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賈娟,李笑,李海燕
(徐州市中心醫院 神經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急性腦梗死(ACI)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兇險且進展快等特點,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ACI的致死率逐漸降低,但部分患者經成功搶救后仍然會存在后遺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1,2]。近年來最新研究表明,在ACI患者病情穩定后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既往臨床上多對此類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但這種護理模式缺乏針對性,難以達到預期的康復目標[3]。專職化層級護理是根據不同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差異而建立階梯式層級人才資源,通過動態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并予以差異化、個體化的護理措施干預[4]。鑒于此,筆者對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44例ACI康復期患者實施專職化層級護理,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就診的ACI康復期患者88例,以入院時間為序,采用抽簽法分為實驗組(n=44)與對照組(n=44)。納入標準:⑴所有患者均接受頭顱CT或MRI檢查,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ACI的診斷標準[5];⑵生命體征平穩,處于康復期;⑶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可配合完成護理及相關調查;⑷患者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⑴伴心力衰竭者;⑵伴嚴重肝腎障礙者;⑶伴精神疾病者;⑷伴惡性腫瘤者;⑸伴認知障礙者。實驗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57~73(67.34±3.19)歲,病程 1~6(3.14±0.79)個月。對照組:男 24例,女 20例,年齡 55~74(67.50±4.25)歲,病程1~6(3.21±0.6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遵醫囑給藥及予以腦部營養支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及時通過溝通減輕患者的情感障礙,做好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發癥預防及護理工作。
實驗組患者實施專職化層級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所示。⑴組建團隊:成立專職化分層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的組長,由科室的副主任醫師擔任小組的副組長,選擇9名專科護士作為組員,按照護理人員的學歷、職稱及工作經驗分為3個級別,第一級為臨床工作經驗6年及以上且職稱為主管護師的護理人員,第二級為臨床工作經驗3年及以上且職稱為護師的護理人員,第三級為臨床工作經驗1年以上且在3年以內的護理人員。⑵專業培訓:開展項目前組織小組的成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康復期護理重點及護理方式等,培訓后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⑶語言康復護理:應用失語癥評分量表(WAB)測評患者的語言功能,對于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缺損程度進行個體化的語言功能訓練,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訓練環境,指導患者從單個的擬聲詞開始練習,逐漸過渡到簡單的句子,再過渡到較為復雜的句子;對于構音障礙患者,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面對鏡子開展唇舌運動訓練,做唇部張開、閉合、前突、后縮的動作;指導患者進行發音訓練,先發元音,然后發輔音,輔音要先從雙唇音開始,利用節拍器控制發音速度,由慢開始逐漸變快,可使用軟毛牙刷刺激患者的軟腭部以增強患者的軟腭及構音靈活性,幫助患者細化發音音準;語言功能康復訓練需從易到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需與患者的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家屬與患者進行聊天以鍛煉其語言功能,并在治療期間不斷鼓勵患者開口說話,不斷刺激患者的大腦中樞以提高語言功能。⑷生活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學習生活技巧,包括穿衣服、洗漱、吃飯、上廁所等方面內容,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并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被動運動,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以減少壓力性損傷發生,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⑸肢體康復護理: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被動肢體訓練,并定期按摩患者的肢體關節部位,逐漸鼓勵患者進行主動訓練,指導患者先十指交叉握拳后通過健側肢體以帶動患側肢體伸展至頭頂,指導患者前后擺動患側下肢,并做屈曲、伸展動作以增加下肢運動能力,鼓勵患者下床行走。
⑴應用我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問卷測評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該問卷共消毒隔離、病區管理、病歷書寫、規避糾紛、分級護理、護理操作、應急能力、風險評估8個領域,各領域滿分為100分,分值與護理質量呈正比[6]。⑵應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的神經功能,該量表評分范圍在0~42分之間,分值與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呈正比[7]。⑶應用失語癥評分量表(WAB)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的語言功能,滿分為100分,分值與患者的語言功能呈正比[8]。⑷應用Fugl-Meyer量表(FMA)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的肢體功能,滿分為100分,分值與患者的肢體功能呈正比[9]。⑸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的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4個領域,各領域滿分為100分,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10]。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問卷8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問卷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問卷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消毒隔離 病區管理 病歷書寫 規避糾紛實驗組(n=44)對照組(n=44))92.62±4.95 84.55±3.72 91.83±4.17 83.34±3.54 91.28±2.52 85.10±2.27 91.15±4.15 86.35±3.72 t值P值11.082 0.000 10.447 0.000 8.942 0.000 6.426 0.000組別 分級護理 護理操作 應急能力 風險評估實驗組(n=44)對照組(n=44))94.26±3.11 85.57±3.29 91.37±5.07 83.20±4.49 90.23±3.05 84.42±3.27 88.25±5.12 79.42±4.95 t值P值12.184 0.000 9.262 0.000 7.372 0.000 5.311 0.000
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WAB評分、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WAB評分、F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WAB評分、FMA評分比較(±s,分)
注:α表示組內比較,P<0.05;β表示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IHSS評分 WAB評分 FMA評分實驗組(n=44)對照組(n=44))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24.61±2.33 13.86±1.87αβ 24.77±2.64 17.25±2.23α 58.24±4.63 81.65±7.81αβ 58.10±4.74 70.04±5.79α 48.62±3.61 74.82±6.39αβ 48.15±3.92 61.48±4.07α
實驗組患者干預GQOLI-74量表4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α表示組內比較,P<0.05;β表示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實驗組(n=44)對照組(n=44))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52.78±3.90 69.23±5.12αβ 57.51±3.66 63.76±4.43α 54.65±3.37 70.93±5.15αβ 54.29±3.30 61.74±4.21α 60.74±4.07 72.89±5.10αβ 60.26±4.29 65.80±4.58α 65.27±3.19 73.30±4.74αβ 65.94±3.42 69.43±4.11α
臨床實踐中發現,多數急性腦梗死患者經成功搶救后仍然會遺留后遺癥,會導致患者的機體功能下降,并會影響患者的心理方面,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11]。目前,醫學界認為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穩定期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能夠幫助患者提升軀體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12]。專職化層級護理是一種分工明確、層級分明、針對性強的護理模式,可減少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的隨意性及盲目性,有利于提高護理效率,改善護理質量,從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問卷8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專職化層級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科室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并持續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有利于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表2中,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WAB評分、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專職化層級護理模式干預能夠針對性的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并促進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恢復。從表3數據可知,實驗組患者干預GQOLI-74量表4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專職化層級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促進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專職化層級護理能夠提高科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有利于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期生理功能恢復,增強患者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減少其神經功能損傷,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