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梅,劉秋云,李丹,周敏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等特點[1]。其致殘率在我國致殘病因中位居榜首,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2],其中1/3以上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言語功能障礙。由于言語功能恢復較慢,患者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還會產生誤解。對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大,部分患者會因此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甚至影響整個康復進程。因此,積極尋找合理有效干預手段,改善患者發音言語功能,提高認知能力。故此,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收治患者80例為卒中后遺言語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綜合評估康復護理干預價值。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收治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0例,女25例,男15例,年齡42歲-79歲,平均(60.12±7.26)歲;對照組40例,女23例,男17例,年齡45歲-80歲,平均(60.20±7.32)歲。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病例納入標準:(1)均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腦卒中[3];(2)均存在不同程度言語障礙;(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經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嚴重并發癥者;(2)合并其他類型心腦血管疾病者;(3)合并惡性疾病者;(4)無法配合研究者。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內容:健康宣教、護理查房、體位干預及突發狀況處理等。
1.2.2 研究組
加用康復護理干預:(1)心理指導:患者因起病急驟,患者在驟然喪失自理能力和言語功能后,普遍會合并不同程度負性情緒,心理波動較大。在實施康復護理干預之前,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根據程度不同予以相應指導。例如,對心理壓力較小者,可通過講解治療、康復護理等意義,幫助患者培養良好治療信心;對心理壓力較大者,應積極尋找其壓力來源,必要時可請心理科醫師會診并予以一對一心理輔導,減輕患者的“病恥感”。(2)飲食護理:卒中后恢復期,集體肝腎陰虧,生理調節能力差,高纖維素、高蛋白、低脂飲食,且減少總熱量攝入,同時,避免食用過稠、過硬食物。每日飽和脂肪酸控制在40g以下、蛋白質70g左右。保持大便通暢,便秘3天以上者可遵醫囑服用輕度瀉藥,避免用力排便。(3)言語訓練:我們有專業的言語治療室,針對這部分患者口部肌肉活動性弱、靈活性弱、持續性弱、精確性弱等特征,從慢到快循序漸進引導患者進行口腔肌肉協調訓練;其次,指導患者進行唇部運動,次數越多越好,訓練語言肌肉協調能力;再次,指導患者進行單音節字訓練,每日至少3次,每日30min以上;另外,通過圖片、視頻等,幫助患者進行理解能力訓練,包括護理人員根據圖片發出指令,患者找出相應實物等;為患者播放電視、短視頻等,讓患者進行簡單字、詞、句子訓練,指導其正確發音。最后,在訓練到一定程度后,指導患者邊寫邊說,實現口語訓練的同時提升書寫能力。(4)其他康復訓練:在上述基礎上,同時予以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及針灸理療每天2次等康復內容。
應用自擬調查問卷形式評估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語言能力變化,問卷共10個條目,總分10分,分數越高表示語言能力恢復越好。采用ADL評分方法評價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本研究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見差異比較采用卡方檢驗,ADL評分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干預前,兩組語言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為(8.36±1.05)分,高于對照組的(7.02±1.48)分,t為4.6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語言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語言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例)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0 3.05±1.22 8.36±1.05對照組 40 3.07±1.19 7.02±1.48 t-0.074 4.670 P->0.05 <0.05
由表2可知,干預前,兩組患者ADL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 ADL評分為(62.23±7.26)分,高于對照組的(56.79±8.29)分,t為3.1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結果比較(±s,分)
組別 例數(例)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0 45.27±5.13 62.23±7.26對照組 40 46.05±5.10 56.79±8.29 t—— 0.681 3.122 P—— >0.05 <0.05
腦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為主證的病癥[4],通過急性期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纖、擴容、擴張血管、神經保護以及其他療法。還應重視后續康復訓練。相關研究指出[5-6],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語言功能,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其中,言語障礙是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導致患者語言功能減退、交流能力明顯下降。在臨床上,言語障礙可對患者身心均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其負面影響甚至遠超肢體偏癱[7]。因此,一旦明確診斷合并言語障礙,應及時予以言語功能、心理輔導等康復訓練。施丹[8]研究指出,康復護理可促進腦卒中后言語障礙患者語言能力恢復,干預后語言能力得分高達(8.47±1.01)分,且有利于提升護理滿意度,有助于整體護理水平提升。
隨著人們對言語康復意識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言語障礙患者都能夠得到言語康復訓練,本研究通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獲得較為滿意結果。首先,通過心理輔導,幫助患者對腦卒中及言語障礙本身形成正確認識,并接受長期進行康復訓練的心理準備。其次,通過飲食護理,幫助患者調養身體,為后續康復訓練奠定基礎。最后通過語言訓練等,幫助患者重新掌握語言能力,加強與周邊環境溝通,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語言能力評分結果(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研究組語言能力評分為(8.36±1.05)分,高于對照組的(7.02±1.48)分,t為4.6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語言功能恢復更好,這可能與干預后口腔肌肉更協調、發音能力更好等因素相關。另一組數據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 ADL評分為(62.23±7.26)分,高于對照組的(56.79±8.29)分,t為3.1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更好。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幫助語言障礙患者表達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強患者交流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