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 王曉東, 姜偉, 周江明
(江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江山 324100)
江山市是浙江傳統糧食生產大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產量都位居浙江省前列,水稻高產實現“四連冠”,連破浙江省歷史記錄[1-2],并連續三屆奪得浙江省“河姆渡杯”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病蟲害防控工作對水稻高產、穩產起到關鍵性作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更是提升稻米品質的重要措施[3-4]。但面對2020年的早春寒潮、超長的梅雨季、后期偏高的氣溫等不尋常的氣候,出現了水稻害蟲的擴大蔓延和早發重發態勢[5]。為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對江山市水稻病蟲害防控體系現狀作了全面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旨在為水稻病蟲害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2020年江山市水稻播種面積19 300 hm2,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14 000 hm2,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17 000 hm2, 主要糧食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6.7%,建成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2個。通過病蟲害防控,全市直接挽回糧食損失2萬t,挽回農作物經濟損失5 000余萬元,減少農藥用量6.5 t,病蟲監測防控體系發揮了作用巨大。江山市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建設完善全市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體系,全力推動傳統病蟲測報向智能云測報轉型升級,開展病蟲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對病蟲發生趨勢的科學研判、精準預判。
1.1.1 建立蟲情智能監測網絡
依托浙江的省級水稻“兩遷”害蟲智能監測項目,在江山市鳳林鎮、長臺鎮、雙塔街道、賀村鎮4個鄉鎮街道布局建設智能病蟲測報站,共布設20臺燈誘、性誘智能監測裝置,實現對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20余種害蟲的精準自動識別和計數,實時掌握監測數據,初步形成智能水稻“兩遷”害蟲監測網絡。
1.1.2 開展數據智能化分析
結合實時采集與歷史發生監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進行蟲情分布、發生程度等數據的可視化展示,構建蟲害發生發展趨勢圖,對后續蟲情進行提前預判,實現監控平臺和手機APP的互聯互通,及時預警異常蟲情等信息[6]。2020年6月通過監測設備較往年提前了20 d發現褐飛虱遷入峰,為及時發布病蟲情報和指導防治爭取了寶貴時間[7]。
1.1.3 打通信息傳遞鏈條
根據蟲情智能監測和田間調查結果,通過平臺及時上報蟲情信息,發布病蟲預警預報。2020年共發布病蟲情報11期,通過江山植保微信群、江山政務信息網、村務公開欄、農民信箱、手機短信等多渠道發布病蟲防治信息2 000多條,確保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及時傳達到位。
建立全市整建制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機制,組織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種糧大戶帶動散戶等開展集中防控,有效遏止病蟲害暴發蔓延。
1.2.1 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科學制定水稻病蟲害防控方案,重點圍繞早稻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和晚稻褐飛虱、二化螟、細菌性條斑病等病蟲開展集中防治,動員植保服務組織、種糧大戶及早集中防控。2020年開展早稻防治3次、晚稻防治4次,防效達95%。
1.2.2 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
制定江山市農作物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工作實施方案,承辦衢州市褐飛虱防控現場會,以16個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為核心,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二化螟性誘劑等理化誘控。推廣田埂留草、種植誘蟲植物、顯花植物等生態調控技術,累計種植面積達1 667 hm2。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有效地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8]。
1.2.3 加強專業化技術指導
