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迎來,左紅光,張翔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600)
顱腦創傷在臨床上是指硬腦膜、顱骨、頭皮等組織受到火器、銳器、鈍器等劇烈打擊造成損傷的癥狀,依據具體癥狀可分為閉合性顱腦創傷以及開放性顱腦創傷,對于二者的臨床癥狀區分是查看病人硬腦膜是否受損破裂。顱腦創傷受到病人受傷方式、程度的差異其在臨床上的表現存在差異化,多數病人診療不及時會誘發嚴重的腦部疾病,極易導致病人出現死亡現象[1]。顱內高壓是顱腦創傷病人常見的合并癥之一,臨床針對該類病人多采取手術的方式干預,以往的手術多為傳統開顱手術,創口較大,術中出血較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病人的術后康復效果存在差異化,顯著降低了病人的預后質量。本文對我院顱腦創傷伴顱內高壓病人進行總結,抽出68例樣本進行分析,查看對我院顱腦創傷伴顱內高壓病人開展傳統開顱手術、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的臨床效果。
對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顱腦創傷合并顱內高壓病人進行總結,抽出68例樣本進行分析,樣本收錄時間在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根據奇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觀察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26~65歲,平均(45.76±5.92)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2例、高空墜落傷8例,其他傷1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27~64歲,平均(45.80±5.73)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4例、高空墜落傷7例,其他傷13例。對照組與觀察組年齡、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選入標準:肝腎功能正常;簽署相關合同;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精神異常;伴有其他疾病;無法溝通;不符合診斷標準。本次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作為觀察組:本組病例保持仰臥位,隨后給予病人全麻處理,對其手術位置常規消毒,將其頭部偏向健側;于中線旁2cm向后延伸過頂結界,隨后向下到顳弓中心位置,術者需將病人的頭皮瓣向前外翻,適當的游離骨瓣;需將病人的顳窩、蝶骨嵴顯露出來,骨瓣面積均為12cm×15cm;及時清除病人的顱內血腫,依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觀察是否需要去除骨瓣,依次縫合創口。
傳統開顱手術作為對照組:指導病人保持仰臥位,給予全麻處理,隨后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利用靠墊將頭部抬高,避免其出現嘔吐、誤吸等癥狀;對于病人額顳瓣進行開顱處理,逐層切口組織后去除病人的顱內血腫,隨后給予引流操作,依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觀察是否需要去除骨瓣,依次縫合創口。
①查看病人的臨床診療效果,包括有效、顯效、無效。②對病人的術后并發癥指標、手術用時、住院時間進行分析。③總結病人術前、術后的顱內壓指標。
兩組68例資料全部開展SPSS 21.0檢測核驗,指標中例數用n表達,通過χ2值核算,并對資料中的標準差以(±s)顯現,需給予T值核算,明確數值P,取值范圍在0.05以內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表1數據為依據,對照組診療總有效例數較少,觀察組臨床干預有效率在對照組之上,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n,%)
以表2數據為準,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用時、住院時間指標以觀察組較好,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s)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s)
?
干預前,所有資料的顱內壓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顱內壓數據以觀察組指標較好,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顱內壓(±s,mmHg)

表3 兩組患者的顱內壓(±s,mmHg)
?
顱腦外傷屬于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危急重癥,多數病人受到暴力外擊導致腦部受損,近幾年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類病人多伴有顱內高壓癥狀,從而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質量,疾病的治愈率較低[2]。臨床對于該類病人多采取手術的方式診療干預,以往的手術多為傳統開顱手術,針對病人的顳頂瓣、額顳瓣、額瓣進行檢驗,但臨床效果不理想,具有一定局限性[3]。
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可有效清除病人的血腫病灶,同時降低病人顱內壓力,有效抑制了疾病進展,保證了疾病的治愈率上升[4]。本組資料中,對照組診療總有效例數較少,觀察組臨床干預有效率在對照組之上,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可見,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的臨床治愈率較高,有效降低了疾病的死亡率,保證了病人的康復效果。
此外,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對于骨瓣位置接觸更深、更大,可充分處理深度腦組織血腫現象,從而降低了病人的術后并發癥情況,改善病人腦脊液循環,促進病人逐步恢復腦功能,使其盡早恢復健康,縮短了病人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更短于傳統手術,臨床干預效果更好[5]。
本文結果顯示,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用時、住院時間指標以觀察組較好,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部分學者針對院內收入的病人研究后,病人的術中出血量較少的為干預組,運動功能以及語言功能恢復較好的為干預組,數據指標較差為對照組,結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6]。所以,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不僅手術安全性較高,其充分緩解了病人的語言功能障礙以及運動功能障礙,從而降低了疾病的致殘率以及死亡率,保證了手術效果。對于院內病人顱內高壓癥狀分析,開展手術干預前,所有資料的顱內壓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顱內壓數據以觀察組指標較好,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及時緩解了病人的臨床癥狀,保證了病人顱內壓指標的穩定,充分改善了病人的腦部血液循環,強化了腦組織氧分壓狀態,從而促進局部血流量上升,減少顱內壓異常情況,避免病人出現腦組織缺血性損傷情況,保護了病人的腦功能,促進病人預后質量上升[7]。
有報告指出,顱腦創傷合并顱內高壓病人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頭痛、頭暈、意識功能障礙、神志不清等,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是美國臨床應用較多的急性顱內血腫清除手術,臨床干預有效率高達93%以上,對于病人硬腦膜內、硬腦膜外血腫情況具有較好的清除效果,可有效去除病人顳前挫傷撕裂、顳葉位置的壞死腦組織,有效抑制了顱內出血、顱前窩出血以及顱中窩出血癥狀,有效的修補了破裂的硬腦膜,避免腦脊液出血側漏現象[8-9]。所以,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可積極進行研究分析,從而保證顱腦創傷伴顱內高壓病人的疾病治愈率,減少臨床死亡情況。
綜上所述,對我院顱腦創傷伴顱內高壓病人開展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的臨床效果較好,改善了病人的預后質量,保證了疾病的治愈率,減少了術后不良癥狀的出現,臨床干預效果高于傳統開顱手術,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