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笑, 代克松, 李君, 汪詩凱, 徐明旺, 王琳*
(1.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1102; 2.泉州市綠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斜紋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昆蟲,食性雜,是一種間歇爆發性害蟲,經常以幼蟲取食寄主植物的花、果實和葉片,可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蓮藕、大豆、棉花、花生、煙草及甘薯等作物,為害范圍廣,為害程度嚴重[1]。斜紋夜蛾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歐洲地中海地區和非洲地區,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地區發生嚴重,其余各省也均有發生[2]。目前,對于斜紋夜蛾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但長期使用化學農藥會造成抗藥性。據報道,斜紋夜蛾對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及新型殺蟲劑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且抗藥性產生速度逐漸加快,這為斜紋夜蛾的防治增加了難度[3],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還會污染環境和危害食品安全[4]。
昆蟲性信息素是由昆蟲體內散發出的引起昆蟲產生行為變化的化學物質,是在昆蟲間起通訊作用的一種化合物[5]。昆蟲性誘劑具有高效、無毒、靈敏度高、選擇性強、不傷害天敵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在果蔬及水稻等農作物上均有應用報道[6]。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防治斜紋夜蛾,通過性誘劑釋放性信息素來大量誘殺雄蟲,干擾其正常交配活動,降低交配率和產卵量等,以達到控制種群的目的[7-11]。而應用性誘劑誘集害蟲,不僅對誘芯的引誘效果有要求,且需要搭配特定的誘捕器,誘捕器的造型設計同樣影響蟲口的捕獲量。本研究在田間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選擇3種不同材料的集蟲裝置,探究其對夜蛾類誘捕器誘捕效果的影響,篩選出最佳集蟲裝置,為誘捕器的改進奠定基礎,為夜蛾類的綠色防治提供研究材料。
1.1 材料
北京二商中鶴農場試驗作物為定植期甘藍;泉州市安惠縣坤德農場試驗作物為地瓜;瓶型集蟲裝置、塑料袋型集蟲裝置和網袋型集蟲裝置均為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斜紋夜蛾性信息素PVC誘芯為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夜蛾類誘捕器為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1.2 方法
試驗在北京市通州區大德路西的北京二商中鶴農場(面積約0.67 hm2)和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坤德農場(面積約1 hm2)進行。試驗時間為2020年8月5日至10月19日。誘捕器采用夜蛾類誘捕器,誘芯為斜紋夜蛾性信息素PVC誘芯,集蟲裝置分為網袋型、塑料袋型和瓶型3種,每個誘捕器配置1枚誘芯和1個集蟲裝置,每種集蟲裝置作為1個處理,每處理重復5次,共15個處理,誘捕器田間分布采取隨機區組法。誘捕器放置高度為進蟲孔距地面1.0~1.5 m,每套誘捕器間隔10 m左右,每隔2 d調查1次,每次調查要及時清除已經誘到的蟲體。
1.3 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利用SPSS 2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urkey法比較差異顯著性。
2.1 不同集蟲裝置對誘捕器誘捕效果的影響
表1顯示,北京地區每個瓶型集蟲裝置誘捕器的日均誘捕量為31.4頭,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2種裝置;每個瓶型裝置單日最高誘捕量為182.0頭,誘捕效果約為塑料袋型的4.5倍,為網袋型的6.6倍;瓶型裝置總誘捕量為2 196.0頭,分別為塑料袋型和網袋型的4.2和4.9倍。

表1 二商中鶴農場不同集蟲裝置的誘捕量
表2顯示,泉州地區每個塑料袋型集蟲裝置誘捕器的日均誘捕量為54.7頭,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2種裝置;每個塑料袋型裝置單日最高誘捕量為101.7頭,分別為水瓶和網袋的3.6和43.6倍;塑料袋型總誘捕量為830.0頭,分別為水瓶型和網袋型的4.4和51.9倍。

表2 坤德農場不同集蟲裝置的誘捕量
2.2 夜蛾類數量消長動態與發生高峰
由圖1可知,北京二商中鶴農場斜紋夜蛾成蟲的主要為害高峰期為9月8日左右,整個試驗期間均有發生,8月發生量較低,8月底誘捕量開始上升,直至9月上旬達到最高峰,隨后發生量開始逐漸下降。

圖1 3種集蟲裝置斜紋夜蛾誘捕器的日均誘捕量變化
泉州坤德農場斜紋夜蛾成蟲為害期主要在10月9日左右。從整體水平看,該地區斜紋夜蛾在9月下旬發生量較低,9月底至10月初發生量開始上升,10月上中旬達到高峰,隨后緩慢下降。
性誘監測等技術在農業上已逐漸被應用,如在煙田、葡萄、甘藍等多種作物上均有研究報道[12-14],性誘技術防治害蟲成本低,無污染,可提高作物品質,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意義。目前,國外信息素已基本實現商品化生產,田間使用取得較好防效。國內相關信息素方面雖已有研究,但還存在技術和使用等多種問題[4]。本試驗通過斜紋夜蛾類誘捕器試驗,研究3種集蟲裝置對誘捕效果的影響,篩選出效果最好的集蟲類型,為斜紋夜蛾類誘捕器的改進奠定基礎。
通過對瓶型、網袋型和塑料袋型3種集蟲裝置進行試驗表明,北京地區瓶型集蟲裝置的誘捕效果最好,每個水瓶日均誘蟲量31.4頭,單日最高誘蟲量182.0頭,總誘蟲量2 196.0頭,顯著高于其他2種裝置;塑料袋的效果次之,網袋效果最差。泉州地區塑料袋誘捕效果最好,每個塑料袋的日均誘捕量為54.7頭,單日最高誘捕量為101.7頭,總誘捕量為830.0頭,顯著高于其他2種裝置,此結果與北京二商中鶴農場的結果有差異。
誘芯、誘捕器裝置、外界氣候等環境條件都會影響性誘的誘捕效果。在不同試驗點所使用的誘捕器和誘芯為同批次生產,且使用方法一致,因此,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外界環境因素所導致,如風力、雨水和光照等都可產生影響[9],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此外,在部分試驗中發現,在以塑料袋為集蟲裝置時,在其內注入一定量的水,使得塑料袋繃緊,可提高誘蟲量,但在本試驗中都未進行該項試驗操作,故需進一步試驗驗證。
肖留斌等[8]發現,9月上中旬為斜紋夜蛾發生為害高峰期;袁紅銀等[10]研究結果表明,斜紋夜蛾的盛蟲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由試驗可知,北京地區9月8日左右為斜紋夜蛾的最高發生期,泉州地區的為害高峰期為10月9日左右。由此推測,試驗地區斜紋夜蛾的為害期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這一結果與肖留斌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根據斜紋夜蛾的發生期及時做好監測,重點防治,如利用性誘、防蟲網和生物農藥等其他防控手段進行綜合防治,盡量減少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天敵和農業生態平衡。此外,斜紋夜蛾的發生還與外界的溫度、種群基數等因素有關,關于斜紋夜蛾的有效防治還需進一步研究[11]。