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如皋市搬經鎮衛生院,江蘇 南通 226561)
產婦肩難產是異常分娩中一種嚴重狀況,約50%以上的肩難產發生于巨大兒,且胎體越重,肩難產發生率越高。肩難產的發生率很低,而且可預測性很弱;肩難產是指胎兒分娩時脫離母體過程中,肩部停滯于產婦骨盆處不能順利離開母體,造成分娩困難,分娩過程危險性較大,嚴重威脅母體及胎兒生命安全,其突發性強,常驟然發生。一旦發生處理不當,易造成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骨折,窒息,嚴重時可導致新生兒顱內出血、神經系統異常,甚至新生兒死亡,產婦可發生各種軟產道損傷、產后大出血、生殖道瘺、產褥感染等嚴重并發癥,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升高[1]。因此,需要及時掌握和了解肩難產臨床特征和處理對策。基于以上原因,本次研究針對產婦正常分娩中肩難產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
隨機選取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本院45例正常分娩肩難產產婦(觀察組)與45例正常分娩且順利分娩產婦(對照組),觀察組,年齡跨度為 21~34歲,平均(27.15±2.56)歲;孕周為 37~42周,平均(39.53±0.89)周;胎 兒 體 重 為 3.12~3.95kg,平 均(3.65±0.12)kg。 對照組:年齡跨度 21~32歲,平均(27.21±2.62)歲;孕周為37~41周,平 均(39.58±0.85)周;胎 兒 體 重 3.15~3.89kg,平均(3.62±0.15)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研究同意書;②研究資料齊全、完整,且意識清晰;③溝通、理解、表達能力正常;④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排除標準:①合并腎、心等器質性病變;②存在免疫系統疾病或者血液系統疾病;③具有精神疾病史或者存在嚴重心理疾病;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具有傳染疾病史;⑥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選擇退出;⑦合并骨盆異常。
對照組:根據產科順產操作流程展開。觀察組:分析產婦一般狀況,同時歸納、總結肩難產發生的原因。利用B超監測胎兒實際狀況,具體指標有雙頂徑、體重、股骨長度、頭圍和身長等,綜合分析高危險因素。處理肩難產過程中,結合減小雙肩頸、擴大骨盆方式,實現胎肩松解,詳情如下:①會陰側切術:結合會陰側切術能夠盡量減小對軟產道造成的損傷,或者降低軟產道損傷發生率,促進骨盆空間的增加。②大腿屈曲方法:由助產士對產婦屈大腿進行指導,囑產婦雙手抱膝,使產婦雙大腿與產婦腹部極度貼近,降低骨盆傾斜度,讓腰骶部前凹變直,骶骨相對向后移,骶尾關節增寬,松解嵌頓在恥骨聯合上方的前肩,助產人員適當向下牽引胎頭娩出前肩。③恥骨上加壓方法:助產人員在恥骨聯合上方壓胎兒前肩,慢慢向后下方推,使雙肩徑減小,助產人員適度牽拉胎頭,相互配合,促使胎兒順利娩出。④牽后肩娩后肩法:助產人員的手沿骶骨伸入陰道后握胎兒后上肢,屈肘于胸前,以洗臉法娩出后臂,從而協助胎兒后肩娩出。勿抓胎兒上肢,以免發生肱骨骨折。⑤四肢著地法:產婦雙手雙膝著地,由于重力作用及骨盆經線改變,從而緩解胎肩的嵌塞狀態,協助胎兒娩出[2]。⑥聳肩法:術者將新生兒頸部向前肩彎曲,將手滑向后肩,拇、食指環繞握住新生兒后肩,在腋窩處匯合呈鉗狀,將后肩拔高移至聳肩位置,將腋窩向新生兒頭部方向牽拉,同時向后壓后肩,使肩部向陰道口方向收縮。將新生兒頭部回復至身體軸線方向,形成頭肩整體,術者一手持續對后肩保持牽拉和壓縮,另一手固定新生兒頭部,使壓縮的后肩與頭部為一整體,沿面部方向旋轉180°,前肩轉至后方,從嵌頓處移除,這時要以最小的牽引力向外牽引,以減少產傷的發生[3]。
①分析觀察組肩難產誘因,包括妊娠糖尿病、骨盆狹窄、過期妊娠、巨大兒、第二產程延長、陰道助產、無明顯高危因素。②觀察軟產道損傷發生狀況。③比較產程時間,包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④對比產后2h出血量[4]。
