死率[4]。當前臨床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多采用血清生化檢查或穿刺活檢等,當對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患者而言,此階段患者的尿常規和尿微量蛋白檢查都處于正常范圍或趨向正常范圍,血清生化檢查難以起到理想的檢查效果。而穿刺活檢作為標本取樣檢測方式,是臨床檢測的金標準,但屬于有創且檢測費用較高的檢查方式,大部分患者較難接受,導致錯過早期檢出,進而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SPECT技術與CT技術相似,均屬于影像學成像技術,可通過反應人體內結構及組織情況等評估患者病情,但較之普通CT,SPECT技術可計算掃描組織內的血流動力學,聯合腎動態顯像,可了解腎動脈病變及雙腎血供情況,對腎功能及分腎功能的判斷,了解上尿路通暢情況及對尿路梗阻的診斷,監測移植腎血流灌注和功能情況等,是腎損傷診斷的常用檢查方式。用于糖尿病腎損傷的篩查和早期預測中,可起到評估糖尿病對腎功能的影響等。尤其是腎動態顯像技術,作為放射性的核素檢查,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為示蹤劑引入人體,觀察腎臟及上尿路的檢查方法,一次掃面可得到多項數據,對雙腎功能、分腎功能、腎臟損害、上尿路通暢情況均能做出很好評判,且能計算出定量的GFR數值,對于早期腎損傷患者,較之血清生化指標檢測等具有更高的準確率。因此,兩者的聯合檢查用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篩查和預測中,具有較高檢出率。再加上此種檢查方式簡單、無創、無任何禁忌證,無患者選擇局限,患者對其接受度也較高。在劉清巖[5]和張世益[6]的研究中也表明糖尿病腎病屬于比較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疾病,這一疾病在早期的時候并沒有臨床癥狀,具有病情隱匿和進程比較慢等現象,在臨床治療的時候對這一疾病重視不足,造成其進入臨床蛋白尿期,治療難度比較高,但SPECT腎動態顯像有助于觀測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情況,是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有效診斷手段。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SPECT腎動態顯像用于糖尿病腎損傷的臨床檢查中,對Ⅰ、Ⅱ級的早期腎損傷的檢出率與金標準相比,高達98.73%及98.15%的符合率。由此可見,以SPECT腎動態顯像預測糖尿病早期腎損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SPECT腎動態顯像用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預測中,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檢出率,為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