結合農作物病蟲害條例的宣傳貫徹活動,舉辦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班5次,培訓鄉鎮技術人員農戶400多人次。開展技術下鄉,在各鄉鎮為廣大農民群眾發放“綠色植?!敝R宣傳手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資料5 000余份,現場接受群眾咨詢200多人次。
全面落實水稻病蟲害防控“五個到位”的要求,強化資金、物資、人員保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1.3.1 落實資金保障需求
2020年整合省級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央生產救災補助等項目資金47萬元,重點支持整建制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鄉鎮和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對種植蜜源植物、殺蟲燈、使用推薦藥劑、購買新型藥械設備等進行補貼。
1.3.2 落實物資保障需求
落實省級農藥應急儲備8 t,組織開展全市農藥市場供應情況調查,調查農資經營戶8家,摸清敵敵畏、烯啶·吡蚜酮等稻飛虱防控藥劑市場存量,確保有藥可用。
1.3.3 落實技術支持需求
在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期間,市農技中心成立4個技術支持小組,農技中心技術人員分片包干開展全域病蟲害防控情況調查,實現面對面、點對點的技術支持,累計走訪農戶300多戶,調查田塊33.3 hm2,及時了解防治效果和后續病蟲害發生情況,組織農戶成立應急防控隊伍,嚴防死守防止病蟲害暴發。
盡管打贏了2020年的水稻病蟲攻堅戰,但在病蟲防控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植保技術人員緊缺、防控專業化程度不足、智能監測體系薄弱等問題,水稻病蟲監測防控體系面臨巨大挑戰。
病蟲監測防控是植保工作的基礎,但植保隊伍人員始終處于緊缺狀態。2020年江山市市級植保技術人員僅為3人,較2010年減少40%;各鄉鎮植保技術人員(含農學)共8人,較2010年減少33%(表1)。人員流失現象比較普遍,鄉鎮一線植保技術人員配置不足,植保專業人員僅占鄉鎮技術人員總數的34%,較2010年下降12%,平均每2個鄉鎮擁有植保相關技術人員不足1人,鄉鎮日常病蟲測報等工作主要依靠市級技術人員開展?;鶎又脖H藛T往往身兼多職,真正用在植保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

表1 江山市植保農技人員情況
隨著近年來病蟲情勢日趨復雜多變,植保技術人員的技術積累和防治技術的標準化短板有所顯現。
2.2.1 植保技術人員專業技術經驗有待積累
近幾年來,得益于定向委培、“三支一扶”等項目的開展,縣鄉兩級近幾年擴充了一批青年植保技術員,但因工作年限不長,在技術積累、測報經驗和防控指導等方面能力有所不足,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2.2.2 新型植保藥械技術標準缺乏
較為突出的是植保無人機的使用。對于不同的防治對象,無人機在用藥量、用水量、飛行高度、作業巡航速度上差異較大,這在早中期稻飛虱的防治上尤為明顯。稻飛虱主要在水稻植株基部為害,如果飛防作業速度過快,用藥用水量偏少,防效下降非常明顯。調查發現,當前無人機飛防各項作業參數主要依靠操作者經驗,沒有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農戶同一時期開展的無人機飛防防治效果差異明顯。
面對人員短缺的困境,加快智能化植保設備應用是推進現代植保工作的必然選擇,但目前仍有不足。
2.3.1 智能化蟲情監測布局還有待完善
當前全市病蟲害智能監測網絡初步形成,但仍以點為主,難以全面覆蓋。沒有智能測報手段的地區病蟲調查仍是依靠人工,工作效率低下。
2.3.2 智能化新型藥械使用還需要推廣
據調查,全市種糧大戶(種植面積≥3.33 hm2)平均年齡49.9歲,40歲以上農戶占比近90%(表2),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意愿不強,對智能化、集成化、自動化的新型藥械設備接受程度不高,新型藥械推廣應用較為緩慢。

表2 江山市2020年規模種糧戶戶主年齡分布
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宣傳貫徹為契機,提升社會對植保事業公共性、生態性、社會性的認知度。落實病蟲害防控工作屬地負責制,強化縣鄉兩級隊伍建設。利用好定向委培、應屆生招募、人才綠色通道等政策,為植保人才隊伍引入新鮮血液,加強植保專業技術知識更新培訓,加強新老技術人員交流,做好傳幫帶,加速植保隊伍新老更替,強化隊伍體系建設。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持續整建制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揮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的引領作用,帶動示范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開展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定期開展防控技術培訓,幫助制定飛防作業等技術規程,確保防治效果。加快農戶的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提升農戶專業化水平,加快專業新型植保藥械的推廣應用
進一步完善全市智能監測點布局,織密病蟲害智能監測網絡,推進智能監測站點規范運行,加強與技術供應商的溝通,豐富現有平臺數據采集、信息共享、數據分析、數據統計等各項內容,推進平臺一體化,提升平臺易用性和可靠性。進一步完善手機APP聯動等功能,推進設備智能化、小型化,提升病蟲害智能化監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