觀察組產婦肩難產誘因包括妊娠糖尿病、骨盆狹窄、過期妊娠、、巨大兒、第二產程延長、陰道助產、無明顯高危因素,占比分別是 6.67%、17.78%、13.33%、31.22%、6.67%、11% 與13.33%,巨大兒占比最高。
觀察組比對照組軟產道損傷發生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軟產道損傷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比對照組第一產程時間和第二產程時間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程時間對比(±s,h)

表2 兩組產程時間對比(±s,h)
分組 例數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對照組 45 7.09±1.10 0.91±0.18觀察組 45 9.39±1.21 1.21±0.42 t-9.435 4.404 P-0.001 0.001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后2h出血量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2h出血量比較(±s,mL)

表3 兩組產后2h出血量比較(±s,mL)
分組 例數 產后2h出血量對照組 45 251.89±42.87觀察組 45 550.12±68.56 t-24.741 P-0.001
肩難產指的是胎兒頭部分娩出后,前肩卡在產婦恥骨聯合上方骨盆入口位置,通過常規助產方法并不能成功娩出胎兒的雙肩,或者胎兒胎頭至胎體分娩時間超過60s,肩難產是產科發生率較低的急危重癥之一[5]。盡管發生率并不高,但是肩難產出現后,如果未合理處理或者處理時間被延誤,則會嚴重傷害到孕婦和胎兒。軟產道裂傷、顱內出血、第二產程時間延長、新生兒窒息等是產婦常見的并發癥,該類并發癥的發生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所以應加強對產程的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及處理。篩查肩難產預警信號,降低肩難產的發生率。本次研究通過分析觀察組產婦肩難產原因,結果顯示,妊娠糖尿病、骨盆狹窄、過期妊娠、巨大兒、第二產程延長、陰道助產和無明顯高危因素,占比分別是6.67%、17.78%、13.33%、31.22%、6.67%、11% 與 13.33%,巨大兒占比最高。所以應加強對過期妊娠、巨大兒、妊娠糖尿病和過期妊娠產婦的監護,并對是否存在肩難產嚴密監測,同時實施相應的處理對策。
正常分娩肩難產分娩過程中,通過恥骨上加壓方法、會陰側切術、屈大腿等方法實施分娩。產前階段,對產婦各項指標嚴密監測,做好孕期體重管理,減少巨大兒發生率,針對具有較高危險程度的產婦,做好剖宮產準備工作。同時對可能引起肩難產的高危因素的產婦進行篩查,具體有巨大兒、盆骨狹窄、過期妊娠等,同時也要對嬰兒腹圍、身長、頭圍和體重等進行檢測綜合判斷。必要時實施剖宮產手術,盡量降低肩難產發生率[6]。研究結果顯示,軟產道損傷發生率方面,觀察組(71.11%)比對照組(15.56%)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時間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2h出血量方面,觀察組更多,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高危因素產婦分娩前,應加強對妊娠圖及B超等檢查的重視,必要時采用剖宮產手術分娩。
產婦分娩過程中,肩難產屬于突發事件,醫護人員處理肩難產時,應保持沉著冷靜的態度,立即組織有經驗的產、兒科醫生、麻醉師醫師、助產士到場進行援助,對具體情況進行正確判斷后實施適合的處理對策,實現早發現、快速處理。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產婦肩難產發生的原因,嚴密觀察產程,盡量降低肩難產發生率,同時要求助產人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針對正產分娩肩難產的出現及時后處理,確保母嬰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