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茂名市中醫院 全科醫學科,廣東 茂名 525000)
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由脈絡空虛、衛陽不固,寒邪入侵少陽、陽明致氣血阻滯筋脈失養而發病。針灸具有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使面部神經和組織得到濡養作用,是目前治療該病的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但其后期恢復時間長,故針灸治療后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降低患者心理負擔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1]。常規護理干預以疾病為中心忽視對患者心理干預從而導致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不佳。綜合性護理干預是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理論基礎給予患者全面、系統的護理服務,將其應用于周圍性面癱患者中可能具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1]。因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周圍性面癱患者中,旨在為周圍性面癱的護理提供一定臨床指導意義。
選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其中試驗組男9例,女11例,年齡 18~70歲,平均(41.45±4.59)歲,病程 5~25d,平均(11.53±2.16)d,部位:左側9例,右側10例,雙側1例。對照組中男8例,女12例,年齡18~70歲,平均(42.09±4.13)歲,病程 5~25d,平均(12.36±2.19)d,部位:左側 10例,右側9例,雙側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歲;②均有口眼歪斜、無法完成閉眼、鼓嘴、說話漏風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腎等臟器功能損害者;②患者因外傷致自主神經功能受損者;③合并Hunt綜合征者;④合并心理或精神疾病者。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開展。
兩組患者均行針灸治療,對照組患者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按摩、眼部、口腔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
試驗組患者咋針灸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①成立綜合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并負責分配工作、培訓和監督。②實施:在實施護理措施之前責任護理收集掌握患者相關信息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疾病信息、就醫過程、心理狀態及家庭支持系統,并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制定護理計劃、目標和措施。Ⅰ起居護理:患者因面貌改變拒絕參與集體活動所以在護理過程中應適當為患者安排機體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幫助患者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天氣溫降低時囑患者注意保暖特別是面部。Ⅱ飲食護理:辯證施食,風痰阻絡型宜溫熱;氣虛血瘀型宜宜溫熱、清淡;陽虛風動型宜養陰清熱。Ⅲ中醫情志護理和西醫心理護理:給予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基礎的以情勝情護理,向患者講解五志過極之弊;通過言語誘導,心理暗示、安慰、鼓勵等促進患者情緒改善。Ⅳ功能鍛煉:按摩棉毛布,促血液同時,同時囑患者進行全身鍛煉,如散步、下蹲等。Ⅴ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危險因素和注意事項;囑患者在季節變換時注意保暖,寒冷積極使用溫水洗臉、刷牙,出門最好戴口罩。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生活質量變化情況。
療效標準:痊愈:患者做面部表情時肌肉對稱無異常、表情正常,面部功能正常;好轉:患者面部肌肉咋做表情時無法維持對稱,但靜態時無異常;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臨床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2]。
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評估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來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
兩組實驗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 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n=20 38.63±5.71 59.45±7.84 35.56±5.22 49.82±7.23 46.68±8.40 53.57±8.40 43.16±5.59 62.68±8.36對照組 n=20 39.11±5.33 51.82±7.30 36.23±5.35 44.28±6.46 46.62±7.84 47.52±8.84 43.55±5.80 55.71±7.83 t值 0.275 3.185 0.405 2.555 0.023 2.219 0.217 2.721 P值 0.785 0.003 0.687 0.015 0.981 0.033 0.830 0.010
周圍性面癱是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引起面肌癱瘓,中醫認為該病主要由外感風寒致氣血不調、縱緩不收引起,多表現為不能抬眉、鼓嘴、閉眼等動作[1]。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針灸治療,但其康復時間長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心理狀態是許多患者康復的決定性因素。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主要依靠護理干預來實現[2]。傳統護理干預以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注重對患者疾病的護理,缺乏對患者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干預,導致其臨床療效欠佳[1]。
在本研究中使用的綜合護理干預結合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的優勢,具有逐層化、個性化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采取極具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循循善誘、以情勝情同時將中醫學情志護理與西醫心理護理有機結合,發揮各自優勢,促進患者正視自己并正確面對,樹立信心從而促進好患者康復[3]。
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經針灸治療并聯合綜合性護理干預后其臨床療效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馬寧[3]等人的研究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87%,對照組總有效率72.98)相符,支持本研究結果。說明綜合護理聯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好,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綜合護理在個實施性化護理的過程中予以患者語言開導,逐步幫助患者適應當前情況,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結合中醫情志護理給予患者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為基礎的以情勝情療法幫助患者緩解心理負擔,促進患者恢復[3]。
患者面肌癱瘓出現眼裂變大、口角低垂等導致患者面容改變加之擔心預后使患者出現自卑、低落等情緒,過度的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多個生理系統,影響患者恢復,而恢復不良又加重患者不良情緒導致患者生活及工作能力下降,長此以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經干預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護理聯合針灸治療能有效提高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綜合性護理向患者詳解講解相關疾病知識、預后情況,并邀請康復優良的患者分享經驗;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幫助患者回憶或鼓勵患者說出有趣的故事,參加集體活動等幫助其減輕壓力;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其中基于患者更強歸屬感從而改善患者心態促進生活能力恢復從而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5]。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聯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和心理功能,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